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的山前街,老温州的回忆温州古道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居民是这个城市文化的创造者、承传者、保护者,对自己家园的一山一水,一桥一井,他们一往情深……

消逝的山前街

作者:施菲菲

因为城市改建、道路拓宽,鹿城旧貌换新颜,采访时,竟然找不到山前街。在路人的指点下来到这里,放眼望去,俨然是一片高楼大厦,没有弯曲幽深的小巷,没有店肆毗连的商街,唯有傲立在笔尖峰的巽山塔让人深信这里就是山前街。

山前街南起茶院寺,北至卖麻桥,因为在巽山东南麓,市民以方位命名,称其为“山前街”。

雁塔立峰尖

“巽吉山头塔影尖,疏林斜挂月纤纤。时闻清唳云中鹤,曾驻飞仙白玉蟾。”这是清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中对巽山雁塔胜景的描述。

步上巽山,山坪上有一寺院,名为法严寺。法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原址在巽山西麓,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解放后该寺被改建为巽山小学,年,附近的居民不忘祖先遗留下来历史古迹,自筹资金,由戴克箕等人发起,在巽山上重建法严寺。年得到宗教管理部门批准,特邀请释海德法师主持该寺。现在法严寺旁边还有释海德立的《重修法严寺功德史碑》。

法严寺前的山坪上,东首有思峰亭,亭的横额是林剑丹先生题写的,西首有观塔亭,观塔亭依山势自然高差巧妙建成两层,下层名为巽山亭。法严寺后便是温州市区四大古塔之一的雁塔,又名巽山塔。

巽山塔几经修建,据明代王诤撰写的《巽吉山建塔记》记载及遗存下来的塔砖上的铭文反映,该塔始建于宋朝,后“岁久塔就圮”,直到明万历三年(年),由永嘉县县丞徐浩督工在原塔基上重建。当时的雁塔下有“文昌阁”,塔南有“魁象亭”,塔后有“骖鹤亭”等胜景。道光五年(年)该塔曾复修。

历经百多年风雨沧桑,古塔显得残破不堪,塔身向南倾斜,年5月19日上午,古塔终于支撑乏力而倒塌。庆幸的是温州摄影界老前辈邵度先生于年曾经拍下当年的巽山古塔,使后辈仍可领略千年古塔的曾经风采。

旧城改建时,为恢复历史古迹,温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万元在原塔基上重建雁塔,新塔于4年10月竣工。塔身高35.35米,底径6米,塔基用粗钢筋锚固在基底的岩石上。抬头仰望,只见新塔为六面七层砖混结构,六簷飞翘,美轮美奂,每个角上系有铜铃,风动铃响,给瞻仰者带来耳目之享受。

雁塔北面的“骖鹤亭”,相传宋时道士白玉蟾曾经控鹤驻此地。“骖鹤亭”南北两向的石柱以郭钟岳《竹枝词》中诗句作为楹联,南为:巽吉山头塔影尖,疏林斜挂月纤纤;北为:时闻清涙云中鹤,曾驻飞仙白玉蟾。

“美人”何处寻

图片作者:陈国浩

美丽的传说留在记忆里,深邃的人文滋润着世世代代,说起山前街美人台的故事,银发的老妪老叟们其乐无穷……

相传晚清时期,山前街将军殿对面有一座戏台,农闲时节,各地小戏班都会来此演出,南来北往。其中被人们称为“老锦绣”的乱弹班最有名气,该班一艺名为小莲的花旦,身段美,扮相靓,唱腔佳,武功好,是该戏班的台柱子,捧场者不少,人称“红莲子”。由于“红莲子”貌美艺高,常常引来地方权贵及好色之徒的垂慕纠緾。但“红莲子”始终洁身自好,为百姓所钦佩。一天“红莲子”演完戏下台,进更衣室换戏装衣帽,当地一位“地保”,外号叫“癞蛤蟆”的突然将她拦腰抱住,死死不放。小莲虽然竭力反抗,但已躲避不及,眼看自己玉体将受辱,小莲奔上戏台,夺剑自刎。人们为小莲保节烈举唏嘘赞叹,辖地知县得知此事深为动情,提笔为戏台撰联:花好榭品洁;艺高澄冤清,还在戏台照屏上塑上“红莲子”的塑像,将该戏台命名为“美人台”,来表达对“红莲子”的挽意。

事后,美人台的声名遐迩,一些很有名气的戏班子也不惜屈就到此地献艺,以表纪念,从此山前街更趋热闹。百戏横陈,弦管竞作,商店趁时机出售货物,小街摊贩遍布,远近戏迷们蜂拥而至。美人台让山前街名噪一时,繁华几度。

年,美人台因火烛而烧毁,其传说却一直在民间百姓中流传,你加油、我添醋,美人的故事在人们口头更趋完善美妙,“山前街”、“美人台”这些地名也在美人故事的流传中沾光添彩。

图片作者:陈国浩

解放后,旧戏台一带变成民房。年,此地沿山前河这一边的河埠头塌坏,一些居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利用这里尚有一小块空地,在美人台旧址建了一个老人亭,本来大家想取名为“美人台路亭”,经历过非常时期的百姓仍心有余悸,坊间一智叟建议:还是叫“爱晚亭”稳当,免得要遭受“恢复四旧”的嫌疑,说不定又要被“打光”、“砸光”……。从此美人台这里就有了一个“爱晚亭”。闲暇者、疲倦者、寂寥者都会来此相聚,说俚语,话轶事,人们虽然不能享受戏曲的声色之娱,却也能拥有散讲闲谈悠然之乐。

倒是做生意的阿旺胆子大,他看准美人台的好位置,用自家一间新屋换来在老人亭边一户陈姓人家的旧屋,加上自家在此地的屋基,建了二间三层楼,并大大咧咧地打出“美人台酒楼”的招牌。

酒楼生意平平,其招牌却富有人文意韵,隐藏在人们心间的文化积淀在这里得到张扬,得到绽放。酒酣耳热之际,那些醉汉们在朦朦胧胧中看到“美人台”三字,不知会幻化出怎样的心曲与情思,是“红莲子”?是“王昭君”?还是他们各自的心目中那位美人?

年,一些热心公益的里人又重修了老人亭,改建成三间楼房,理所当然地命名为“美人台老人活动室”,为了使内外一致,一个叫潘国珍的老人把家里珍藏的“昭君出塞”美人图,捐献给活动室,于是老人们用镜框把画保护起来。十来年,这张昭君画像一直陈列在“美人台老人活动室”。想必在人们心目中,此“美人”与彼“美人”已融为同一个“美”的意念。

4年9月,山前街开始拆迁,美人台没有被作为例外,老人亭、美人台酒楼都化为子虚乌有……

“氯爆”酿惨祸

说起发生在山前街的辛酸事,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当数发生在年的“氯爆”事件。

11月11日,笔者走访了“氯爆”事故的几位受害者。开门的是岳先生的母亲蒋大妈,她的第一句便是:现在还说那件伤心事干啥?说起来人心里就难过……

“那是年9月7日下午1点55分,我只15岁,正在阳台上玩耍,只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响,还不明白发生什么事,我就失去知觉……”岳先生回忆。

“那天家里没有大人,只有我儿子一人在家。我与他父亲都上班了。我的单位是海洋渔业公司,在白楼下;他父亲的单位是温州自来水厂,在西山。当时我家住在山前街美人台的劳模宿舍第二幢4楼(岳先生的父亲岳阿明是当时市级劳模)。记得我本是上中班,吃了中饭我就从家里出来,先去外面办点事,再到飞霞桥站头坐厂车赶上中班。幸亏我儿命大,是对面4楼一个姓洪的邻居在阳台上看到我儿子受伤,鲜血顺阳台往下流,就冲到我们2楼救他。几个邻舍推不开门,大家七手八脚搬来竹梯,有人从隔壁人家阳台上爬过来。只见我的儿子倒地,周身一摊血,右边头上是白花花脑浆。众人慌了手脚,他们赶紧搬来一张竹躺椅,在邻居们相救下,把我儿子送到三医——这都是事后邻舍告诉我的。”蒋大妈说。

“我在飞霞桥头正想迈上车去厂里上班,有个工友急匆匆赶来告诉我出大事了,叫我快下车不要上班。后来,我与丈夫东找西跑,就是找不到儿子的下落,心急如焚。几个亲戚还跑到殡仪馆对名字,找人。当知道儿子被送到三医抢救后,一家人跑到三医,医院里人山人海,有送伤员来抢救的,有来找自己受伤亲朋好友的,也有来看热闹的。门卫拦住外人,医院病区。我什么也顾不上了,抓住铁门又叫又哭,门卫也有同情心,终于放我们进去……”

经抢救,15岁的少年终于脱离了危险,或许是因为年轻,他恢复得很快,只半年,就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

在山前街号,另有一位姓周的60岁居民,正在家里拖地板,被一块横飞过来重72.5公斤的液氯钢瓶残片击中,当场身亡。

后来,岳先生被照顾安排进了电化厂当学徒工,厂里还让他去读书,因为伤残,照顾他在厂里干行政工作,在图书馆做管理。

温州电化厂厂址于山前街中段西侧。据当年在温州市消防队四中队服役的金衍楷回忆:“我们中队是接到电化厂一个职工的报警电话后出警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为液氯钢瓶爆炸厂房炸塌后飞出来砖石、受伤者的鲜血、晕倒在地的人,满地狼藉,惨不忍睹;远处,一些被炸者的残腿断手就血淋淋地挂在平台上,断垣边;厂部办公楼里一些被困在里面的人打不开防盗窗,在拼命扬手呼救……”

“我们的原则是先抢救人,我们一跳下车就先撬门砸窗,把被围困在里面的人先解救出来。那些躺在地下的,用手拭一拭他的鼻子,还有呼吸就先抢救。那时,我抱一个人,拽一个人拼命冲向救护车,那是实实在在的‘时间就是生命’呀!记得,到现场后,我们立马向中队汇报情况,请求增援。有六七辆消防车都赶过来。我们这辆消医院送。因为厂区内,地上到处是躺着的人,他们生死不明,救护车忙不过来……”

金先生的描述,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明白那场不该发生的惨祸的严重性。据事后的调查统计,这次“氯爆”遇难59人,氯气中毒的门诊病例例,住院抢救的有例,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万元。

古韵难再现

山前街初建于明代,与南塘街、丽田街、梧田街连成一线,旧时是沿着温瑞塘河通向市中心区的一条古驿道。

河流、水巷、阁楼、凉亭、石桥、河埠头、酒肆,还有青山斜塔、灰墙黛瓦组合的江南水乡是他们的家园,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山前街居民,怎能不钟情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桥一井、一墙一门呢?

山前河是南塘河的支流,它从南向进小街,在北向出小街,终年与小街相依相偎,深情地润泽着沿岸土地和居民,“清水绕墙,人家枕河”是当年水乡真实写照。

沿河由南至北,依次有扈屿桥、汇车桥、洞桥,三座古桥横跨在山前河上,使居民出行交通方便。其中扈屿桥基本保留建桥时的原貌,4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温州文物保护单位”。桥边,有温州市人民政府立的“扈屿桥说明”的石碑,记载的文字是:该桥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清初。在桥南侧一条方型石柱上,还能看到一排铭文,桥面上有5条并列石板,上刻防滑几何图案,两侧还设有栏杆……

温州城区内曾有九山:华盖山、海坛山、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黄山、巽山、仁王山、灵官山,九山环列,形状似北斗星。郭璞始建温州郡城,他认定九山排列似斗是祥气,决定以这为依托,营建“斗城”。这九山其中有两山均在山前街,一是山前街南端巽吉山;一是山前街北端的黄山。

黄山只20来米高,因为形似狮子,人们又称其为“狮子山”。黄山前又有一球形小土丘,富于想象者便把这自然的地理特色美化成“狮子捧球”。现在“狮子”“归林”,小球无踪。黄山更是杳无踪影,唯见一地黄土。

站在黄泥堆边沉思,一位大妈告诉笔者:前面有一口井,叫“八角井”,拆迁时,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一个热心市民看到后向文物保护部门报警,直到几个相关部门一齐出来干涉,折迁办才同意根据原样恢复这口古井。

——居民是我们城市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他们对自己家园的一山一水一井一桥一往情深。

“山前街的住宅大多在解放初期改建过,但在该街的号、号和99号庭院,仍旧保留着一些清代的建筑标志,如‘官帽门第’、‘人物花窗’、‘雕梁画栋’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99号黄氏古宅中,还能看到花墩、哨盘、长条桌、石锁等古物。有一个雕有松鼠、花鸟的青石洗手盂十分精致,而且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温州文联副主席金文平先生在3年12月15日的《温州都市报》上曾如是介绍他所见的山前街古民居。

热心的李老伯还告诉笔者,过去从山前街北端至南向,按顺序有广济寺(现在中国农业银行位置)、将军殿、法严寺(在巽山小学位置)、三皇殿、湖心观、茶园寺,初一、十五,这些寺院香客不断。

笔者曾走进湖心观,读观门的那副对联,便了解湖心观地理位置的优越:高瞻吹台之大山云烟缭绕,远瞩温瑞的塘河银波荡漾。大榕树庇荫下的湖心观飞檐描金,脊墙绘彩,木鱼的撞击声中,朝拜者接踵去上香合掌祈愿。

扈屿古桥(黄瑞庚先生提供)

山前街消失了,在开发建设现代化城市时,又出现一例以牺牲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代价的个案。

山前街已经消失,救救古街坊,救救古民居,救救遗存不多的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呼喊却从许多有识之士口中发出,不绝于耳!

编辑/策划:丁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