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叶望庆
周日,我们去永嘉岩头镇福佑村西垄山登健步道。照例市区出发,上东瓯大桥,沿诸永高速枫林出口下,转雁楠公路往鲤溪方向前行,随后转S(仙清线)过鲤溪后到达福佑。导航可至。
01
抵达福佑村
福佑村,是永嘉县岩头镇下属村,位于永嘉北部山区,东接抱岙村,南邻鲤溪村、西依岩坦港、北与杏岙村接壤。
这里交通便利,距离县城45公里左右,诸永高速穿村而过,仙清线与福大线在此交汇,是岩坦片的咽喉,素有“金三角”美誉。古村背靠西垄山,大楠溪(西溪)与沸头溪(东溪)环绕着村庄,山清水秀。
“福佑”名称的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先祖取名说,唐朝末年,鲍氏先祖从福建迁到永嘉鲤溪,选择有山有水之地建村立基,望上苍眷顾,福星护佑,因而以“福佑”命名。二是地形说,福佑的地形很像“福”字,有福还不行,还需要保住福,就取名“福佑。三是布局说,鲍氏先祖建村时,根据“福”字来布局古村的建筑。“福字,左边为“衣”,意为“祭祀”。村的左边建有祠堂,可看做“衣”。村右边主要道路为一竖一横,可为“田。据村里老人回忆,“田”字上方一有水塘,可看做“口”。村后的山,可以看做一横。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有“福”,那还需要保佑。故先祖在村外建有庙宇来保佑。
我们沿省道一直前行,过桥在仙清线与福大线交叉路口,就看到一方数米高上面书写“福佑村”的石碑矗立村口,村名的右上方写着“人间福地,天必佑之”。车子就停在村口开始我们的活动。
碑子右侧有一座石亭,后对面有一颗树干也是绿颜色,很像枫树的悬铃木,也就是法国梧桐,长势非常好,树荫下有几块石条是给人休息用的。
往福大线方向有几座房子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二楼的中间有英文、中文与吉祥动物的浮雕,比较少见。
往左有一座福佑电影院,在山底古村有专门的电影院还真是少见。估计过去岩坦片的村民汇聚到这里看电影吧,以前农村放电影不都是放映队下乡在露天放的吗?怎么还有专门的电影院?我们从左边这条路前往登山入口。
02
西垄山健步道
西垅山健步道,也叫西垄山龙舌健身步道。是福佑村后山西垄山上结合原先的古道,新建的健步道。
步道全长有米许,累计爬升仅米许。用花岗岩块石构筑,在山腰上的步道还建有仿树木的护栏。沿途有体育局设立的健身标志标牌。
步道上因有龙吐舌头一块奇石,故又名龙舌健身道。步道虽短,但有纱帽岩、龙舌、猪娘洞、龙头寺等景点,天工造化,风景秀美,漫山苍翠,沸头溪的楠水绕于村前,是一处难得的人文风景步道。
我们抵达福佑村后就问村民健步道入口在什么地方,几个村民其实并不了解,后来根据攻略的公交站站头的照片给他们看,他们才指着石牌坊的左侧的路说就在前面不远。随即荡友前往健步道入口。
几十米的路就看到公交车的站头,其后面就是入口,这时“台风雨”来了,好多荡友躲在了公交站头里面。而我,班长,凯哥等几个冒雨上山,好在健步道都是新建的花岗岩步道下雨上山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天气登山应该是没有的,不过也是有另外一种风景,近处路边垂着水滴的鲜花在雨中荡漾,远方一阵一阵的云层漂浮而过,不是“台风天“还真看不到这样的景致。
我们走了不到十分钟就看到右侧一座木头的亭子。这时突然雨又大了起来,这座被叫做“沁心亭”的木头亭子暂时成了我们躲雨的地方。
站在亭子里一边躲雨一边观赏四方的美景。一会儿雨小了秘书长,杰哥他们也上山了,我们继续上山前往龙舌岩。
03
龙舌岩
龙舌岩,位于西垄山健身道的左侧半山腰上。从山脚到龙舌岩我们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沁心亭在其中间。在沁心亭躲一下雨后继续上行,走一会儿就看到一处新建的观景平台,平台上面是龙舌岩。
这样的观景平台不建也罢,完全把龙舌岩最美的观赏视线给挡住了,就是要建观景台,也应该低点,否则去看那个水泥钢筋的平台有什么意思?
龙舌岩其实是象形岩,也是村民心中的期盼。说象形,应该说确实很像,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岩石凸出来,与舌头真的很像。
说期盼,人们喜欢把吉祥的岩石形容成心中的图腾。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已经扎根与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他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
在神灵崇拜阶段,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天子纹章与权力象征。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在民间龙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福佑村把后山称之为西垄山,把这块象形岩称之为龙舌,寓意了心中的寄托与崇拜。走上平台,近距离观赏,除了到龙口里面拍摄龙舌,还有点小激动外,原先心目中的那个岩石荡然无存。
我不知道建设那个观景平台是出于什么考虑?是站在这里看龙舌?还是看远方的云海翻腾或岩坦溪的水流?如果是后者,哪里不可以建?
04
西溪
西溪,又称岩坦港,是大楠溪的一段。是过去楠溪江下游去山底乘船必经的河道,抵达岩坦港后再开始走山路到岩坦里面的各个村庄,甚至到仙居也走的是这条河道。过去台州没有造水库以前,张溪港的水也比较大,船也可以从张溪港上。
西溪,位于福佑村的西南方向,是溪口到福佑的大楠溪干流的起点。我们登山起点的公路旁就是这条西溪,登到龙舌岩的位置可以看清其流经与走向,福佑村就是这样被西溪与张溪夹在了中间。
岩坦港流出的溪水经过福佑后与张溪汇合,流经鲤溪,再向下往渡头一直到楠溪江的下游。
福佑以上大楠溪流域总集雨面积.82km,溪口至福佑段流域集雨面积18.75km,河流长8.60km,其中乡境内河流长4.2km,河道平均比降2.7‰,河道平均宽度65~90m,属平原性河流。
福佑至渡头以下的大楠溪,同样属于属平原性河流,水势较为平缓,但道弯多弯急,对河岸冲击较大。
西溪流域上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水土保持较好,水清质好。但受上周台风的影响,加上今天的台风雨,上游山洪冲下来的泥水把清清的江水,变成瓯江一样的黄色的泥水。所以我们看到的江水并不是平常所见的那种蔚蓝清澈的样子。今天看到的水就如瓯江的水一样,这就真正成了“港”了。
05
千年橄榄树
橄榄树,是西垄山健步道上的一颗平安树、宝贝树,位于龙舌岩的右侧。看过龙舌岩我们重新回到健步道,这一段的健步道已经建有护栏,沿此前行没有几十米就看到了,这个古老苍老而又重新焕发嫩芽的橄榄树。
有村民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不知道是否有过考证,但是几百年历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找了半天没有看到林业部门标注的牌子,难道这样的树没有列入古树保护范围?
好在村民在修建健步道的时候没有毁坏这颗古树,在其边上垒起了一圈石头,上面重新填上了黄泥,起到保护作用。
橄榄树叶象征着”和平”,年雅典奥运会上,冠亚季军头上戴的橄榄枝就是这个意思。村民保护它是为了祈祷和平。橄榄树,原产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也是巴勒斯坦的特产,属木犀科。我国广泛引种,栽植在长江流域以南至广东、广西等15个省区,以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及陕西等省为最多。
永嘉这个山底怎么会有橄榄树真的不得而知,并且是孤零零的一株,不知道当年是那只候鸟吃了橄榄后,长途跋涉把种子带到了福佑,或许就是上天福佑这里吧。
橄榄树一般具多节瘤与扭曲的树干,叶子为大型对生,革质常绿。乳白色的小花具芳香,初结的核果为绿色,即青橄榄。果实成熟时变黑色,即黑橄榄,可以生食或榨油。橄榄树虽然生长缓慢,但可持续数百年都结果。
在橄榄树的边上有一横石叠垒的奇石,状似龙头,与开始看到的大龙舌石相对应,当地人称之为小龙舌石。
06
古道与纱帽岩
古道,是指原先福佑村去小雷公山,再前往岩坦等地的古道,这一点健步道对我们经常登山的人来说,距离还是有点短,觉得还不过瘾,汗都没有出就要下山了,一般山的高度最少海拔要两百米以上,而健步道海拔只有百多米,与市区杨府山差不多高度。
所以当步行到前面的左边看到一条古道的时候,虽然问了一位老农说了路不好走,但是我看是岩石上琢出的一条道,就走上去了。不过没有走多久路上因为下雨积水很多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再走下去了,随即下山。
我们从健步道下来的右侧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伫立在那里,据说貌似“乌纱帽”,但是由于视线与树林及茅草遮挡的关系,我们怎么也拍不出乌纱帽的样子来。
据传,从前有一位县官下村视察民情,因天气骤变,乌云翻滚,黑暗一片,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将县官爷的乌纱帽刮飞,吹到了福佑石岩根,一对纱帽翼被大风吹到了枫林古村,从此后人都说枫林出大官。人们总是用自然界的现象与物质来杜撰自己心目中的期盼,来演绎美好的传说。
我们就这样从“纱帽岩的边上下山,结束了健步道的登临。下山去寻找古村的遗迹与走一段福大线,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加运动强度,完成每一次荡山的所要确定的运动量。
07
遗存的老屋
遗存的老屋,古村东边和北边靠山,南边和西边用溪石构筑城墙,自古就是楠溪江中游的一个交通要道。城墙之外东通往张溪、黄岩,西北通往溪口、仙居,南通往温州郡城的石路古道。
村庄南边开两个门,称“上门口”与“下门台”。其中“下门台”是正门,门台两边竖有石条打制的旗杆架,一路进来青砖铺地,青砖两边有打磨得平整光滑的石阶镶嵌,显得古朴端庄,极富江南古村特有的韵味。
我们到福佑村的时候,已经难觅这些特色的遗迹。从健步道下山后,我们看到了高低错落新房里面夹杂的一些破旧老房,这些老房子早就人去房空,瓦背上一群鸭子在歇息。
再仔细看巷弄中还有几座保留的老房子。随即我们走古村里面的村弄。不少房子也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已经塌陷,有的只剩门台,不过从门台的石筑的门枢基座看应该也是有钱人造的房子。
房子整体的风格体现了楠溪江边江南古民居的特色,大部分房子基座是石头的,上面是木结构的,弄堂里面也依稀可以辨别出石头小巷的韵味。
一些破旧的门牌上被订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的标牌,说明这座房屋是纳入文物登记范畴的。从现存情况看,老房子依山而建,颇有特色。
如果保存的好,福佑应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古村落。可惜的是,老房子拆的拆,塌的塌,所剩下不多。现在我们看到的福佑,老房子和新房子共存的局面,犬牙交错,规划很乱。
福佑的古居保护不好,可能与福佑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经济发展有关。由于较早发展经济,富裕的村民早就拆除旧屋建了新房。上次去花坦古村也是一样,很多有文化意义的古建筑被毁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符号,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与价值的传承。对这些年哪些粗制滥造的房子进行“大拆大建”,是必要的,因为他本身没有保存的价值,但对那些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古屋毁了,也就是把历史与文脉隔断了,确实令人惋惜。
08
张溪
张溪,是岩坦港的主要支流,与潘坑溪、黄南溪一起汇聚成岩坦港干流。在福佑村东北方向,流经村庄的这段又称沸头溪。南正尖、大寺基等高峰都是其源头,源头海拔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米,主流长30.6公里,平均比降35.60‰,平均溪宽40米,流域.87平方公里。支流有抱庄、李家坑、自家田、下潘、小长坑、牛坞坑、闪口坑等10多条,构成羽毛状水系。
上岙至源头平均比降57.88%,上岙至汇合口平均比降8.12‰,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福佑以上流域集雨面积.8km2,溪流长度30.6km。
张溪港原先可以行舟,张溪村口是天然埠头,仙居、黄岩地方的人将土特产挑到张溪又将生活日用品挑回去,张溪人因此以村前的溪流为自豪。
可惜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岩在上游毛竹坑拦坝造水库,使溪流的经流量变小,水质变差。后准备再造二级电站的时候,张溪人群起抵制,省水利厅发文叫停。后来村民为纪念此事在村中央立了“护水碑”。时时告诫后人,要珍惜生存环境,保护美好家园。
溪边沿途风景非常优美,溪流宽窄多变,柔曲摆荡,清澈见底,水底卵石色彩斑澜,转弯处间有深潭,滩有急流而不汹涌,深潭平静而不阻滞。多种地形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我们在西垄山健步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蜿蜒的张溪,后来又学上次走八沸垟一样沿溪边徒步了一段。
这次由于受上周台风的影响,滩林上不少树木被连根拔起,边上的部分堤坎被冲毁,奇怪的是部分溪岸的水稻却绿油油的,长势很好。
好在这个方向的上游森林植被茂密,尤其是四海山莽莽森林公园涵养了丰沛水源,并守住了流失的泥沙,使溪水依旧清澈,不像西溪那样成了黄泥港。
09
福大线
福大线,是从永嘉福佑村到黄岩大寺基的乡间公路,也是沿张溪边修建而上的一条公路。百度上标注的有三十八公里,上次去八沸垟村登西山古道的时候,因当时古道被茅草遮掩,无法走古道,转而走的也是这条风景优美的线路(见温州古道-《醉美秋日楠溪行,鲤溪山水张溪景》)。
这里沿途有滩卵如画、田园牧歌、涧溪碧潭、溪畔修竹等美景。这次健步道太短了我提议再走福大线,沿溪畔的风景线再走一次,一是可以增加步数,二是能够再次欣赏美景。
健步道下山我们在公交站头汇合,我、王兄、曙兄、杰哥与薇姐、秘书长等决定再走福大线。起先班长也是一起去的,走一段他就往回走先去农家乐点菜,为我们准备午餐去了。荡友点菜强项非班长,杰哥等莫属,当然还有霞姐也是如此。每次我等就现成享受农家美味。
福大线的美首先是美在溪流,其次是美在两岸的绿树与寂静的山谷,走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绵延的溪流,数千年静静潺流,两岸村落、田园、荒丘,炊烟与清流、碧潭、河滩、草地、树林、远山、近水、蓝天、白云等构成了多层次清纯脱俗的独特景观。
由于受上周台风的影响,美景大有逊色,但是成熟的栗子依旧吸引着我们,这些栗子树经过台风的冲洗后,好像长得更加壮实与清馨,近距离观赏成熟的栗子还是第一次,以前的栗子影响之中是长在很高的乔木上的,这次怎么这么近,这么矮而且长在滩林上。
大家看到栗子觉得好奇,纷纷举起手机拍下美景,有的用微距进行拍摄。就这样我们沿福大线又走了大约二十来分钟后往回走,去品味班长给我们点好的美味。
10
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这几年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陈列的是村里的历史,讲述的是民俗风情。这里有古村起源、乡土民风、人情世故、祭祖文化、村里乡贤等。还介绍当地小吃福佑麦饼的做法,与福佑素面六七道工序的详细情况。甚至根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旋律创作了“福佑之歌”等。
我们每每去一个地方登山,都去文化礼堂看一下,了解那里的人文典故与风土乡俗,为我的游记添加特色。
福佑村的文化礼堂主体部分由村内老宗祠改造而成,保留了古建筑原有的样式和风味,古色古香,尤其是里面的古戏台颇有特色,从其结构看应该是原先的建筑,要列入文保。
礼堂里介绍福佑鲍氏源于姒姓,为大禹后裔,鲍氏始祖系黄巢内乱时自福建先迁居仙居、黄岩,随后再移居福佑。自唐末定居永嘉福佑迄今已有1余年历史。自古以来,鲍氏族人重教育、重德行,重耕重读,文化昌明。
福佑鲍姓先贤极力重视文化教育,留有祖训:“秀者读,朴者耕,礼仪立,教化行,风俗淳,人伦厚。因此福佑村自古昌明儒学,办书塾、置学田,读书做学问的风气盛极一时。
至宋朝时,福佑鲍姓即成为楠溪中上游一个物产阜盛,子孙昌炽,家学渊源深厚的楠溪望族。并在历史上培养出过一批德行高尚、学问高深的鲍氏先贤,而福佑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文明。
最为有名的是鲍若雨,据介绍,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学子鲍若雨与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学人“赴洛阳京师太学就学,成为一代宗师,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二程先生的学生。
他勤学苦励,学成归来,迁居郡城,寓于城西南隅,雁池之畔,今乘凉桥附近。池畔筑一亭,题额敬亭”,古人又称“鲍敬亭”。他隐居不仕,专注学问,传播理学,著有《程门问答录》,《敬亭集》等。北宋宣和年间,方腊之乱危及乡里,若雨公又率乡人抵御,护卫故乡平安,事后地方衙门禀朝廷奏请功勋,他坚辞不受赏擢,不愿为官,一心向学。福佑村又被称为“若雨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