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会行业40年人物系列专访叶正猛公

本栏目由华夏公益会客厅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联合推出,借由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之际,特别专访业界知名人士,畅谈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基金会行业走过的40年历程予以不同的观察和解读,带给社会各界人士对公益事业的深入理解和立体认知,为构建公益事业更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本期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他年毕业后成为政府办公室秘书,之后的20年,从县委到市委再到市人民政府,他把青春挥洒在了温州;年,他在新湖集团创始人、新湖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伟的影响下,从机关辞职下海,成为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年,他在年过花甲之时,开始担任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成为了公益慈善界的“新兵”。在他看来,企业公益要敢于、善于运用市场手段,但始终坚持公益和商业分开,公益的风帆下不搭载企业的任何“买卖”。

本文经嘉宾确认发布,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文/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CFF:40年前,您在哪里?40年来,您个人经历了哪些变化?怎样的契机让您进入公益慈善领域?

叶正猛: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年毕业参加工作,在温州永嘉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40年前做了一件事儿,现在不经间说起来,倒是与慈善有缘,呵。

我是学中文的,那时还在研读点古典文学,写了篇《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前前后后》,后来在母校学报上发表。前年,《公益慈善周刊》的朋友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作了转载。我当年只是作古典文学“研究”,但客观上从一个侧面分析了传统慈善的一个动因,现在看来观点也不算幼稚。最近,李小云教授的大作《公益的元问题》第一章“为何公益?”收了我这篇文章。同慈善有缘还是很开心。

我个人的经历不重要。我们新湖集团创始人、新湖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伟,是个传奇人物。40年前,他大学二年级,在此两年前,他是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20岁入党,很有情怀。他在企业不挂职务,也从不在媒体露面。是他的经历、理念给新湖公益带来影响。我经常说,新湖公益大概有三条其它企业比较难做到,是新湖公益“得意”的地方:

一是27年前,新湖集团成立之初,确立了“财富共享才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并几乎同步开始慈善公益,参与发起成立了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由三家企业发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最初叫“浙江公益基金会”,这么多年一直运行不错。从理论上说,一般企业刚成立时资金是比较紧缺的,但新湖“老板”黄伟在证券市场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从集团成立就开始回报社会了。浙江有个著名的浙商博物馆,新湖板块的名头便是“首批参与公益事业的浙江民企”。

二是新湖慈善基金会是“老板”亲自担任理事长,业内十分少见。因为《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黄伟在公司不担任实质性职务,也不是任何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而他在基金会担任了实职,亲领企业慈善公益。

三是因为新湖是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多、分布广,公益时间链长,新湖公益足迹几乎遍及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

民营企业的情怀一定是“老板”的情怀体现,履行社会责任一定是企业的文化使然。黄伟才是慈善家、公益家,只是他从来不愿宣传。我个人吧,当过教师,在温州党政机关当过小领导——温州团市委书记、温州洞头县县长、县委书记、温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等。黄伟是我校友,受他邀请,年,我从机关辞职下海(外界有人好奇我在机关做得风生水起时候为什么去民营企业。其实温州人对当领导的“官念”和对民营企业的观念与外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我打趣说,问温州干部为什么下海与问鼓浪屿人为什么弹钢琴是一样的,呵,温州领导下海好多,比我官大的也不少见),即加盟新湖集团,当了17年总裁。我去时,新湖早已开始“行慈善、做公益、献爱心”,我便兼管企业的社会责任、慈善公益,还代表新湖出任了上述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副理事长。

我是年26岁担任团市委书记,从那起就追随同是温州人的徐永光老师了,那时他是团中央组织部长,力推共青团的改革创新,温州是共青团的改革试验田。我从兼管新湖慈善公益开始,又一直向他拜师学公益。成立新湖慈善基金会后,我的公益老师又加了一个李小云“云教授”。多年来我还同许多公益高手,丘仲辉、王林、卢迈、程刚等等合作做项目,“隔篱偷学”,受教多多。我在做企业的时候就兼做慈善公益,叫作“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职业转换比较多,这些经历对我从事慈善公益是大有好处和便利的。总的看,做慈善公益,跨界比较好。中国现代慈善公益很年轻,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跨界”。所谓跨界,就是交叉、跨越。跨界,能够冲破藩篱;跨界,能够换位思考;跨界,能够“杂交”培育;跨界,能够另辟蹊径。

CFF:在不同领域的工作经历给您留下哪些美好回忆?留下比较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叶正猛:还是说基金会吧。年4月,我在企业已“退居二线”,正式专职做企业基金会的事儿。最近有朋友打趣说,短短三年,新湖在社会责任、脱贫攻坚、慈善公益领域都是顶格拿大奖——年9月“新湖乡村幼儿园建设暨怒江州幼儿园全覆盖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年2月25日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年12月,新湖集团入选“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年6月9日,新湖慈善基金会黄伟理事长与徐永光、李小云、卢迈等一起参加新湖乡村幼儿园计划启动仪式。(图/受访者提供)

说遗憾,刚好读到你们平台一篇文章——《从“公益人”到“公益人才”,我们需要做什么?》。新湖在汶川地震以后曾有成立基金会的打算,当时,我没有强力推动、毅然转身,这是个遗憾,不然,十多年下来,我说不定不单是“公益人”,而是“公益人才”了,呵。

CFF:今年2月,您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作为基金会行业的代表,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此殊荣,有何感想?您是全国企业基金会里面唯一获表彰的先进个人,对于企业基金会的发展,您有哪些基本看法?

叶正猛:我年过花甲,为能够参加这场伟大的大国攻坚而感到自豪。这个荣誉是属于新湖集团的。处于团结奋斗、蓬勃向上的伟大年代,我们只要努力付出,即使取得微小成绩,也得了肯定、赞赏和奖励。获奖,使我们更受鞭策;荣誉,是我们“又出发”的起点。我现在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企业为什么要成立基金会?——我今天说的企业基金会主要指民营企业基金会——应该说大多数企业是为了更好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CSR),特别是其中的慈善公益这个方面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说要“多维履责,高格行善”。许多企业事实上没有成立基金会时,也在从事慈善公益,之所以还要成立基金会,就是为了更加突出慈善公益事业。称为“软约束责任的”慈善公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的、最高层级的责任。笃行慈善公益,要求“高”,高格、高标、高效,单靠兼职已经不够了。成立基金会,就是“三专”——有“专班”、能专心、更专业地从事慈善公益。

这些年来,企业基金会这一块,我感觉发展比较快。记得你们去年在一个论坛上说到,截至年底,企业基金会数量已经将近家,占全部基金会近18%。我们浙江似乎发展更强劲,一是快,二是多,三是名。浙江不少企业基金会做出实效,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在业界有很大影响。今年浙江荣获“中华慈善奖”共11项,其中8项是企业的,我查了,不管什么奖,这些企业均是成立了企业基金会的。今年浙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共68个,其中企业的14个,这些企业的基金会也不同程度发挥了作用。

《中国民营企业支持公益慈善事业调研报告》分析说:“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不断深化,从过去的零星捐赠、偶然的大额应急捐赠,转向普遍化、常态化的大额捐赠,再到设立专门基金会管理平台,实现了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专业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推动了慈善事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同发展。”

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图/受访者提供)

CFF:项飙老师年在基金会论坛年会上谈到,温州人做公益慈善,“共”与“通”的表现比较强烈,经常因公共事务聚集,一起服务于公共利益。据我们观察,包括慈善组织、公益机构,也包括民营企业、协会商会以及遍布世界的温州人,普遍比较擅长用商业成果回馈社会公益;开展公益项目或行动,非常重视效率和执行力,并且尽可能将慈善与商业分离,避免内在拉扯。您怎么看温州人做生意和温州人做公益,两者之间的关联?

叶正猛:我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