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为何古称东瓯瓯居海中又隐藏了哪些

温州三十六坊

对温州人来说,“瓯”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不但生活中随处可见,还有一个县市区“瓯海”因此而得名。

我们习惯称呼这块土地东瓯、瓯越。可为何温州一带古称“东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为何称为“瓯人”?“瓯居海中”四个字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关于温州的“文化密码”呢?

从“瓯居海中”说起

要追溯“瓯”的由来,要先看看“瓯”与温州最早结缘于何时。

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后世学者认为,这本奇书的创作时间为战国到西汉时期。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瓯居海中”。晋代学者郭璞很具体地解释:“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音呕。”晋时临海郡永宁县,即今温州一带。

在对同篇“闽在海中”,郭璞则解释:“闽越即西瓯,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

△郭公山下的郭璞塑像

郭璞到过温州一带,传说当年他设计了永嘉郡城。岐海是对近海陆地与海洋犬牙交错的样子的形象描述。他说东瓯、西瓯在“歧海中”,应是根据自己亲身观察瓯闽一带的地貌之后,对《山海经》的“瓯居海中”“闽在海中”这两条地理知识做了补充解释。

《山海经》描述“瓯居海中”的生存环境,实际上也就是-年前(第四次海侵形成期),东瓯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成。山海阻断构成浙南的地理空间,被称为“东瓯”的浙南地域东临大海,南毗闽东北山地,西邻金衢盆地,北接宁沼平原,总面积约3多平方公里。域中有三大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平行布局,分别是仙霞岭(好川文化所在地),洞宫山-大盘山;雁荡山-括苍山-天台山。平均间隔约公里之距,其间为狭陡溪谷。

被称为“瓯人”的早期先民就是生存在这一空间的溪谷和滨海地区,并由第四次海侵,形成“岙”、“岐海”、“浅海”的概念。从土地资源看,年前的浙南滨海平原,被当地人称为“垟”的许多主要粮食生产的土地,当时还在大海的水平面以下。但是生活于浙南滨海的“瓯人”,其聚落主要在距海平面几十米的台岗上,瑞安市山前山遗址、永嘉县上塘正门山遗址便是实例。这些台岗在区域的地理概念里被称为“岐”。

“岐”字在闽南语中指水边突出部或坡地,温州和福建地名中带“岐”字的以近千计,如乐清就有蒲岐。“岐海”,应当是对瓯、闽一带近海陆地与海洋萦回环绕、犬牙互错样子的一种形象描述。

作为浙南先民的生存地,绝大部分古文化遗址分布带的“岐”一般空间不大,土地资源贫瘠。“岐”上的生活是与海紧密相关的,于是小山小海、山海结合形成的以自然特征为主体的文化——“山海文化”成为浙南滨海文化的根本特征。

瓯人与东瓯

在《山海经》一书中,“山经”多记地理,“海经”常叙人事。“瓯”在“海经”中也当指族群。清代学者毕沅认为:“《山海经》作于禹、益。”《吴越春秋》记载:大禹“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理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夏禹和伯益距今约年前,如果以这个时间来看,说明年前已经存在“瓯”族群。而从《山海经》中还不见“越”字推测,“瓯”早于“越”存在。从老鼠山遗址、乐清白石杨柳滩等出土文物也可以印证,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在温州这块土地上一直生存着土著的瓯人,他们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经济形态。

另外,宋代学者罗沁在《路史·国名纪》中“越沤”条下释云:“或云瓯人、沤、欧、瓯、区,通。”清末大儒孙诒让在《温州建置沿革表引》中则说:“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实一字也。”可见古时瓯、沤、欧、区都是相通的。

而另一部先秦古籍、记载周朝的史书《逸周书》中,《王会解》篇提到,周成王时朝会诸侯,各地诸侯来朝见时都带来土仪,庆贺王城的落成;东方诸侯的土仪有“东越海蛤,欧人蝉蛇”等。可见距今多年前,瓯人已经成为重要一支,存在部落和首领,并列入周王朝朝贡行列。

《逸周书》中已经提到正东方诸侯中有“越沤”,但“东瓯”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要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年)封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世俗称为东瓯王。应当说,汉东瓯国使得“东瓯”之名直接与温州一带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东瓯在温州,也与晋代学者郭璞直接点出“永宁县即东瓯”密不可分。

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方言》提到古代瓯语时称,“凡言广大者,东瓯之间,谓之蔘绥”。

说“瓯”

那么,温州一带为何古称“瓯”呢?学者们给出过多种解释。三十六坊君经过整理,发现大致有这四种说法:

说法之一:瓯器产地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瓯是一种盛器,远古时这里曾是大量生产“瓯”的地方,所以温州一带便被称作“瓯”。

△东晋瓯窑青瓷点彩鸡首壶,年出土于鹿城双屿牛岭村

“瓯”的字根是“區”,藏“品”,从“瓦”。《说文解字》曰:“瓯,小盆也,从瓦,区声。”

瓯人善作陶器,更有一种盛器,状似小盘,便被称作“瓯”。温州历史上是“瓯窑”、“瓯瓷”之乡。就早期族群生存的取食模式讲,在东南地区可分为以水稻为主的平原、以狩猎为主的溪谷、以渔捞为主的滨海等模式。以东瓯地理区位讲,早期瓯人以渔捞为主的滨海取食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瓯窑”的需求。

△五代瓯窑青釉葵口喇叭形足碗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载:“东瓯人‘取生鱼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以为上肴也。”

“瓯”后来发展为小杯小碗之意,五代、北宋仍常用“瓯”字,如李后主《渔父词》“花满渚,酒满瓯”,北宋邵雍《安乐窝中吟》“有酒时时泛一瓯”。

说法之二:瓯与崎岖地貌

另一种说法认为,从“瓯”的字根来考查,是区字,这个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区,崎岖,臧隐也,从品,在匚中。

△老照片中可见温州的丘陵地貌

品是众多的意思,东南丘陵众多,民族分布较为隐曲,因此从地貌方面来探讨“瓯”字,认为“瓯”反映了温州地区丘陵众多、海湾小山出没的样子。

说法之三:瓯与鸥鸟图腾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是从远古先民“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来解释“瓯”的由来。

△温州地区常见的白鹭汤小明摄

所谓图腾崇拜,就是在远古社会,人类的祖先受一种虚幻超越自然力的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氏族与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有亲属或其他关系,他们间的兴衰荣辱有密切关联,便尊奉该物为本氏族的象征而加以崇拜。这种文化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如中原地区的龙蛇图腾,东方的凤鸟图腾、西方的羊犬图腾等,对破译古代各民族的起源密码提供了重要依据。

△良渚文化凤鸟

从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等资料中发现,起源于东南沿海的民族大多是鸟图腾。如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是鸟图腾,长江下游地区较多是“凤鸟”图腾。

那么,瓯人的图腾是哪种鸟呢?瓯地濒临东海,在沿海陆地和岛屿上生活的瓯人,最常见的就是鸥鸟了。这种鸟之所以取名鸥,当是以鸣叫的声音来定的。瓯鸟的叫声“ao”,正如温州方言“瓯”,按照其名自号,瓯人便以“ao”为氏族之名。这与《史记·楚世家》记载说楚的祖先为“芈姓”,而《说文解字》解释芈(音米)是羊叫的声音道理类似。

说法之四:瓯与岙

还有学者认为,瓯的古地名是来源于对岐海地形的一种称呼,“瓯”即“岙”。

△南麂岛大沙岙

古代瓯人最早生活在今浙江南部与福建这沿海一带。正如郭璞对《山海经》“瓯居海中”和“闽在海中”的注解,东瓯和西瓯都在“歧海中”。那么,“瓯”的得名,与“岐海”的地貌应该有直接的关系。

有学者从温州众多的带“岙”的地名,提出瓯与岙为一字,瓯是中原人对岙字的译记。温州地区凡称“岙”的地方,都是指三面或两面被山围着,前方一面向平原或向近海敞开的一种地形。上古的瓯人居住在这些岙里,古代瓯人即称这样的地形为“ao”,自称或被称为“ao人”。后来用文字来表识,就写作沤、区、欧等字样,由于陶器业的发达,这个“ao”就用“瓯”来表识。

参考资料:

《瓯越文化史》蔡克骄著

《温州瓯窑褐彩青瓷》胡春生著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钱志熙

《说“瓯”》李学功

编辑:鲁之哲周丰汤琰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