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声和温州文史馆昨天
地方志,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人文历史与现状发展状况的百科式要述。我国历代编修的地方志现存的达多种,近八万卷,是正史《二十四史》的30倍,占整个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地方志编纂从其渊源《禹贡》《山海经》等著作算起,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讲座现场举行赠书仪式
温州方志编纂从南北朝开始至晚近,已编纂有12部方志(指的是郡、州、府级),经历了“图经”至“方志”的完整形态——即从晋唐图经、宋代方志盛起、明代学者主导修志、清代郡县普遍修志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又经历了两轮修志。那么温州最早的方志是哪部?历朝历代修志情况如何?新一轮修志工作中有哪些故事和感动?12月28日上午,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新《温州市志》主编张声和作“温州学”第二期讲座。他以《岁月多遗策人物满东瓯——温州历代方志编纂浅谈》为主题,简述温州历代方志编纂情况。以下文字来自讲座内容,有增删。
温州修志肇始于南北朝
首部志书《永嘉郡记》
温州最早的地方志,始于南朝刘宋郑缉之(~)所撰的《永嘉郡记》。
永嘉郡记
《永嘉郡记》记载有当时温州较多的风土人情,如养蚕、养蜂等,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门阀士族接踵南下进入温州,在熟谙温州地方山川形势、物产民俗、人物典故后,记录温州历史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温州历史珍贵的文献。孙诒让赞为“吾乡图牒,斯其权舆”。
从隋、唐官修志书制度化后,温州的志书以“图经”形式出现。“图”是书中的舆地部分,“经”是指记事文字部分。
隋唐时期的温州志书,如今已不可见。但从唐代诗人方干《送永嘉王令之任》“虽展县图如到县,五程犹入缙云东。山间阁道磐岩底,海界孤峰在浪中”诗中,一幅绘有温州水陆交通、山川形势的《永嘉图经》宛若眼前。《永嘉图经》为《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著录,唐代陆羽《茶经》和《太平御览》都引用过其中的资料。
宋元温州修志领先全国
有位牛人修了五部志书
宋代是温州城市发展、经济和社会繁盛时代,也是温州地方志编修盛行的朝代,这个时期温州所编纂的几部方志跃入全国先进之林,处领先地位。
北宋时,温州先后修过二部“图经”。一部是大中祥符年间的《祥符温州图经》,由《太平御览》主编李肪的儿子李宗谔编纂。另一部是《温州图经》。到南宋时,“图经”开始为“志”所替代。如淳熙二年(),知州周徵主修、教授徐嘉言纂成的《永嘉志》七卷。
而南宋绍熙三年(),由知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孙懋主修、曹叔远编纂的《永嘉谱》24卷,是当时较有水平的志书。
曹叔远画像
编纂者曹叔远(~),瑞安人,是陈傅良的学生,绍熙元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等职。
《永嘉谱》首创“四谱”体,即年谱、地谱、名谱、人谱,以该四谱为总纲,再系子目,使志书体例趋向完备定型,对方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13年后的嘉定九年(),又有知州留元刚主修、永嘉陈谦编纂的《永宁编》十五卷。《永宁编》篇目则分:叙州、叙县、叙山、叙川、叙赋、叙役、叙兵、叙人、叙产、叙祠、叙遗,凡11类。
宋代温州的属县开始修志,如《乐清县图经》《乐清县志》等,可惜宋代诸志均已亡佚。
元代,温州改称路,辖二州二县,从大德至延祐间,约30年时间里,除修有两部路志外,各州、县修志局面也比较盛行。如大德八年(),乐清知县潼川冯福京纂修《乐清县志》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平阳州志》编纂者、元代温州平阳(今苍南金舟章均阳)人章嚞(音:哲),是位博学通才的方志学家,他一人修了2部路志(府志)及3部州县志。
大德十一年(),平阳州判官皮元主修、章嚞编纂了《平阳州志》;至大三年(),章嚞与温州城区的夏开先同纂《温州路志》;至大、延祐间,章嚞又修了《瑞安州志》和《永嘉县志》(《永宁志》)。到了延祐六年(),章嚞官翰林返里后,又编纂了《东瓯志》。
著名学者和史官参编
明代方志佳作迭出
明初温州府下辖四县,后析瑞安、平阳区划置泰顺县,增至五县。
在明代多年间,温州共纂修府志5种,县志15种。温州地方志的编纂空前繁荣。
温州府学教授徐宗起、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耆年宿学进行采摭研究,参考延祐《东瓯志》,辑成《温州图志》l部。从永乐至正统初,先后纂修了《温州府志》和《永嘉县志》《乐清县志》《瑞安县志》《平阳县志》。而后,平阳县先于弘治五年(),由知县临川王约延聘平阳孔彦雍、青田包瑜纂修了一部《平阳县志》。永嘉县于弘治十一年()由知县休宁汪循修了一部《永嘉县志》。
弘治十六年()温州知府吉水邓淮延聘永嘉场王瓒(-)(因王瓒还在朝中任职,聘请平阳蔡芳同修)纂修《温州府志》,为温州留下一部高质量的府志,后世称弘治《温州府志》。
自古方志半人文,弘治《温州府志》人文的份量很重,其中宦职人物占了三分之一强,艺文(包括书目、记、序、奏疏、诗)占了三分之一。这部志书框架体例、结构文字和资料累积性都堪称严谨,且体量也算庞大的,足有50多万字,在温州历代方志中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相隔30多年后,张璁致仕归里,于嘉靖十六年()重修了一部《温州府志》。
温州在明代出的好志书,是从嘉靖后期至隆庆、万历间。嘉靖后期开始,温州各县县志都普遍作了重修。如嘉靖三十三年()纂修的《瑞安县志》、嘉靖四十五年()纂修的《永嘉县志》、嘉靖间纂修的《续平阳县志》等。此后还有乐清侯一元纂修的《平阳县志》《乐清县志》,万历元年()的《泰顺县志》、万历三年()编纂的《瑞安县志备遗》。
万历二十年()温州知府汤日昭倡议修纂府志。后由陈留刘芳誉继任,于万历二十五年()延聘永嘉王光蕴开局修志,纂成《温州府志》,这部府志仅存残本。
万历温州府志明刻本
王光蕴在纂修《温州府志》的同时,又对父亲王叔果纂修的嘉靖《永嘉县志》进行校补,纂成《永嘉县志》。崇祯六年(),泰顺县纂修有《泰顺县志》。
由于明代后期著名学者和史官参加修志,志书质量得以很大提高。其中以侯一元和王叔果、王光蕴父子所纂的方志较为著名。
孙诒让评论侯一元所纂的《乐清县志》“其志人物,传后有论,在地志中颇为创例。其考证亦详核。在明代志乘最为佳本”。
清六十年一修的志书
为何中断了两百多年
清代,温州共纂修府志5种,县志29种,总数达34种。
顺治五年(),平阳知县山东马腾霄见旧志简编残落,就聘请平阳陈文谟等,历时三载修纂成《平阳县志》八卷,于顺治八年()刊行。这是清代温州修志的开端。
康熙十二年(),温州知府金溪蔡兆丰莅任,即设局着手修志。这时,永嘉、平阳、乐清、泰顺等地均延聘本地耆年宿儒设馆着手修纂方志。康熙二十三年(),温州辑成《温州府志》三十二卷,于康熙二十四年()梓行。各县亦跟随其后,兴起纂辑。
康熙温州府志
雍正年间,朝廷开始规定各州县志每60年一修的条例,使地方志的官修制度更趋完善。该年,泰顺县志、玉环厅志启动编修。乾隆年间,温州府、县志又普遍进行重修。
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期间,被称为三朝盛世,经济状况良好,政府财政也较宽裕。这期间,正是温州纂修地方志最多的时期。
乾隆以后,清政府因财政拮据,清初原定每隔60年修志一次的成规也被打破。因地方志编纂耗费较多,以后温州就没有再次重修府志,各县县志虽亦有断断续续地修订过,但较前期大为减少。至民国时期,地方志的修纂实际属清代修志的延续和尾声。除民国初年对光绪《乐清县志》和乾隆《温州府志》进行校补外,新纂的只有一部《平阳县志》,以及瑞安和乐清两县编了《瑞安县志稿》和《乐清县新志稿》。
历经八年
我市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
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于年9月正式开编,年11月新《温州市志》出版。这是温州历史上单体量最大的文字工程,是温州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全面系统的展示,也是统合新旧、资政教化的地方文献。
新温州市志主编张声和手记
全志多万字,由图照、综述、大事记、专志和丛录组成。专志分设51篇、章、节,约有张表格,余张随文照片。其中《人物篇》收录名人物。丛录为《温州模式》文献专辑,计30万字,收录68篇文章。本志系统地反映了温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其中自然地理等方面从事物发端开始记述。
参加《温州市志》编修队伍阵容庞大,全市有多人参与市志编修和提供资料,其中部门主笔人,主要编写者人。
新市志封面沿用上轮市志赵朴初题字
封底篆刻:张索
《温州市志》第一轮修志于年开始,志书记述下限为年,年完成总纂,历时10年。先后有卢声亮、刘锡荣、陈文宪、钱兴中等四任市长担任了市志编纂委员会的主任。章志诚同志担任市志的主编。赵朴初先生为《温州市志》题写了书名。当时参加修志的有多人,大多为离退休老同志。
第一轮修志工作中,苏渊雷、郑立于、陈镇波、孙平、张声和合影
在温州市第一轮修志中,各部门编修部门志和专业志也有很高的积极性,先后出版的有:《温州市人大志》《温州市政协志》《温州市港口志》《温州市物资志》《温州市财税志》《温州市环境保护志》《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温州市城市建设志》《温州市交通志》《温州市电力工业志》《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志》《温州市公安边防志》《温州市金融志》《温州市医药志》《温州市邮电志》《温州市海关志》《温州市化学工业志》《温州市公安志》《温州市工业志》《温州市教育志》《温州市卫生志》《温州华侨史》等,计余种。同时还编纂出版了一批区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