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昨天
谢池巷,对温州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一条巷子。
寻常日子里,或许是某位热爱山水自然的老人,从中山公园步出踏上这条巷子;或许是某个时尚青年,从开太百货走出踏上这条巷子;或许是某个景仰地方文化的少年,从池上楼迈出踏上这条巷子……
▲20世纪30年代积谷山谢池巷,旧称谢池坊,因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以及巷底的谢池而得名。这条繁华小巷,如今可能是老城里最宽的一条巷弄了;可在那些老温州的记忆中,它还是几十年前积谷山下,那条悠长悠长的狭窄小巷,是热闹的大街(解放街)旁,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有着名楼池上楼、名园周宅,住着“一代词宗”夏承焘、金融家周守良、医院首任院长杨玉生等诸多名人、名医的一条知名巷弄。
谢池巷还曾是一处文脉深远、书香馥郁之处:
千年前这里叫过“谢村”、“谢池坊”,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和他的后人居住过的地方。北宋温州知州杨蟠规划三十六坊时,将这里划为“谢池坊”。古往今来,多少“谢粉”纷至沓来,在这里探访谢灵运的足迹。曾居谢池巷的夏承焘先生便是以“谢邻”自称。
北宋“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罢职回温后在谢池坊故宅创建“浮沚书院”,授徒讲学,传习洛、关之学,影响深远。
因谢灵运、谢池而得名
谢池坊南起人民东路,转西至解放南路,元代曾改名亲民坊,明代曾名“云衢坊”,清代改称谢池巷。
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谢康乐守郡,爱永嘉有东山之胜,且山水优美于会稽,乃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府第落成后,迎太夫人等眷属来居,“去郡时留其冢孙超祖侍太夫人于此,遂为永嘉人,村因以名”。人称其地为“谢村”,池为“谢池”。
谢灵运(年-年),以字行,浙江会稽人(今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在温州留下众多足迹:如“池上楼”、“谢公楼”、“梦草堂”等。《登池上楼》的那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的经典名句。
▲池上楼旧照因为谢灵运,千百年来,这里是众多“谢粉”心目中的“打卡圣地”,留下了诸多诗词名篇。
诗仙李白在《送舍弟》中用“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抒发内心的向往之情;苏东坡也曾有诗句自勉:“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水似永嘉。”
唐代温州刺史、文三元张又新《谢池》诗云: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
今来惟有灵池月,犹自婵娟一水间。
相传谢村红叶四时不谢,又有“四季红叶村”之称。唐代诗人司空图《寄崔道融旅寓永嘉》诗中,曾有“碧云萧诗霁,红叶谢村秋”之句,描述的就是谢村的景致。宋“永嘉四灵”之一翁卷《东山堂》诗中也写到,“城隅古谢村,博士草堂存。惟见烟霞起,全无市井喧。”可见谢村历史悠久,声名在外。
人文景观丰富
谢池巷连接积谷山,除了谢灵运这个大IP之外,这里有着不少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北宋大观三年(),被称为“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因曾师事程颐而遭新党参劾,罢职回温,在县城谢池坊故宅创建书院,此后授徒讲学,传习洛、关之学,“邦人始知有伊洛之学”。后人称他为“永嘉先生”,他创办的浮沚书院是温州历史上一所影响深远的著名书院。
明神宗万历(-)初,御史屠叔方奏建卓敬祠于谢池坊。卓敬(-)字惟恭,号海幢,卓敬因反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被杀,以忠烈而流芳后世。朱棣曾感叹说:“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万历十一年(),卓公祠被移建于江心屿文信国公祠右。
▲池上楼旧照清道光年间,时曾湖南粮储道的邑人张瑞溥辞官还乡,在“谢池”旧址营造“如园”,临池建楼三间,承袭“池上楼”原名。
如园又称“张宅花园”,北起府学巷,南至谢池巷,东与中山公园一墙之隔,西边包括现温医附一院急诊楼。张瑞溥建园时,“以存谢公(谢灵运)之旧”,在传说中的谢池边建了“池上楼”、“春草池”、“春草轩”、“怀谢亭”等。
晚清封疆大吏、有“中国楹联学开山祖”之称的梁章钜笔下的“楼阁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风流思太守,千秋康乐旧池塘”,正是如园的写照。年,池上楼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从府学巷这头看积谷山,弘一法师曾在山边这排房子驻锡12年。
如园附近深巷弄底,有个俗名城下寮的庆福寺,寺院虽不大,却遐迩闻名。这里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驻锡之处。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大师。
年3月,原在杭州灵隐修行的弘一法师,在周孟由、吴壁华的陪同下前来温州,驻锡庆福寺12年。弘一大师生前曾多次说过,温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庆福寺是“第二常住”。温州是他建构和形成其佛学、文化等思想体系之地,大师也为温州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年弘一法师(右二)与周孟由(左二)等人合影。
与如园一弄之隔,便是周宅花园,俗称周宅大屋,与如园同列“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清嘉庆年间(-)由周雨生购得此屋并进行扩建,周宅南北有河,正门在谢池巷,后门在府学巷,纵深五进,后门对面是周宅宗祠(后为明德小学所用,现为府学巷小学)。
整座周宅大屋占地17亩多,内有厅堂正屋、厢房、边间、谷仓、柴间等数百间,有大小中堂36个、道坦(天井)72个,当时堪称浙江最大的整体民宅。
清温州府同知郭锺岳有《过周氏涉园看菊》一诗,描述涉园当时盛景:“信步东山下,徘徊到涉园。闲庭问松菊,浮涉浸窗轩。秋色心清赏,寒香目笑存。远来谢车马,莫使俗气喧。”
悠长小巷、水乡风情
在周宅后人周申生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谢池巷,是一条约米长的巷子。
谢池巷西向是南大街(今解放街)。大街是古城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早市特别热闹,近郊农民都赶来这里集市交易,从早到晚摆满各种摊位,各种商品无所不有。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巷子的东向是积谷山和中山公园,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充满绿意,环境幽静,景色秀丽。
谢池巷的地理环境,颇具江南民居特色——小桥、流水、人家。20世纪50年代以前,巷中间一条小河穿过,河上架有几座石桥,两岸民居错落有致。相隔二三十米有小埠头,既可停靠小船,又可供居民洗涤。河畔植树成荫,河中清水荡漾,可见小鱼游弋,常见有人垂钓。每逢盛夏,小河成了青少年戏水、游泳的场所。这条小河与城内纵横交错的小河相通,河水经茶院寺连接塘河,直达瑞安、瞿溪等地。
当时城内外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船,平日农民用小船运来粮食、柴草、蔬菜和水产,船儿一靠近埠头,家家户户赶往埠头采购。居民饮用水除井水外,一部分从小南门河用“载水船”运来,再由担水客送往各家,他们在每家门后,用粉笔划上“正”字来记数,隔一段时间一起收款。巷中的小河,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还有它独特的功能。谢池巷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充分反映了传统古朴的人民生活方式。
谢公为邻、名人辈出
近代以来,谢池巷走出了众多名人。
▲夏承焘先生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就出生于谢池巷一个普通布商家庭。夏承焘(—),字瞿禅,曾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一生从事词学研究与词的创作,被誉为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夏承焘后来曾在登选坊居住过,上世纪30年代,他搬住谢池巷原东山书院旁,从此以“谢邻”自号。年,他的好友、诗人吴鹭山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池塘雅卜谢公邻,旷代相望笔有神。”
▲年琦君婚礼前便装照抗战期间,浙大内迁龙泉,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得意弟子琦君曾一同在永嘉县立中学(今温州二中)任教国文,夏承焘先生教高中,琦君教初中。琦君就暂时借住在谢池巷夏承焘先生的寓所,在谢池巷,琦君度过了文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耳听瞿禅师在走廊里一边散步一边高声朗吟诗词,顿觉心胸开朗,对教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信心”。(琦君《师友情深》)。
近代,谢池巷周宅的主人在温州经营典当、钱庄和酱园等实业,家业殷实,房族众多,与许多大家族一样,周家也出了各种人才。如留学日本、曾参加同盟会的周孟由和我国银行界元老周守良等著名人士。周孟由与同在日本求学的李叔同(弘一大师)因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年,他还曾亲赴杭州,陪同弘一大师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至温州,驻锡庆福寺。弘一大师在温州的伙食费均由周孟由、周仲铮两兄弟按月供给。周孟由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将周宅祠堂捐办为“民德小学”(今府学巷小学址)。
▲周守良像金融家周守良,曾就读北京大学商科,受北大民主思想影响较深,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弟子,蔡元培曾称赞他“居士仁心到鱼鸟,古人居教自诗书”。他还受梁启超赏识,书联教诲:“得意当为三日雨,问心可对十年灯”。周守良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后考察欧美金融两年,从事金融业颇有建树,是我国银行界的元老。
▲杨玉生年7月,国人创办医院医院,由黄溯初、潘鉴宗、吴璧华等人创立,杨玉生出任院长。医院一开始租在信河街古炉巷民房,年选址城东积谷山麓、九柏园头以东范围,于年仲春迁入新院正式开诊。谢池巷弄18号,医院教工宿舍,居住过杨玉生、林镜平、缪天荣等名医,现在作为温州市历史建筑被保留了下来。
参考资料:
《昔日的谢池巷与周宅大屋》周申生
《鹿城老街坊》
《谢池巷故事》杨振东原载《温州情》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