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推重磅文章永嘉随想

永嘉随想

张天清祝芸生张衍

东瓯文脉,千年风华。

温州,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城市。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国字号金名片——“温州模式”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

也许是经济上的成就比较突出,遮掩住温州文脉的光芒,很多人一提起温州,便会冒出“温州人有钱没文化”的感慨。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山水诗,从温州发祥;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在温州诞生;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由温州发源;这里,还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诗词城、“百工之乡”……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温州古有谢灵运、王十朋、叶适等无数先贤;近有宋恕、陈虬、孙诒让等一代楷模;当代有南怀瑾、苏步青、谷超豪等一批大家……人文荟萃、群星璀璨。

金秋十月,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建县多年的温州永嘉县,与温州进行了5天的“亲密接触”。体验深厚文化、聆听发展故事、感受改革巨变,虽然紧张忙碌,但兴奋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脸庞。我们深深地感到,流淌在温州人血液里的文化因子,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引领温州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次次踏歌前行。

繁华的温州五马街夜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追寻社会进步的脚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

40年前,被计划体制、农耕经济牢牢束缚的人们还在沉睡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最先吹醒了温州人。可是,温州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人均耕地不足3分。史书记载:“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

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脱贫求生存的原始冲动,激发了草根民众最大的创新动力和闯荡精神,温州人挑着货郎担弹着棉花,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边边角角,寻找着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成为改革大潮中最活跃的群体。

王碎奶——出生于永嘉桥头镇,温州人的典型代表。她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沿街叫卖纽扣的摊贩,再到纽扣之都的风云人物……在桥头,王碎奶已然成为一个产业的标志性名字。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羞于言利,可仅凭家里2分田地,一家几口连温饱都难以维系,只有闯出一条新路来。其实,会赚钱是值得自豪的。”回忆起当年卖纽扣的经历,今年72岁的王碎奶依然记忆深切。

桥头镇纽扣风云人物王碎奶

她的第一笔纽扣生意,赚了80块钱,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尝到赚钱甜头的她,便开始更加卖力地吆喝叫卖。在她的带动下,桥头越来越多的人摆出了地摊。她摆摊的那座桥连同周边的街道形成了“纽扣一条街”。年,桥头建起了纽扣交易大楼。此后,纽扣市场迅猛发展,“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就这样诞生在这座偏僻的浙南山坳里。

如今的桥头镇,被费孝通先生誉为“百工之乡、千品万象”,获评“中国纽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而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碎奶”,桥头才能闻名国内外,被誉为“东方的布鲁塞尔”。

行走永嘉的山山水水,“温州模式”无疑是瓯越大地上的热词。有人说,“温州模式”就是没有模式;确实,骨子里流淌着“创新”血液的温州人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束缚的。

走进瓯窑小镇的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我们便被瓯窑“非遗”传人——陈景炜那满墙陈列着的瓯瓷作品所吸引。仔细端详,传统瓯窑的各种元素隐藏在器形、纹理和上釉方法上,同时在设计上又不落窠臼,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和“创新”的碰撞、相融无处不在。

瓯窑小镇吸引众多参观者

在小镇缓步前行,一张张展板、一幅幅画面,仿佛为我们讲述着瓯窑的历史。

温州古称“瓯”。“瓯”字从“瓦”,瓯人善制瓷器,瓯窑烧制历史长达余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瓯窑是瓯越文明源远流长的物证。现存可考瓯窑遗址多处,永嘉三江坦头窑址最为著名。宋朝年间,因村头建有多座瓷窑,附近专有一片大坦供晒瓷器之用而得名。坦头村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唐五代瓯窑遗址。

“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已和古人不同,如果仍然只是仿古和复制,就会与现代人脱节;只有创新求变,既坚持瓯窑的传统特点,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制作,才能把产品回归到百姓生活。”陈景炜对传承与发展瓯窑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今,中国瓯瓷学院、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瓯忆工作室……十多家与瓯文化相关的工作室集聚在瓯窑小镇,在传承瓯窑文化方面形成合力。而这里的白墙黛瓦、青山绿水且充满瓯窑文化的历史韵味则吸引着八方游客。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瓯窑小镇两年前还是民居陈旧、环境脏乱差的模样,如今却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从“空壳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蜕变,以坦头村为核心覆盖周边6个村的瓯窑小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依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走乡村善治之路。

这种模式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永嘉“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来瓯忆工作室参观者络绎不绝

温州的创新精神至今不断被沿袭。如今,各种以年轻、创意、创新为关键词的新闻,让新一代温州人走进公众视野。他们循着父辈的足迹,努力用创新思维打破旧有模式,为“温州模式”在下一个40年持续具有中国价值打牢基石。

有人说,温州人的头发都是空心的,每根头发里都蕴藏着商业智慧。

这话的确不假。温州以商著称,全民创业、创富的氛围特别浓郁。早在北宋时期,温州就和杭州、宁波一同成为东南造船中心,成为一个工商业繁荣、海上交通和贸易发达的城市。北宋末年,温州的造船数达多艘,位居全国之首。   

温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龙泉的青瓷装上小船,经由八百里瓯江先漫游到温州,再装中型船到宁波,再换大船漂洋过海前往日本、东南亚、欧洲、非洲,青瓷成为宋元明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角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兴盛的商品支撑。南宋初期温州就设市舶务,商贸业很发达,有日本、高丽、交趾、暹罗、波斯等地商人商船出入温州。

探究温州人善于经商的原因,有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来自区域文化的影响。如果说“人多地少、为生存而改革”是外因,那么“讲实事、就实理、求实效、谋实功”的温州地域文化则是内因。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才释放出了温州特有的改革动力。

自唐宋起,全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移,江浙地区人口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北宋中期,一些州郡就已出现人稠地狭局面,温州更是如此。为了生存,温州人除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还不得不通过从事手工业生产、经营商业来满足物质需求。这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贸易繁盛的温州孕育了“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两宋时期,发源于温州的永嘉学派提倡事功之学,注重实用和创新;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农商皆本”;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肯定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和商品经济。曾经在永嘉苍坡古村学习过的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认为“笃行而不合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应该说,永嘉学派和“事功之学”,是以温州的社会经济土壤为根基的。但反过来,永嘉学派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逐利追求,又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苍坡古村风光

经过时代的浸染,这些经济思想被渗透到温州百姓的骨髓,在他们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实践和深化,有着浓厚商品经济意识的温州人层出不穷——章华妹,年11月30日领取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执照;陈定国,年只身前往法国巴黎,成立服装制造公司……

具有变通思维的温州人率先发力,从实际出发,凭借无畏无惧的勇气,吃苦耐劳的韧劲,蹚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道路。漫步女人街、五马街……鞋帽、首饰、生活用品等商品应有尽有,来此购物、娱乐、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38万温州人正演绎着创业创新的“温州故事”。温州这种务实、重商的独特地域文化,正被不断继承和发扬。

 若问温州企业家,温州人最大特点是什么?他们会自豪地说:义行天下!改革开放40年,“义行天下”在温州演化成为诚信战略,为解决商业问题贡献着温州智慧和温州方案。这一点,在永嘉的奥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康”)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熟悉奥康的人几乎都知道奥康历史上的三把火,这三把火,烧出了温州精神,也让奥康从三万元起家的鞋厂涅槃为中国鞋王。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温州鞋产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奥康的第一把火便是雪耻之火,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门广场,多双温州皮鞋被付之一炬,也让温州人知道在狠抓质量的基础上再造信誉,创出全新的品牌,才能领袖群雄突出重围。

第二把火是诚信之火,年8月8日,奥康在武林门广场,把打假追查到的仿冒奥康鞋的2万只鞋盒与0双皮鞋点燃,驱散了曾经笼罩在“温州制造”头上的滚滚阴霾,而温州品牌也开始从温州走向全国。

第三把火是良知之火,年7月17日,奥康董事长在贵州点燃第三把火,旨在告诫数万奥康人要勇于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和庄严自己,持续地遵循良知的召唤来为善去恶,用良知做事,标志着奥康时刻谨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雪耻之火”到“诚信之火”,再到“良知之火”,三把火的故事或许只是奥康发展史上淡淡的一笔,但烈焰练就了奥康的“火志铭”,铸就了奥康诚信的灵魂和图腾;也烧出了温州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诚信理念,烧出了温州的好形象和温州产品的好声誉。

整洁明亮的奥康生产车间

对诚信的理解,每个温商虽有不同,共识却是“只有诚信,企业才能发展”。

离奥康只有20分钟车程的红蜻蜓集团(以下简称“红蜻蜓”),他们的“五个诚信于”同样令我们眼前一亮:诚信于消费者、诚信于员工、诚信于供应商、诚信于代理商、诚信于社会。红蜻蜓从不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得到的回报就是供货商总是让红蜻蜓优先选择上好皮料。红蜻蜓也于年成功上市。

诚信的温州精神,内化成了温州文化的一部分。温州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把信用作为城市战略,在全国第一个设立地方诚信日。今年6月10日,全国首批30个守信激励创新城市出台,温州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信用建设经验。

温州人总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总结经验教训后再出发,以奥康、红蜻蜓为代表的温州企业发展史正是温州质量建设的缩影。也正是如此,温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从年到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倍;人均GDP增长倍;财政收入增长倍……客观条件不占优的温州,正是汲取了改革赋予的力量,凭借诚信的精神特质,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   

温州人不仅商行天下,而且善行天下,他们的抱负已然超越简单的赚钱逻辑,而上升到让社会更美好的层面。作为经国务院和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以民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已连续多年开展“爱心接力计划”等慈善项目。截至今年10月,他们已经爱心接力45站,累计帮扶贫困大学生13名。

乐善好施的温州人还打造了“明眸工程”“微笑联盟”等一批慈善项目,孕育了“红日亭”“兰小草”等民间道德典型,打响了“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的城市品牌,温州两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据统计,近年来,温州有1人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全市培育各类道德典型近千人,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温州人“义利并举”的价值追求。

车模竞速、服装设计、温州米塑……人才培养课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走进育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育才”)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我们迅速被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所吸引。

“培养孩子与他人的合作意识,训练他们的合作行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育才负责人这样跟我们介绍。

丹麦的乐高是全球知名玩具公司,育才正以乐高为标杆,打造一个“未来教室”,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巧合的是,育才创始人和乐高积木创始人奥勒·基奥克一样,都曾是木匠;不同的是,育才是由5个木匠联合创办。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合作共赢、和衷共济在温州人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抱团出击,促进了他们敢冒风险又敢于担当的自觉意识。

育才控股集团学生实践课程

如今,育才的5个合伙人仍在协作配合、同心合力。他们的理念是将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精准培养,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而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吸引着全国各地学生来此寓学于乐,开展生命科学、生活实践、工程技术等多领域教学实践活动。其实,在温州,像育才这样的教育企业,还有十多家,他们正在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

在永嘉的日子里,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温州人善于抱团发展的消息。良好的内部协作,是温州人最突出的品格,远甚于温州人自己概括的“敢为天下先”精神。

温州人内部协作,往往借助于亲戚、好友、同乡等渠道形成的“强连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用这种关系,温州人开办家族企业、家庭手工业,或者抱团外出务工、经商。北京的“浙江村”、各地的“温州街”和国外的“温州城”,大多就是这样形成的。温州人每到一地经商,都会建立温州商会,即使买房也形成“团”。在此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既是传递流动信息的媒介,又是他们流动得以持续的机制。

有数据显示,温州商会遍布全球,有70万温州人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建立家国内异地温州商会和多个海外侨团。这些在外的温州人建起一张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独有资源。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打造产业集群,促企业抱团发展,推动工业经济一路快跑,是温州人的共识。

从家庭工业起步,温州形成多个产业集群,也形成了竞争优势。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眼镜、打火机……目前,温州已形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洁具之都”等数十个“国字号”工业生产基地。这些产业集群既是温州区域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温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

城之灵,文以化之;民之魂,文以铸之。历史上先有永嘉郡、后有温州府,永嘉,温州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几天来,我们踏过古村落的文韵,走过楠溪江的山水,读过谢灵运的诗集,感受永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只为发掘源远流长的温州文化,探求温州当代发展奥秘和未来发展规律的根和魂。当前的温州,正在大力推进“文化温州”建设,努力为温州在新时代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提供强大的文化引领。背倚千年厚重文化,过往先贤创造了辉煌历史;深耘热土,潮起东方,看温州再领风骚。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李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