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是温州人历事四朝六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知道,自从朱元璋取消宰相职务后,明朝就没有再设立过宰相,而是用“内阁首辅”,取代了宰相的职权。

首辅是当时对首席大学士的一种敬称,有人根据明史统计明朝60位首辅籍贯,浙江、江西、江苏这3个南方省份占了一半。

而值得温州人骄傲的是,温州在明代竟一口气出了两位首辅:黄淮、张璁。

不过,温州人知道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首辅张阁老张璁的比较多,对比张璁更早的黄淮,却不甚了解。

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臣。当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根据排序推论,黄淮应当算得上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在《明朝历任内阁首辅》排位中,将黄淮排在了首位,担任首辅时间为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到十一月。

黄淮塑像,位于茶山南柳村黄淮纪念堂内

而温州古城,却留下不少与黄淮有关的地名和遗迹:黄府巷、少保牌坊、最胜寺等等,都是这位明代首辅的温州印记。

更值得一提的是,黄淮的身上体现了温州人爱国爱乡的情怀,温籍书家群体在明代早中期大放异彩,有他的一大功劳。

“海坛沙涨,温州拜相”

北京有天坛、地坛,温州有“海坛”。

在温州古城九山之中,海坛山地处斗口之一,濒临瓯江,相传是古人祭祀大海的法坛。古代星象学家认为,这里是温州的“龙脉”所在。

特别是在宋代开始,温州流传一句民谣:“海坛沙涨,温州拜相”。

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南宋咸淳初(-)初,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皆异之。不久后,陈宜中大拜;明宣德间,山边江涂又一次涨沙,黄淮大拜;明嘉靖初,第三次海坛涨沙,张孚敬(张璁)(嘉靖八年到十一年-期间任内阁首辅)大拜。

这三个大拜,指的都是温州人当宰相的故事。

历事四朝,六次监国

黄淮(~),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今鹿城区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一带)。

明洪武元年(),阖家迁居巾湖里(今鹿城区黄府巷)。16岁时,黄淮进入华盖山西麓的永嘉县学,攻读经史,29岁被荐入南京国子监。

洪武二十九年(),黄淮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官中书舍人。

黄淮墨迹

建文四年(),夺得皇位不久的明成祖朱棣“召黄淮问以时政,称旨”,于是命他与名臣解缙等随侍左右,入直文渊阁,专主制敕,得到明成祖十二年多的重用,多次晋爵。据说朱棣每次上朝议事,常常让黄淮与解缙侍立御榻左侧,以备顾问,有时至深夜仍在帝榻前商议机密的重大政务。永乐二年与解缙同为会试主考官,先后敕谕辅导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明史》本传赞他“功在辅导”。

永乐五年,黄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永乐七年,明成祖北巡,命令黄淮与蹇义、金忠、杨士奇四人留守,辅弼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征讨瓦剌回朝,太子派遣黄淮等人迎候,因为动作迟缓,加上汉王朱高煦乘机诬陷,黄淮等东宫官属被解职,囚于北京诏狱,一滞十年。

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黄淮被释出狱,官复原爵,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洪熙元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亲征,敕谕黄淮留守,为第六次监国。

宣德二年()秋,60岁的黄淮称疾辞官,回乡养病,在瓯海茶山老家奉养老父黄性。父子俩“遨游林壑,往来别墅,衣冠伟然,辉映后先,为近世所未有。”

宣德六年(),黄淮的老父亲九十三岁高寿而终。皇帝下旨赐祭葬南柳“黄府山”。

退休官员再当主考官

明宣宗对这位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师黄淮感情非常深厚。

宣德七年,黄淮赴北京谢恩,宣宗皇帝赐黄淮留北京过春节。次年正月十五,皇帝还请他往御苑观灯,赐宴招待。

也就在这次,黄淮在明史上留下了“退休官员当会试主考官”的记录。

宣德八年(年)二月初八,已经“退休”的黄淮,被任命为主持癸丑科会试主考官(王直为副主考),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从中也可见明宣宗对他的信任。三月三日,榜曹鼐为状元。后来,曹鼐在明正统十一年至十四年(年-年)间任内阁首辅。

会试结束后,黄淮准备返乡,明宣宗为他饯宴太液池,亲题“赐归”二字,并制长诗《太液池送黄淮辞政》,并有“赐大学士黄淮”端砚(现藏湖南湘阴博物馆)。皇帝还下谕“明年朕生日,卿其复来”,给他颁路费回温。

▲茶山黄淮纪念堂内院,图中石碑即明宣宗《御赐黄淮归永嘉诗碑》

当年秋天,黄淮将宣宗长诗刻于石碑,建了“奎文亭”于幞头河(遗址在今黄府巷),奎文亭中立有明宣宗朱瞻基《御赐黄淮归永嘉诗碑》,碑背面附刻着黄淮《御制恩赐诗》。

宣德九年()正月初二日,黄淮从温州启程赴北京,第二次在退休后入觐宣德皇帝。明英宗登位后,黄淮还曾入朝觐见。

黄淮历事四朝,明成祖赞其“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明史》本传赞他“性明果,达于治体”,去世后,敕按一品礼制葬于茶山南柳村黄府山稻桶岩边,谥文简,赠太保。

举荐乡人,乡情浓郁

明代朝廷中,有不少任职的温州书法家群体,如黄采、黄养正、胡宗韫、姜立纲、任道逊和画家郭纯、谢庭循等等。这个现象背后,与黄淮有密切的关系。

黄淮是由进士授中书舍人的,后人评价他的书法下笔圆滑而纯熟,婉丽而俊秀。明朝对书法极为重视,书法成为科举之外的得官门径。明成祖永乐年间,皇帝特别重视书写人才,朝廷向全国招募善书的神童,挑选了二十八人组成书法导师队伍,让黄淮带领,还拿出秘府所藏古代名人法帖,供宫廷书家学习。

当时,黄淮举荐了不少这样的书画人才。如郭文通、谢庭循、胡宗韫,都是黄淮直接推荐的。黄淮的儿子黄采、孙子黄璨也都以善书而闻名。

郭文通(-)因擅长绘画,被黄淮推荐入朝。明成祖朱棣赐名郭纯。黄淮《介庵集》卷9《閤门使郭公墓志铭》中写到:“太宗皇帝……欲仿近代设画院于内廷,命臣淮选端厚而善画者充其任。淮与文通同里,知其行业为详,首举以应命。……

谢庭循镇江本《杏园雅集图》

谢庭循(—),名环,字庭循,永嘉县鹤盛镇鹤垟(旧称鹤阳)村人,少年时随父亲迁居郡城丰和里(即丰和坊),与黄淮“少小相与聚处游乐”。永乐三年(),在黄淮推荐下,谢庭循征辟到(南)京,供职于内廷。谢庭循被赞“诗书画三绝”,备受皇帝宠遇,明宣宗赐封他锦衣卫千户,亲赐“笔精入神”图章。

胡宗韫(蕴),字豫章,永嘉人。永乐初,以黄淮荐,由布政司吏征为中书舍人,工书画。胡宗韫的生平事迹在黄淮《介庵集》卷八《神骏图记》《推篷图梅花记》等文中有记载。首都博物馆藏有他的《水墨梅花》与篆书《孝经士章第五》各一件。

黄淮之子黄采因“善书法,入翰林”,参与纂修《宣庙实录》后,授中书舍人,传世有《进士题名记碑》。黄采之子黄璨(-),以才器不凡举为礼部秀才,后为中书舍人、大理寺左寺副。

黄淮的身上体现了温州人的爱国爱乡情怀,温籍书家群体在明代早中期大放异彩,有他的一大功劳。

最胜寺

黄淮晚年致仕后,在温州乡居二十多年,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他曾捐资献地,在郭公山东麓建最胜寺;年,温州郡守何文渊在城内道俗巷重修三元宫,黄淮撰文记录;年,温州知府刘谦刊刻《梅溪先生集》,温州教授何潢校,黄淮作序……

在乡居期间,黄淮还编纂《正统温州府志》,并应亲朋戚友约请,著文六卷,名为《归田稿》,其中记载大量明初温州地区的珍贵故实史料。

留下黄府巷等印记

作为明代首辅,黄淮在温州留下的遗迹并不比张璁少。

黄府巷

黄府巷:在今鹿城区信河街黄府巷,因北宋孝子仰忻居此,曾得名孝廉坊,办有孝廉塾(即黄淮师从徐垕启蒙之处),其南侧原有小河,颇似幞巾,故称巾湖里。宣德二年()黄淮晋身荣禄大夫,因病回温州养病,郡县官员及师生提议改巾湖里为荣禄坊,被他婉言谢绝。而孝廉坊因为是黄淮居处,年之后被民间改称黄府巷。

据记载,黄府巷原有“奎文亭”、“御书楼”等建筑。宣德八年秋,黄淮在北京担任会试主考官,赐游西苑,明宣宗题词“辞归”,御制《太液池送黄淮辞政》诗,因而回温建立。“御书楼”用以存放敕谕文书。明朝永嘉陈谦寿有《题黄文简御书楼》诗云:“一介孤亭御札留,辅臣仅此寄贻谋。独贤几载郎官簿,画栋飞甍驾列侯。”

清初,“御书楼”已因年久毁坏不堪,温州诗人林占春(《康熙温州府志》作谢包京)有《过黄文简御书楼》诗云:“早折天香近御筵,高岗卓识迈群贤。东宫曾奉重光日,西苑曾披五色烟。集著省愆垂奕叶,船耽书画忆当年。只今风雨荒楼上,寂寂春深听杜鹃。”

少保牌坊

少保牌坊:明清《温州府志》与清《光绪永嘉县志》均记载,市区拱辰门(俗称朔门)建有少保坊,即今永宁巷口桥边,牌坊上刻“少保”等三十字,是当时国手、温籍书法名家黄养正所书,后被毁。

最胜寺:位于市区郭公山东麓,是黄淮采纳了江心寺都纲昙旭禅师的提议,为祈求身体康复,作为祝贺父亲九十大寿的礼物,年动工兴建,年秋竣工。年,最胜寺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淮墓石雕:年7月,茶山南柳村当地黄氏村民在河坎里掘出两尊石将军头像与身躯、石马脚、缺腿石狮子、石虎等石雕残块二十余块。后经确认,这些石雕残块正是黄淮墓与黄氏先祖墓的墓道前雕像。

茶山南柳村黄淮墓地的石将军、石马

雁荡山摩崖石刻:雁荡山龙鼻洞,有“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永嘉黄淮宣德癸丑冬游”字样的摩崖石刻。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编辑/版式:屠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