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有条和一代高僧南宋状元及宰相渊源深

北京哪家痤疮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龙脊古道(一)五美岭古道

文图叶望庆

作者按:大罗山龙脊古道,位于瓯海区茶山境内大罗山西麓,全长约4.2公里,东西走向,路宽1.5-3米。起点海拔22米,终点海拔米。龙脊古道是人们的俗称,其实是由五美岭,老鼠梯岭与龙脊岭等组成,其中石竹至龙脊的龙脊岭为新建的木栈道。大罗山龙脊古道路线长,人文景观丰富,沿途景色也多,故分为三次发,此为第一篇~~五美岭古道。

大罗山,是登不厌的山,大罗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座座山。这个周日我们选择从五美景园起步,走一条经典观赏龙脊与天池的线路。先登五美岭,转罗丰古村龙头自然村,过龙王水库,再登老鼠梯岭,抵达石竹,从游步道登山去龙脊。再从龙脊去大罗山的天池~山鸡坑水库,随后绕回石竹村。农家乐后,在石竹乘公交车下山。登山时间历时三个小时。

五美景园

龙脊古道共两个入口,分别是五美景园入口和洪岩殿入口。洪岩殿入口的前一段是洪岩岭,大鹏岭,随后在龙王水库与五美岭古道汇合。我们这次选择的是从五美景园入口,从五美岭上山。

五美园,原先是指实际寺寺院,因寺院附近的龙虎门、莲花岩、观音洞、蒦丝潭、金沙岭等五大景观而得名,是早在明朝就已经开发的风景名胜。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二十一:“五美园,在茶山。明朝黄淮诗:清晓肩与入翠微,溪流曲折护岩扉。布金僦地徒成幻,卓锡为庵信不非,翠竹黄花俱供净,风声鸟语总禅机,碧潭龙女知人意,收入阴云送客归。张璁诗……”。引明代温籍两位著名宰相的诗文,为茶山五美园作注释,见证了五美园的悠久和闻名。

而现在的五美景园,是一个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百鸟乐园为一体的,一个人工园林景点,是温州第一家生态型旅游景园。年由温籍私营企业家张定龙投资兴建,当时请了苏州园林部门设计,以瓯越文化为元素,以新中式古建筑为主体,景园里面的亭台楼阁,依山错落、飞檐翘角、花窗朱格;依山而下的涧水,飞瀑悬空、坠落碧潭、流经小桥,整个五美景园融入在山林之间,俨然就是一幅古色古香的江南古典园林的画卷。上世纪90年代的温州人不会忘记游人如织的情景,市民争先前往,观光旅游排队甚至有几公里的火爆场景。如今不知道什么原因,日渐衰落,游客稀少。但门口的停车场与五美景园广场依旧是大罗山登山爱好者的汇聚处。

驱车抵达这里后,在同伴们还没有到来之际,我抓紧去拍了一些景园外景照片。正可谓:想过一千句描写登山景色的句子,不及按一次留住幸福的快门早安。首先去拍卧龙溪,溪对面的一座飞檐翘角的高楼白墙上,写着明朝内阁首辅张阁老张璁的诗词:“我有山东一亩宅,还忆山西五美园”。五美景园大门口的一块岩石上刻有“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大罗山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名山,道家称其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吴越王钱署为两浙僧统的赞宁在所着《笋谱》中,首提“永嘉大罗山”,《云笈七签》卷二七称之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旁边还有一块石碑刻有“汤泉”两个字。

拍完照片,其他几辆车也到了,随即选取适合的位置,做好每次登山前的规定动作,拍集体照。留影后,大家开始从五美岭登山。

五美岭古道

生活在于精彩,只要每一次都尽力而为,都值得鼓励与喝彩。

五美岭古道,又称门前路,别名坳头岭,位于大罗山中西麓,因其近五美园(实际寺),故名五美岭。五美岭的起点在五美景园广场,终点罗丰村龙头自然村卧云寺,东南至西北走向,全长3公里,宽2.5米,条石构筑,是大罗山最宽的登山道。

五美岭古道西北经龙王水库与老鼠梯岭相接,是茶山方向登大罗山的一条主要山岭,也是通往龙脊核心景区的最重要的登山道。古道的起点树立一块石牌坊,上面书有“大罗山”三个大字,五美岭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景观古道,古道岭南有古刹实际寺及百年红枫,岭北有摩崖石刻。五美园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园林景点;五美岭是环保古道,现在的五美岭修筑的非常漂亮,上去两边的房子外面长满爬山虎,初夏季节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曙哥举起相机躲在下面进行拍摄,往上行回眸看这些房子屋顶,竹林映衬下还有椭圆形的水池。

古道非常清洁,澳大利亚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外教伊凡·戴维斯,从年起,连续五年在这里捡垃圾,市民亲切地称呼他为“大罗山的环保卫士”和“捡垃圾的洋雷锋”,还将山上一座凉亭命名为“伊凡亭”,以纪念他的善举,亭名由马亦钊老先生题写。亭上的对联:“挚爱无疆伊人原不隔秋水,风流凡事从来起头难”包含“伊凡”二字。里面的一块木匾额,把伊凡的善行称之为“大罗山最美的风景”。年伊凡还被评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五美岭还是一条红枫古道,多棵百年红枫树立道旁,每到秋冬季节,霜叶染红非常漂亮。五美岭古道有多个岔路,先后有去水厂十二桥水库秀才垟岭的,有去五美园的金锁岭的,还有另一分岭经潘山通往潘台角,可以前往盘垟古村等地,古时茶山方向与瑞安仙岩及永强各山村相连可以通过这些岔路走过去。我与王兄乘大部队还没有上来,快速地去观赏了十二桥水库。

十二桥水库

登山是一个过程,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的风景。我们既不要忘记目的地,又不要错过沿途的美景。

十二桥水库,位于大罗山中西麓,五美景园的上游,秀才垟岭十二桥南侧。十二桥本为古代十二个水碓的蓄水池,池坝为山路,水口有桥,古称十二桥,故名。十二桥水库也是上世纪大跃进的年建成的,那个年代大罗山大建水库,大罗山先后建了几十座水库。十二桥水库坝高8.5米,蓄水量1.4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其水引为茶山三级发电站,茶山三级电站原先位于五美岭岭脚,又名十八梯水电。年建成,该电站利用此水库、龙王水库、与山鸡坑水库的水发电,装机千瓦,后因为龙王水库与十二桥水库改为生活用水水库而停止发电。

十二桥水库今为茶山村自来水贮水池,电站改为水厂办公用房。在十二桥的水库边上还有一块茶山水厂老愚公留念碑,上书“保持清洁,源远流长”。原先我们走秀才垟岭的时候,看过这个水库。不过今天水大,满溢出来的水形成了较大的瀑布,非常漂亮。

其下游是五美景园里面的一处人工湖,上面有五孔桥与亭台楼阁,还有学士及第牌楼,这些倒影在碧湖里面非常漂亮与靓丽。

由于水大,五美景园里面多年未见的多折瀑,也泄下美丽的娟瀑(这个景色我们是在五美岭上,五美景园围墙的窗户上拍摄的)。我与王兄两个人沿湖边小心翼翼地走着,摄录了不少美景照片,到十二桥水库的碇步后原路返回,去赶荡山群登山的大部队了。这个景色在水丰的时候,建议登五美岭的朋友可以转进去观赏。

实际寺

实际寺,位于大罗山西麓五美岭的右侧,金锁岭旁,坐西朝东。因四周有龙虎门、莲花岩、观音洞、镬丝洞、金沙岭等五大美景,故又称五美院。明·诗人何白诗中称此为罗峰寺。“实际”寺名源于佛经语,指真如、法性的境界,犹言实相。“实者,法之境界,际者,境界边缘也”。

古寺始建于后晋年间,后由高僧逆川重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光绪27年毁于火,次年重建金刚殿、大雄宝殿各二间,宣统3年又增修两轩楼。从40年到60年代,由于国民党驻军的骚扰和“十年浩动”的破坏,住僧星散,佛像法器荡然无存,寺宇败落不堪,60年代改为茶山中学。年后恢复重建,年遭百年不遇台风的严重破坏,殿宇凋零,山门破落,失去昔日光辉。年在虔诚信众支持下,再次动工修缮一新。如今匾额为赵朴初所书,两边有“实相山水开精舍,际会烟云护法门”的楹联,对联开头是“实际”二字。六百多年来实际寺之所以香火鼎盛,经久不息,是一代高僧逆川在此出家圆寂的原因。

逆川禅师,法号智顺,又号澄垢,瑞安陶山潮基人,是我国元末明初佛教史上的一位禅宗大德高僧。他七岁就到实际寺出家为僧,此后修学精进,出游四方,宣讲佛法,广募善缘,修建各地寺院山门,曾主持修建了温州松台山净光塔、江心寺、茶山实际寺、平阳归源寺等。史上流传的逆川和尚奉旨求雨,全国五谷丰登的佳话故事。皇帝封逆川为护国禅师,赏赐金襴法衣,且御笔钦赐“佛性圆辩禅师”法号。当时,文武百官来此,经过金沙岭时,都要出轿下马,步行到实际寺山门口。明·太祖朱元璋特诏令在钟山(今南京市)设立无遮法会,逆川作为江南十大高僧之一,在会上弘法,名声大震。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仙释》有专门记载逆川的“智顺”词条。《瓯海志》、《大罗山志》均有详述。至今在闽浙温瑞一带还流传着逆川禅师的许多故事,《逆川传说》被列为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时实际寺曾经有住僧达三十多人,拥有水田,山林等许多庙产,每年仅杨梅收入就达银元。

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朱红、树梅。它是我国南方的特产果树。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形如水杨,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茶山“丁岙梅”以其个大、核小、色艳味佳等优点而冠于其他品种。大罗山的杨梅,红盘绿蒂,果肥色艳,珠大核小,酸甜相宜,扬名浙南。清·诗人郭钟岳“杨梅成熟满山红”。温籍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在《杨梅》一文里寄托乡愁与思亲的情感。

杨梅于芒种前后采摘时,夏至过后,端午前后,这里游人如织。山里人好客,一边摆酒,一边请客人品尝杨梅。我们去的时候实际寺附近的杨梅不少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一棵数百年的银杏,伫立的大雄宝殿一侧,每到冬季,后山一抹金黄悄然覆盖寺庙,使这里多了一份禅意。

卧云寺

卧云寺,位于大罗山西麓的罗丰古村,五美岭的尽头,龙头溪旁。由于其常年在云雾中,故名“卧云寺”。古刹原名卧云庵,后重建称卧云寺。本寺是茅棚、草舍茅庵之类的行者专修之道场!民国时女尼瑞安林垟人雪珍师在此修行,留下美好的割爱辞貌的传说。

大罗山是道家的发源地!号称“天下第廿六福地”。这里山石怪异,其峰奇态,花果茂盛,水源丰富。深藏着36庵堂72寺院,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民间传说大罗山是仙人居住的祥瑞之地,有着带有神话色彩的“五色云彩”。分别为“黄云洞”、“白云寺”、“黑云寺”、“赤云寺”、“伍云庵”(就是卧云寺,又称“潘山髻”)。卧云寺明末清初始建,天启三年,其观音阁中兴于民国23年才有记载,后因年久失修香火凋零,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年在现任住持弘奇法师的带领下,进行维护重建扩建,现成为专修准提法门,禅净双修,教学同步,弘扬佛法的道场。

大罗山的古寺名刹众多,有仙岩的圣寿禅寺、伏虎寺、休凉寺,茶山的实际寺、香山寺、宝严寺,瑶溪的国安寺,永强的天拄寺等都闻名江南,故有“大罗山佛国”之称。我们刚刚经过五美岭右侧的实际寺,信步又看见了卧云寺。五美岭的尽头是一个新建的观景平台,平台上一块巨石矗立,上书"罗山佛国"四个大字甚为苍劲,显示着大罗山乃佛教圣地的气息。站在此处,茶山镇风景一览无遗,新建的盘山公路蜿蜒山间。

观景平台是一个三岔路口,往右走是前往潘山自然村与盘垟的,往左是前往罗丰村龙头与动石自然村的,中间就是卧云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寺山门有对联云:“名山望远群峰堪观秀,宝刹居高万木尽争荣。”寺院西侧外墙上,书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言,是诸佛教”,古村落的宗教文化随处可见。据说是书法大家启功的手笔,落款用了“敬书”,可见此偈言的人生哲学意蕴深长。看过卧云寺,我们左拐前往罗丰龙头自然村。

罗丰龙头村

罗丰村,原名罗峰村,由潘山、龙头、动石三个自然村组成。古村建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年),罗丰村明清属永嘉县十二都管辖,民国时属永嘉县茶山乡管辖,解放后属温州市茶山镇管辖。龙头自然村位于茶山的西麓,龙王水库的北边。古村东靠大罗山脉寿桃山,山峰高,故名罗峰,峰和丰谐音,美其名为罗丰,含罗山丰足之意。

古村历代耕读传家,名人辈出。宋时有状元一名,进士十三名。木待问出仕后,宋孝宗御赐木氏大宗祠“荣庆堂”堂号,宋光宗御笔亲书,表彰隆兴元年状元、礼部尚书木待问(—)。木待问长于诗文,工于书法,著《抱经集》三卷,有书法《谦施贴》传世。温州府衙东南鼓楼北和罗丰村木氏大宗祠旁设立状元坊纪念。

除了木氏外,李氏家族迁徙至此,也是有很多传说的,这里的李氏与甘肃有关联,唐高祖李渊是甘肃天水人,李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从卧云寺旁边左拐,首先看到的是雕梁画栋,乌黑色调,显露出浓浓宗庙色彩的李氏祠堂。门神把门,楹联镶刻“陇西渊源远,浙东世泽长”,陇西是指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坡中部一带,浙东就是指温州了,可以判定该村李姓的祖先和遥远的甘肃有一定的渊源。

全村以花岗岩石材建筑为特色,是温州最为古老的原住民石头村,是一个以出产岩石和石匠闻名的村庄。静美的石头会唱歌,沉寂的山石会说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赏石至味是淡然。现存各年代的花岗岩石材构筑老屋72座,间。村内有古门台十二座,古井七口,花岗石古道三条,古引水石槽一条,水渠一条,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九棵,千年罗汉松一棵。古祠堂二座,状元牌坊一座。

从李氏祠堂前面的石板路前行,可以看到罗丰龙头自然村建在半山腰上,几十座石头构筑的房子依山就势,高低起伏,或矗立山头,与山峰比肩;或倚在山坡,与秀美相携;或坐在坡底,与安宁相伴,掩映在一片苍翠之间。

村里的房子大多建于解放前后,罕有新建筑。改革开放前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居住,这里成了空村,这几年随着大罗山的开发,游人如织,这些石头房子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古村其实还有很多故事,有“潘山媛主动石郎”的说法。还有说南宋·乾道二年,温州海啸,水满温州白鹿城。潘山岩头插船桨,大水后只剩潘山村民等。如今古村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古村。由于大部队老早走过去了,我与班长,王兄及秘书长匆匆忙忙穿过龙头自然村去看龙王水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