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温州市域空间结构确定为“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其中“一主”是指市域主中心,即温州中心城区,涵盖温州市区、瑞安市区、乐清市区、永嘉县城等在内的75个镇街。
规划调整后,市域主中心范围史上最大,将有效提升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与凝聚力,以更好地参与新形势下的城市竞争。
其实自年“地市合并”以来,温州经历过多轮市域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调整,对每一个时期温州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但每一次的调整,也都有历史局限性,以至于今天的温州仍未改变中心城区小、城镇分散、城市化质量不高的弊端,最终未能使温州踏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今天,我们梳理一下年温州“地市合并”以来的市域空间结构变迁,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进行总结,以更好地展望未来。
01“一主两副”
年温州“地市合并”后,于年启动编制首轮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最终形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以鹿城、龙湾(不含永强)、乐清七里为主中心,瑞安、龙港-鳌江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市域空间结构。
其中,在中心城市结构形态上,鹿城片为城区,龙湾、七里两片沿江规划为工业区与港口,市域主中心整体沿瓯江呈长条形发展。
02“一核两延”
在年瓯海撤县设区之后,温州启动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最终形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都市区概念,确定了以温瑞平原城镇群为都市核心区,龙港-鳌江、虹桥-黄华为2个南北都市延伸区。
其中,中心城市结构形态由中心片、西片、东片、瓯北片、七里片5个片区组成,增加了瓯北片。瑞安被纳入都市核心区,但未纳入中心城市范围。
03“环大罗山”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年温州市区内部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温州启动编制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最终形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北部以环大罗山的温瑞平原为温州都市区,南部为鳌江流域城镇群。
其中,中心城市结构形态由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5个片区组成,增加了洞头片,并合并了西片与中心片。瑞安同样纳入都市核心区,但依旧未纳入中心城市范围。
04“”大都市格局
年,在经过一轮大规模乡镇撤并之后,温州提出“”大都市格局,拟将其作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布局。
其中,“1”指的是大都市核心区及其扩展区。核心区范围包括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三区一县及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乌牛街道(即原瓯北镇、乌牛镇)。
扩展区则包括永嘉县南城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即原上塘镇),乐清市北白象、柳市和瑞安市塘下等多个行政区域。
“6”指的是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6个副中心区域。
“50”指的是除大都市核心区外全市共培育的约50个网络化城镇节点,包括新市区和中心镇。
相比较之下,永嘉县城、乐清北白象与柳市、瑞安塘下被纳入核心区的扩展区,瑞安市区被划出核心区。
05“一主两副三极多点”
年,《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修订)发布,确定了“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也称之为“一核两翼三极多点”。
其中,“一主”指以温瑞平原为大都市区主中心,形成环大罗山一体化发展的大都市核心区。
“两副”指以乐清和平阳-苍南为大都市区副中心。
“三极”指三个带动山区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分别是永嘉、文成、泰顺的县城。
“多点”指多个支撑全市城镇化发展的中心镇,主要位于山区、海岛区以及城镇密集区。
相比较之下,瑞安市区重新被纳入主中心,乐清七里片首次被划出主中心,永嘉县城从核心区被降至增长极。
年,洞头撤县设区,正式纳入温州市区范围。后来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修订),依旧延续了“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
06“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
进入“十四五”,当新一轮国土空间结构规划修编启动之际,温州提出“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的市域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指涵盖温州市区、瑞安市区、乐清市区、永嘉县城等在内的75个镇街的温州市域主中心。
“一副”指依托鳌江流域平原城镇群,涵盖龙港市、苍南县城、平阳县城等在内的1市10镇”的南部副中心。
“两极”指文成县城、泰顺县城两个带动西南部山区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多节点”指15-20个特色城镇化节点。
相比较之下,永嘉县城、乐清市区分别由原先的增长极、副中心提升至主中心,同时乐清的柳市、北白象、磐石等镇重新纳入主中心。
经过近40年以来的多轮规划、调整,如今全新出炉的“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温州市域空间结构,相对来讲是最合理的,也符合温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
“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若按新的市域空间结构中的主中心范围,永嘉、乐清、瑞安都有机会撤县(市)设区,如果成行可以更好地理顺机制、减少阻碍、引导发展方向、推动区域融合。
同理,对于“一副”的龙港、平阳、苍南来讲,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
那么,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若无出现重大变化,“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的市域空间结构,将成为温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纲领。
当城市化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逻辑由“人跟产业走”转向“产业跟人走,人跟配套走”,一切优势资源更多地向着高能级城市、城市群核心集聚。
在此背景下,建设大都市、打造大都市区,是温州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只有一个强大的大都市区主中心,才能更强势地吸引、辐射周边区域,并有力抵抗浙北高能级城市的虹吸。
眼下,当长三角城市群走向一体化,温州拥有诸多强大的城镇,却未能整合成一座大都市,导致中心城区规模、强度、硬度不够,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接下来,温州势必要以“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大都市区主中心做大、做强。即便温州的城市级别、区位条件不如浙北、苏南城市,只要将分散的城镇集聚成一座大都市,同样能在中国城市版图有一个耀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