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蓉俞任飞
一场大火,将温州永嘉的司马第大屋分割成两片天地。
北侧,建筑面积达平方米的十几间老宅,在大火中燃烧了一个多小时,化为灰烬;南侧,古朴的院落和门庭里,留守的居民一边后怕,一边延续着乡村生活本真的模样。
5月4日凌晨,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古建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岁高龄的它,最终只残留下三分之二的遗迹。身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为它的湮灭扼腕叹息;而对居住在此的10余户村民而言,烧毁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家园与记忆。
现场:十几间祖宅一夜化为灰烬
噼里啪啦。5月4日凌晨3点多,司马第大屋的不少住户在睡梦中被巨响吵醒。起初,他们以为那是下雨的声音。
直到感受到屋外异样的光亮,50岁的陈强(化名)不放心地起身张望,却发现隔壁四五米外的房子,“火已经上天了!”顾不上穿衣服,他赶紧推醒了身旁正熟睡的妻子,抱着孙女跑出家门。怀里,六岁的孩子在火光下直打哆嗦。
慌乱之中,陈强连续输入了两次密码才解锁自己的手机,在3点54分拨出火警电话。他说自己是头一个。
一分钟后,24岁的陈立勇(化名)也拨打了火警电话。事实上,3点40分左右,他的母亲就已经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没多久,红色的火光从窗户透了进来。住在大屋西侧上间的陈立勇被母亲喊了起来,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将保险箱搬出了家。
“我妈赶紧去拔煤气罐的管子,慌忙之下没拔掉,直接用刀把管子一砍,把煤气罐搬了出来。”陈立勇回忆说,当时,周围不少邻居都下意识地先把自家煤气罐搬离了房子。
“起火了!”在安顿好老伴后,80岁的陈光华(化名)穿着短裤就走出大屋东北角的偏房,站在院落里,朝街坊邻居大喊。
司马第大屋,由三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正房厢房共46个整间。如今,这里仍生活着12户人家,一半是像陈强、陈立勇、陈光华一样的陈氏原住民,一半是外来租户。所幸,事发时,起火点所在的房子无人居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大火在木结构的房屋中蔓延得很快。陈强曾举起公共区域安放的灭火器试图灭火,却毫无成效。三四分钟后,他的房子就被火吞噬。20分钟后,火焰已向四周扩散,将占地二十四亩的司马第大屋裹挟在骇人的火焰中,被层层浓烟淹没。
十几间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宅,就这样在他们面前化为灰烬。
“家就这样毁了,好多东西都没搬出来。”陈强和妻子只抢出一台电脑和几部手机。陈光华住的偏房保下了,但放满老物件的老房子已被烧尽。
陈立勇家现状
重创:半个多月连发两起火灾
陈强不是第一次拨打火警电话。
半个多月前,司马第大屋西侧刚发生过一起火灾。那是4月12日下午,西侧一户人家用柴生火时,不慎引发火灾。
陈强记得,那天风很大,好在风恰好朝墙外吹。最终,芙蓉村微型消防站用五个灭火器控制了火势。那场火只烧毁一间柴房,并在墙外的树木上留下一串烧焦的痕迹。
4月12日起火的柴房
古建筑怕火。永嘉县文广旅体局回复说,早在年,芙蓉村就成立了一支由15位村民组成的微型消防站,“只要发生火情,第一时间前往灭火。他们在春节等火灾高发时段还会通宵待命。”微型消防站在文物、消防部门指导下,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并定期对消防栓、消防设备进行检测。
他们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司马第大屋的公共区域,一直有安放干冰灭火器与消防栓,同时,他们每年都为芙蓉古村更新配备不少于个灭火器,特别是司马第大屋,每年更新配备约36个灭火器。
“有的村民不让把消防栓安装进大屋里,消防栓只能安在大屋四周。”陈强感慨说,“政府工作也不好做。”
在他记忆里,司马第大屋经历过两次修缮,除了维修破损的门柱、门梁等,也对电线进行过两次整改,包括电线入管。
被烧毁的司马第大屋
不少村民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半个多月前的火灾过后,司马第大屋开始了一轮针对消防安全的整改。
陈立勇说,当时,村委花了十几天,清理了大屋四处堆积的易燃物,比如柴火、杂草等。“大屋西侧围墙外还多了十几个大水缸,保证每户一个,准备用来防火,只是还没投入使用。”
芙蓉古村配备有两名专职文物保护网格员,每天对文物进行两次巡查。陈强说,每逢节假日,司马第大屋四周都会有人来进行清理,包括打扫垃圾,拔草,清理木头架子、柴火等易燃杂物。不过,为了应对检查,一些村民会把各种杂物暂时从门外搬进家里。
永嘉文旅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