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多年来,浙江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又凝聚着全省人民怎样的心血和汗水?
11月27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记者见面会,邀请六位基层“领头雁”,分享了他们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奋斗足迹、暖心故事和炽热情怀。
发布会现场 记者 徐雪纯 摄
重治理美丽乡村颜值“蝶变”
走进温州市永嘉县源头村,仿佛进入一个花园村庄,村内村外漫花铺路,姹紫嫣红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这几年,源头村因此捧回了很多奖牌,例如浙江首个“零污染”村庄、省级3A级景区,还有省级全域旅游精品村、省级文明村等。
过去,源头村曾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满地鸡粪,随处垃圾,违建小屋、露天茅坑挡道……这里的改变,要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小静说起。
“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把这个村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年,陈小静上任后,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在村里迅速打响。大小四十次会议,短短5天时间,陈小静带头整治村内间茅坑、牛栏、猪圈,腾空面积超平方。“在我看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你把村庄治理好了,形成一个生态宜居的村庄,客人多了,自然而然村民就致富了。”
对于这一点,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也深有感触。
作为土生土长的下姜人,在姜丽娟的记忆中,曾经的下姜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当地流行着这样的民谣:“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
大学毕业后,姜丽娟定居在了杭州,但每一次回到下姜,她总会感受到不同的惊喜:曾经的露天厕所、牛棚猪圈不见了,换来的是青草和花香;秃岭荒山、污水横流也不见了,换来的是绿水青山。
在绿水青山的召唤下,姜丽娟毅然辞职回乡,把自家的住房改建成了民宿,向来这里的每一位客人,讲述下姜村的发展故事。
“年,下姜村接待游客量73.3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姜丽娟自豪地说,现在流行的歌谣是“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进下姜”。
兴产业村民腰包鼓起来
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的南梅村,短短几年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小村晋级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0万元增加到万元。
为何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改变?村党支部书记陆华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深挖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集民宿、餐饮、非遗文创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去年以来,家宴中心、亲子采摘基地等项目一一落户南梅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陆华告诉记者,“今年1月我们还举行了嘉兴市的村晚,现场有各类民俗活动,一万多人集聚在我们村,非常热闹。”
如今在浙江,像这样好看好玩的乡村还真不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余村便是一个典型。
“5年到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万元,人均纯收入从5年的元增加到现在的元,足足增长了近6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经营的典范,“绿水青山”不断“淌金流银”的故事,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汪玉成讲了一遍又一遍。
今年疫情期间,余村进一步打造乡宿联盟,村里40多家乡宿统一规范经营,推广余村乡宿品牌。汪玉成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在‘两山’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全省唯一乡村版未来社区建设的推动下,余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富精神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高水平小康的“坐标尺”。杭州市拱墅区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认为,“小康社会不仅要口袋鼓起来、环境美起来,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精神头要足起来。”
和睦新村建于80年代初,房子老、小区老、老人多。60岁以上老人占36%,7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占四分之一。年,我们开放老年食堂,每天为余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年,我们又引进了社会组织,成立了杭州市首24小时托管照料中心,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五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在我们社区,一个楼道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楼道长就是我们的大家长,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我们还组织居民一起吃团圆饭,办书香节。”周呈总结道,“我们的家园温馨了,居民的获得感就提升了。”
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徐军安同样认同这一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但精神富裕在蚂蚁岛的小康进程中尤为突出。”
近年来,蚂蚁岛上红色旅游不断兴起,在“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引领下,全岛人民共建共享共荣。23支有党建指导员的多人的文化团队热衷于为蚂蚁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教游客搓草绳、织渔网,讲艰苦创业的故事,为海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像‘蚂蚁雄兵’一样抱团奋斗,像‘逐浪海豚’一样勇争一流,像‘迎风海燕’一样逆势奋进,把蚂蚁岛建设成为艰苦创业的精神高地、百姓幸福的样板小岛。”徐军安坚定地说。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