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沙头镇石柱村,位于楠溪江畔,周边群山环绕,农田众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在十年前,这些田地大多无人问津。
要问这几年石柱村的农业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就不得不提村民王文善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从靠江吃江的渔民转型成为如今靠天吃饭的农民,尝试种植过桑葚、紫山药、糯米山药、黄桃、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从最初试种的几亩田到如今的二十来亩田地,他勇于尝试创新,不怕失败,也为石柱村打开了一条农业发展之路。
现如今村里人都称他为“引路人”“带头人”。对王文善来说,放下了操持十几年的渔网,后又将近十年的时间投入在土地上,不过是为了做好自己热爱的每一件事,不留遗憾。在未来的漫漫岁月里,他仍将义无反顾地投身农业这件事,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养鱼:一路波折
王文善出生于年,11岁由于生计原因就外出打工赚钱,曾在丽水、山西、北京、东北等地呆过,做过弹棉花、油漆工等。然而近18年的他乡奔走,让王文善越发地想念家乡,于是在年那年,29岁的他背起行囊,毅然决定回乡发展创业,希望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回乡后的第一年,王文善并不着急创业,而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探索上。那一年他将石柱村附近逛了个遍,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最终选择了当时的新兴产业——稻田养鱼。
“我不喜欢拐弯抹角,想做就做,不做后悔一辈子。”这一想法成为王文善创业以来持久的动力。
为了快速掌握技术,王文善四处奔走学习稻田养鱼相关技术,并与县内各渔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本来养得很好的,没想到验收的前天夜里发了洪水,我养的鱼全被冲走了。”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他仍坚持做稻田养鱼,但每年都逃不过天灾,所付出的努力总是一夜间尽毁。
于是,王文善果断作出决定,转身投入渔业捕捞领域。“能养得好鱼,就能捞得到好鱼。”本着这样的想法,王文善除了跟着楠溪江资深捕捞人学习以外,自己也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捕大鱼。从年开始,楠溪江渔业经营权被全流域承包,后又改为“九段”分包。年,王文善与村里几个人一起成功竞得石柱段流域的捕捞权,他的渔船还办理了渔业捕捞许可证,王文善一心扑在这段江和那块渔网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那时候王文善的捞鱼技术在我们整个永嘉都是出了名的,他捕的鱼都是又大又好的。每次只要他一出船捕鱼,岸上就会站着好几个人等着。”在一旁的村民王大爷说道。
随着加强楠溪江渔业资源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养江”的理念在楠溪江畔悄然兴起,楠溪江渔业逐渐从捕捞为主转变为以增殖涵养为主,包括王文善在内的一众包江人开始积极转型。
种果:勇于尝试
王文善从渔业转型农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发展渔业捕捞的同时,王文善将更多的空余时间花在四处奔走上,观察各地农业发展以及农作物种类,以此开阔自己的眼界。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温州市各地区开办的农业技术培训,深入学习农业种植、浇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年,王文善彻底告别了渔民生活,“上岸”全身心投入农业领域。
“去海宁调研时,我看到那边田里一片的桑葚,各个颗粒饱满硕大、油亮黝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心里想着回来一定要把桑葚种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王文善说道。他后来种的桑葚收成好,完全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两个地方的气候、土地条件等都有所不同,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太多,一心想着种桑葚。于是在海宁买了苗租了两亩地就种下去了。没想到第一年种下去第二年收成就很好,长出的桑葚一颗颗硕大黝黑而且甜度高。”这一次的桑葚试种让王文善看到了桑葚在永嘉县市场上的前景,于是第二年他又扩大至十几亩地,全用来种桑葚。
“桑葚在我们这片地里产量高且味道香甜。”王文善说道,他在桑葚领域的成功也带动了石柱村村民们投身农业,种植桑葚。在种植期间,村民们遇到什么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找他。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田里都有桑葚的影子。
“当每个人都种同一样作物时,我就开始思考村里还能否种些别的农作物。”于是,王文善又开始四处调研,引进紫山药、桃以及枣等经济作物,但由于诸多原因,或是“胎死腹中”,或是不好售卖,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于我来说,不算什么事。”终于,王文善找到了与石柱村这片土地相适宜的经济作物——猕猴桃。为此,王文善倾注所有的心血,每天早上5点以及晚上6、7点都是他与这些农作物“相约见面”的时间,从未缺席。
此外,王文善追求绿色生态,猕猴桃不施农药,施有机肥,这样种出的猕猴桃虽个头小一些但更香甜,今年亩产预计可达—斤,主要通过游客采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