.

真理在手,断头要争谢用卿父子三英烈

北京医院治疗荨麻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谢用卿,字庆生,化名张福生,浙江永嘉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八月被捕入狱,年春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狱后,先后在中共永嘉县西楠溪中心区委、鄞奉县委、樟村区委担负领导工作。年再次被捕,壮烈牺牲。

他的两个儿子——谢裕陆、谢裕九,都是共产党员,也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

年,谢用卿出生在永嘉县岩头区蓬溪村。家境贫寒,父母靠租种土地和养母猪、做豆腐维持生活。

谢用卿少年时在本地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父母千方百计筹措学费供给他读书,让他读到高等小学毕业。

从年起,谢用卿先后在岳盛和乐清县的珠屿等地教书。他热心教育工作,为了帮助山乡贫苦农家子弟读书识字,用乐清方言改编了《因音求字》一书。

后来,他又编写了《国语因音求字反切法》,广泛流传于永嘉、乐清、瑞安等地,影响很大。

那时候,军阀混战,政府腐败,列强入侵,天灾频繁,致使民不聊生。谢用卿忧国忧民,痛心疾首。严酷的现实,打消了他“教育救国”的幻想。

年春,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同年6月,他带领数百名红军战士以及楠溪饥民,在黄岩农民武装的协同配合下,向海门进发。途经永嘉、乐清交界挨门岭附近时,遭到敌军阻击,伤亡很多,队伍被打散,谢用卿在乐清被捕。国民党政府将他作为“要犯”押送到杭州浙江陆军监狱。

在狱中,难友问他为何吃官司?他说:“我被国民党指为共产党,因此被捕。其实,我还只怕自己够不上做一个共产党员呢!”

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对待狱中难友,则亲如同胞手足。他经常安慰狱友说:“为了真理,不怕入地狱!现在我们入地狱,将来一定要摧毁地狱!”

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得很坚强,尽管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也被反动派判处十二年徒刑。

经过多次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由监狱地下党支部批准,他于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国民党政府要将浙江陆军监狱的一批“政治犯”转押在苏州监狱。狱中党支部商量决定,在押解途中,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李家兴跳车逃跑,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在火车上,谢用卿和李家兴被锁在同一副镣铐上,他装成睡着的样子,暗地里配合和帮助李家兴将锁镣搞断。

火车即将到松江站时,李家兴对谢用卿说:“我走了,你一定要吃苦头的。”

谢用卿说:“只要你胜利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枪毙我,也没有什么!”

李家兴看看火车开慢了,便纵身跳下了车厢。

后来,当敌人发觉李家兴逃跑后,对谢用卿严刑拷问。

谢用卿说:“我身体不好,饭也未吃,睡在车上。你们不给我吃药治疗,我睡着了,怎能知道他逃跑了呢?”

谢用卿在狱中总是坚持读书学习。他说:我年纪大了,现在不多读一点书,将来哪能有这样的好机会。

他还不时地向难友讲解革命道理和古人临危不屈的事迹,鼓舞他们的斗志,并且像老大哥一样热情关心难友的生活,受到大家的尊敬。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被迫停止内战。年8月,谢用卿获释回家。

经过多年铁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一回到蓬溪老家,他就向当地群众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亡。

在他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之下,同乡进步青年易丁、谢顺兴、谢用佐、谢白波等在原有的秘密组织“抑强扶弱会”的基础上,以“贫民垦业社”的名义,公开组织青年集体开山,一面植树造林,一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年秋,中共浙南特委派遣陈急冲等来到蓬溪,同谢用卿接上了关系。

10月24日,他们在岩头小学成立了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第二分团(后改名楠溪分团),谢用卿任分团干事。

他积极开展战青团的工作,还亲自送儿子谢裕陆、谢白波和李岩水一起,到平阳参加抗日救亡学习班。

年9月,谢用卿被选为共青团楠溪分团总干事。

同年10月,上级党派王思明、杨其彦来永嘉,在下加蚕地方成立西楠溪中心区委,谢用卿担任区委书记。他继续以当小学教师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谢用卿终年在外,家里全靠妻子李碎花以卖豆腐、养母猪的收入维持生活。

有一年年关将到,全家老幼眼巴巴地盼着他带点钱回家来买米、还债。大年三十,他回家了,却身无分文。因为他教书的薪水收入,都用于革命活动以及接济穷苦农民和学生了。

跟他一起回家的,还有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李碎花虽然揭不开锅,但对革命同志还是十分热情的。她忙把家里一条比较像样的棉被拿去当了,买了些细粮和菜蔬招待客人。

他们夫妻俩,还经常教育儿子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年,谢用卿的长子谢裕陆,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12月,谢用卿再次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反动专员亲自提审他时,他除了痛斥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外,严守党的机密。反动专员一无所得,把他关押在黑牢里。

不久,因日寇侵占温州,国民党顽固派乱作一团,谢用卿和难友们得以乘机破牢而出,脱离虎口。

出狱后,谢用卿在潘坑等地教书,尽管自己生活艰苦,却把菲薄的薪金供作党的活动经费和用来接济同志。

年春,中共浙南特委江北办事处在下加香村召开各区特派员会议,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检查“隐蔽精干”方针的执行情况。

同年秋天,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谢用卿带领谢裕陆、谢方权等赴浙东四明山根据地工作。

谢用卿先在鄞奉县委负责组织工作,后到樟村区委和溪东联络站工作。

他化名张福生,同张安邦一起,在灵峰寺以米商为掩护,建立联络点,两人叔侄相称,所以大家都叫他“张叔”。

他热情地接待从浙南地区陆续来到浙东四明山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并积极做好党的交通联络工作。

年3月下旬,谢用卿正在溪东联络站接待刚从浙南来到浙东不久的郑九芝、陈禹铭(吴明)同志,不料国民党顽军突然闯进村来。

他闻听群众叫喊顽军进村的声音,急忙走进屋内,取出党的文件,严密地掩藏在邻居家鸡窝内的墙缝中,然后从后门突围出去。

但因转移文件耽误了时间,他最终同郑、陈二人以及其他群众几十人一起被顽军追捕关押。

他被捕后,有个坏人向顽军告发他是替三五支队送信的,因此被当作“重犯”审讯。

晚上,乘看守不备,他低声对郑、陈二同志说:“我年纪大了,你们还年轻,留下你们可以为党做很多工作。”

因此,每次审问,他都尽量一个人挺身承担。承认自己因身弱多病,在这里烧炭,曾经替抗日民主政府送过几次信,接头地点在山上凉亭,接头人名字不知道。和郑、陈二人是同乡,昨天相见留他们吃了一顿饭。

除此之外,任凭棍打、坐“老虎凳”,忍受酷刑,坚不吐实,并极力掩护郑、陈二人,为他们喊冤叫屈,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的战友和同志。

顽军得不到所需要的口供,就把谢用卿、郑九芝二人同时刺杀。临刑前,谢用卿高呼革命口号,慷慨就义,连刽子手都不得不佩服地说他是“虎倒威不倒”。

谢用卿的长子谢裕陆到四明山后,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支队,在战斗中多次立功。

年2月,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捕。当时人们都以为他被杀害了。过了几天,谢裕陆机智地乘敌不备逃了回来,还带来了一支枪。

日寇投降后,年9、10月间,新四军浙东纵队主力奉命北撤。谢裕陆和谢友梅等一起,从慈溪北边上船北撤,至澈浦镇上岸,遭到敌人的袭击。

在漱浦战斗中,我军背水迎敌,战斗激烈,双方都有不少伤亡。

谢裕陆腹部中弹负了重伤,同其他重伤员一起集中在一个庙里。后向慈溪转移,因流血过多,在途中不幸牺牲。

谢用卿父子相继遇难的噩耗传到家乡,人们无比悲愤。

李碎花和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次子谢裕九,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做好党交给的工作。

母子俩不畏艰险,为党组织送信、送革命刊物。谢裕九还当上了儿童团团长,积极监视敌人的破坏活动。

年春,谢裕九未满18岁,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我们的部队根据上级指示精简人员,留下了九支枪和数百发子弹。

为了保存这些枪支弹药,谢裕九和谢选祥一起,给每支枪涂上凡士林,用麻绳吊着,放入一个祠堂和仙岩殿的砖墙洞里。

他们把子弹放在钵子里,封好,再在封口处涂上凡士林,也用麻绳吊着放入墙洞里。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任务。

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消灭我党在浙南的革命力量,在枫林镇设立“括苍绥靖处”,指派中统少将特务吴万玉为主任,对永嘉、乐清、青田、仙居、临海、缙云、黄岩等县进行“清乡”。血腥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中共蓬溪区委工作人员谢选祥隐蔽在离村约三公里的一个深山里。谢裕九伪装成砍柴的,经常给谢选祥传送党的机密文件。

谢选祥对他说:现在吴匪来势很凶,你也不要回去了,在我这里一起住下来吧!谢裕九说:“我是小孩,没关系的。我不在家,来去交通怎么办!"

年2月,吴万玉派了一队匪兵到蓬溪村"清剿"。

谢用卿一家是当地最出名的革命之家,敌人特别注意.再加上伪乡长的告密和叛徒的出卖,结果,谢裕九被捕,投入枫林的黑牢。

在敌人面前,年轻的谢裕九英勇不屈。

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审讯他,威胁他,还先后在他身上使用了皮鞭、吊钩,“铁丝火盘”、“老虎坐凳”、“猴子捧树”、“白龙喷水”等酷刑,后来甚至惨无人道地割了他的耳朵。

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他的母亲李碎花为了营救儿子,不惜把家里仅有的几分田卖掉,党组织又帮助她筹集了一些钱,托一个人送去求情。不料此人把钱吞没了。

年4月一个漆黑的夜晚,谢裕九最后被秘密杀害于枫林镇八房山下。

谢用卿生前曾在《如意簿》上写道:“学习工作利人群,牺牲家庭为革命”。“真理在手,断头要争”。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赞言。

谢用卿的妻子李碎花,一心为革命,积极支持、鼓励丈夫和儿子献身革命事业。解放后,李碎花珍惜荣誉,继续发扬革命传统,曾多次出席省、地、县烈军属先进代表大会。

谢用卿烈士一家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