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第1章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古国名,故址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
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伏羲),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在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相传系古颛臾后裔在颛臾方国被灭后迁居于此。村民大多以“公”为姓。
乃:象形字,像妇女的奶头,乃是奶的初文。
“乃”字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或副词。如西周克罍:“隹(唯)乃明乃心”(你要让你的心地光明)。
西周驹父:“我乃至于淮。”(我就到达淮水)句中“乃”是副词。由副词“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
乃又作承上起下之辞,《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
乃又作继事之辞。如《书·尧典》:“乃命羲和。”
卖又指“辞之难也”。如《公羊传·宣八年》:“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
本文的“无乃”为反问词,意为:“难道不是?”
东蒙:即蒙山,古称“东蒙”、“东山”,地处山东省临沂市西北、沂蒙山区腹地。《孟子》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记载。
蒙山总面积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米,为山东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峰,素称“亚岱”。
蒙山有米以上山峰14座,湖泊多片,蒙山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
蒙山为文化名山,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西周时期颛臾王主祭蒙山以来,向为登临胜地。《尚书·禹贡》、《诗经·鲁颂》、等均有记载,唐宋以来,文人墨客题咏极多。
抗日战争期间又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象征而名扬全国,“沂蒙精神”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年入选《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名录》、全国首座“中国生态名山”。浙江温州永嘉县有东蒙山。
周任:周时大夫。一说为古之良史。其人正直无私,疾恶务去。
《左传·昭公五年》:“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又《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编著者在这里有笔误,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本句意为:不担心贫穷,只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只担心不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多指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萧:艾蒿也。形声字,从艸,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孔眼密布”。
“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叶子正面密布小凹点、背面密布绒毛的植物”。本义:一种叶子正反面像刺绣作品的草本植物。特指:艾蒿。如《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
萧也指萧条、冷清,如晋·刘伶的《北芒客舍》:“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萧也指一种响声词,如《诗·小雅》:“萧萧马鸣。”
萧也是一个古国名:萧国。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如《左传》:“楚子伐萧。”萧国被灭后,国人以萧为姓。
萧墙指宫廷内的矮墙、照壁。也比喻“内部”,如“祸起萧墙”。
全文理解为:
季氏要去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我听说,一个国家,百姓不怕贫穷就怕分配不平均,不怕人少就怕不安定。因为平均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就不怕人口稀少,社会安定政权就不会倾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要整顿礼乐,凭借仁德招引他们归附。他们来了就安顿好他们。如今仲由和你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愿归附,却又不能招抚他们来;国家要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却要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内。”
冉求是最让孔子失望的弟子之一,冉求的所作所为多次背离孔子的施政思想,比如:他没有劝阻“季氏旅于泰山”、他帮季氏改革赋税,使季氏“富于周公”,他私下送粮食给公西华等。
这次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求又没有劝阻,孔子气得够呛,加上冉求还狡辩,孔子情绪更加激动。
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些非常强的思辨能力,他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连续多次使用排比句,多个比喻也用得非常恰当。
这一章也反映了孔子主张平均贫富、安定团结内部的政治思想,用修文德的办法招抚远人的外交策略。和孔子曾提出的“近者悦,远者来”是一致的。
太皞之孙神农氏
远古时期的历史由于时代久远,缺乏文字记载,在人们口口相传中,逐渐模糊了起来,于是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
不同地区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创造的神话故事又不一样,所以神话故事有很多不同版本,甚至有很多矛盾、不合逻辑的地方。但是,总体脉络基本是清晰的。
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神农氏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
最通常的说法是,太皞和女娲之子、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
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神农氏即炎帝,取名榆冈。
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
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
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
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
炎帝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
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
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北、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共历九代,年,后被黄帝部落兼并,炎帝的主要功效有:
1,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
2,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3,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4,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
5,削木为弓,以威天下。
6,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7,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8,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制琴、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