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十分幸运的皇帝,原本在外就藩的他,突然就被召入了京都,成为了皇帝。
正德十六年(年)三月十六日,这天,十五岁的朱厚熜正在王府中为父亲服丧,突然仆人就闯了进来说道:“王爷,朝廷的使臣来了”,承袭了父亲兴王爵位的朱厚熜连忙起身出去迎接。
来人正是定国公许光祚和礼部尚书毛澄一行人,他们给朱厚熜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他的堂兄朱厚照也就是当今的皇帝明武宗驾崩了,太后下旨让他入宫继位登基。
朱厚熜听后大喜,这对他来说可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但毕竟是皇帝驾崩,他也不好将心中的喜悦表现出来,脸色沉重的对使臣们说道:“诸位稍坐片刻,我收拾一下,咱们随后便出发。”
匆忙的收拾了几件路上更换的衣物,简单的安排了一下王府的事宜,朱厚熜便与使团们踏上了回京的道路,同时也是走向人生巅峰的道路。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照终于抵达了京城,这位十五岁的少年抬头看着眼前雄伟壮丽的城墙,又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里的主人,心中的喜悦再也抑制不住了。
此时,一群官员朝着朱厚熜赶来,但却并不是来迎接他的。
官员们说道:“请兴王从东安门入宫,暂住文华殿,择日登基。”
朱厚熜一听不乐意了,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儿子的,于是他说道:“我要走大明门,入奉天殿!”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奇怪,走哪个门不都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呢?
实际上这两个门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大明门是皇帝进京的路线,而东安门是专门为太子开设的路线。
早在朱厚熜与使臣们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使臣就曾建议朱厚熜尊死去的明武宗为父亲(古时候称为“皇考”),改称他的亲手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朱厚熜自然不会答应,当时便拒绝了。
所以,此时朱厚熜自然也不会同意从东华门入宫了,因为一旦妥协,那就相当于是用太子的身份入宫继位的,给被人当了儿子。
面对朱厚熜的要求,官员们不同意,他们认为只要将他堵在门口,时间一久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自然会妥协。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朱厚熜甩了甩衣袖说道:“不进大明门也行,那我回安陆当王爷!”
此话一出,官员们纷纷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少年竟然这么难对付,一时间众人有些不知所措。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经过一番商议后,官员们还是毕恭毕敬的将朱厚熜从大明门迎入了宫。
正德十六年(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在奉天殿即位,是为明世宗,原本最初拟定的年号为“绍治”,但明世宗并不满意,将年号改为了“嘉靖”。
说到这里便要讲解一下,身为藩王的朱厚熜为何会被召入宫中继承皇位?
那是因为明武宗三十一岁便驾崩了,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在他死前便将国家的大小事务交到了太后和一众内阁大臣的手中。
而内阁首辅的杨延和早就预料到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因此按照兄终弟及的礼制,杨延在众多藩王中选中了年幼聪慧的朱厚熜,他认为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相比那些老于世故的藩王更容易掌控。
因此在明武宗去世的五天前,杨延和便以皇帝的名义写下敕令,让朱厚熜缩短为父亲服丧的时间,承袭了兴王的爵位。
并在明武宗去世的当天,杨延和就去请求太后下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明世宗继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追封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召集了群臣一同商议兴献王的封号。
身为皇帝,天下大事都由来决定,但偏偏在这件家务事上,与朝臣发生了争执。
这场争执的原因还是以杨延和为首的一众大臣想让明世宗改尊明武宗为父亲,在这个问题上,明世宗也不愿让步,因此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在这三年半里,明世宗曾放下身段,吹捧杨延和,想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父亲博取名分。但杨延和却没有给他一点面子,用考虑的借口推辞了。
你可能会想,作为皇帝下一道圣旨不就解决了吗?
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明世宗也想到过这一点,他将自己写好的圣旨下发,让内阁执行,但没想到,圣旨却被退了回来。
原来在明朝对这方面有规定,如果内阁首辅觉得皇帝的圣旨有问题,就可以将圣旨退回去,这一权限叫做“封驳”。
明世宗自己也不曾想到,他当了皇帝却连决定谁是自己父亲的权利都没有。
因此皇帝和内阁大臣在这个问题上就一直僵持着,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僵局,他就是刚刚考中进士的张璁。
张璁出身于浙江温州永嘉县,不得不得他是一个毅力十分顽强的人,考了二十年的进士,每三年一次进京,此次落榜。直到第八次,四十七岁的张璁才终于考上了。
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即便考上了也没有什么进步空间,只能喝茶打牌混日子,因此他被分配到了礼部,成为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闲散官员。
一次机缘巧合下,张璁翻到了礼部尚书毛澄所写的奏章,其中的内容都是在劝谏明武宗改认父亲。
这让张璁打了一个激灵,翻身的机会来啦!因为他尤为擅长礼仪学,这不就是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吗?
他这次所要做的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他的对手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杨延和。
但张璁却不在乎这些,二十年的落榜原本让他打算放弃这条路,但如今考中了却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这让他无比的失落。
现在机会摆在眼前,他哪里愿意放弃?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别人怕杨延和,他可不怕。
于是张璁用尽了毕生所学,查阅了无数资料,最终撰写了一篇大作,被称为《大礼或问》,其中所写都是在支持明世宗“继统不继嗣”,尊崇生父。
当明世宗看到这篇文章后大喜,自己终于可以保住爹了!于是他便对张璁说道:“有此论,我们父子的关系可以保全了。”
随即,明世宗便召杨延和入宫,想要与他好好争论一番,看看杨延和憋屈的脸色。
但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杨延和看过这篇文章后发出了一声冷哼,并且说张璁的说法如同圣人,并不实用。
这话一出将明世宗气坏了,此时他也顾不得什么礼制了,强行下旨要封自己的父母为兴献帝和兴献后,并且以回安陆当藩王来威胁杨延和。无奈之下,杨延和只能放弃,同意了明世宗的决定。
这场争执只不过是明世宗继位后的一段小插曲,最主要的还是他继位后的功绩。
政治
明世宗继位后勤于政务,改革新政,抑制了宦官的权利,加强了对宦官的管束,并且将明武宗时期残留的宦官团伙“八虎”尽数诛杀。
不仅如此,明世宗还重用张璁、夏言等一众贤臣,并且注重人才的选拔,求贤若渴。并且还对外戚世袭爵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变革。
由于明朝的外戚都是世袭的,所以会导致一门之中出现很多权贵,因此为了预防这个问题,明世宗将世袭改为了终身享有制。
被封授爵位的贵戚只能自己享有,子孙后代不能继承,并且皇亲国戚、驸马都不能再请求封爵,就连明世宗母亲的娘家人都不允许承袭爵位。
军事
在明世宗执政中期,东南沿海的海贼倭寇行动频繁,而大明朝的海防根本无法抵抗,因此为了改革军事,明世宗令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招兵练兵,在沿海建立水寨,形成一道防线,打击倭寇。
然而有许多皇帝都败在了能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这一点上,明世宗虽然早期能够治理天下,但中后期也渐渐的迷失了。
明世宗执政早期,改革了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重新启用了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打压甚至入狱的谏臣,让朝廷恢复了往日的清明。
但到了中期,朝政逐渐腐化,由于国家太过安定,明世宗也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开始了大兴土木,崇信道教,想要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如果他成功了,或许他的庙号会是明神宗。
但实际上是一群方士利用了明世宗想要寻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用所谓天降祥瑞来哄骗他,让明世宗每年都修建道场,耗费钱财无数。
到了明世宗执政晚期,边防薄弱,贪官吞没军饷,倭寇海贼活动于东南海域,十分猖獗。不仅如此,大明朝境内还接连发生兵变,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最终明世宗被俺答用武力逼迫,被迫答应了互市,戚继光与俞大猷联手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晚期的明世宗已经不如早期那般勤政了,二十年的执政生涯让他觉得疲惫。
嘉靖二十一年(年),明世宗提拔了年过六十岁的严嵩入阁,并且对他极为宠信,将政事都交给了他处理,自己则当起了甩手皇帝。
严嵩也不是省油的灯,用陷害忠良的方法连任了内阁首辅,擅权执政十五年。
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他极力支持明世宗寻求长生,为其修建不少斋宫密殿,即便是耗费民力、财力无数也在所不惜。
自古以来,寻求长生的皇帝都没有好下场,明世宗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本就开始衰弱,再加上长期服用含有砒霜、水银等成分的丹药,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最终在嘉靖四十五年(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便在乾清宫中驾崩了,享年60岁。
不过奇怪的是,他前面几位皇帝都没有寻求长生服用丹药,但都只活到三十几岁就驾崩了,只有他服用这些毒物还能活到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