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势而上系列观察丨温州,靠什么

北京好看雀斑医院 http://m.39.net/pf/a_10059087.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王世琪吉文磊周琳子

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面对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城市定位,温州是激动的。

这等于官宣了温州“第三把交椅”的城市地位。

但——

温州人均GDP水平、市区面积全省排名靠后,与上海、杭州的时空距离甚至远于衢州、丽水。

不少人问:“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靠什么?

多日走访中,涌金君看到,这座浙江老牌强市已看淡过往光环,冷静下来,直面差距,努力把定位变成地位,迈向当之无愧的“全省第三极”。

01总量与人均

“温州的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面对“温州,靠什么?”,温州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首先讲出这句话。

GDP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人均,含金量如何?

年,温州常住人口.5万人,全省第二。GDP总量亿元,人均不足7.9万元,全省第九。

“全省第三极”当然不限于经济范畴,但提升GDP总量迫在眉睫。

总量与人均的矛盾背后,是温州产业发展积累的问题。

客观来说,过去一段时间,温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不算亮眼。由于长期依赖低层次发展路径,这座城市面临着“粗放增长缺资源,集约增长缺激励”的挑战。“产业转型滞后”“创新增长弱化”等一直是当地媒体谈及的危机。

新形势下,温州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拿出更大的魄力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阵痛。

一个缩影就是:今年4月,12个总投资超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温州;6月,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1个,其中单体超百亿项目2个,集中签约重大项目个,涵盖12个县市区和开发区。

这份数额大、内容实的招投“成绩单”,是温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成果。除了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培育鞋业、电器、服装等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温州还在加快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这些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引人注意。前有“宁德时代”的闽北样板,温州自然不愿错过腾笼换鸟的机会。

根据温州“十四五”规划,温州将打造“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产业,提速推进浙江三澳核电、瑞浦新能源等重点关键项目。

在未来,成为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或是温州发挥“全省第三极”功能的重要切入点。

影响温州人均GDP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全市5个山区县,尤其是文成、苍南、泰顺的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的三分之一。

“山区县主导产业培育同样是温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要点。”温州市发改委地区与海经处处长郑晓波介绍,目前,温州山区县十分重视主导产业引培,加大力度招引“链主型”项目,做大产业规模,比如苍南谋划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风机制造都已在布局。

02人口与城市

全省第二的常住人口数量、全省第九的市区面积。

这样的对比,颇有戏剧性。人口之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因为城市空间的狭小而难以释放。

温州市区有多小?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从主城区最北端的瓯江到温州南高速枢纽,温州市区仅是一个宽度在15公里左右的窄长区域。当地市民甚至半开玩笑道,一个全马没完,就已经跑到了郊区。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客观原因。温州市辖区面积仅是杭州的1/3、宁波的1/2,加上乐清、瓯海、龙湾、瑞安四大城区板块结构之间相对松散,没有形成紧凑型、整体型发展的格局,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并不高。

中心城区发展优势不明显,温州对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则变得有限,对各县(市、区)乃至浙南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是温州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如何破题?八个字,东拓西优、南联北跨。

在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工作人员案头,都摆放着一本行动方案,包含了“乐瓯洞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一体化”,绘出温州城市格局新蓝图。

“乐瓯洞延展主城区面积,温瑞平原拓展主城区腹地,龙平苍打造城市副中心。”温州市发改委城镇处处长叶传好表示,按照温州“十四五”规划,市区、瑞安市、乐清市和永嘉县将纳入都市区主中心,围绕“一轴一区一带”城市布局,届时温州市区北跨瓯江与乐清、永嘉沿江片一体化发展,南联温瑞平原、飞云江与瑞安组团式发展,向东与洞头、两大产业集聚区协同化发展,形成“拥江滨海”空间格局。

市域一体化下,交通已经先行。

纵贯瓯江南北,连接乐清黄华与灵昆岛的瓯江北口大桥5月底建成通车。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全省大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温州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的关键性工程。

大桥正式通车后,从乐清市区到龙湾国际机场所需时间从过去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十多分钟,也标志着连接粤闽浙三省的甬莞高速全线贯通,助力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驶入“快车道”,为温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可以预见,在未来,温州城市能级将得到提升,对浙南地区拉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城市建设与人口优势的良性互动发展,也将让“全省第三极”的底盘更加扎实。

03区位与战略

在讨论浙江的区域发展格局时,温州的地理位置如何,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位于浙江最南端的温州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

即便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温州拉入一小时交通圈,但空间距离永远难以跨越,“开车一小时”与“高铁一小时”,在经济发展逻辑中绝无可比性。

但换个角度,“最南端”也是温州成为“全省第三极”最大的资本和优势。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看来,温州在浙江城市布局中的定位并非网络节点城市,而是具备成为“核心”的素质。尤其在浙南,温州“独一档”。

而眼下,浙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提升浙南竞争力的核心。

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和粤港澳,一东一南,两者往往被独立看待。但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的表述,让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像一条丝带,连接起两大城市群、两个国家战略。

区位与战略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一成不变,既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又属于海西区五大中心城市的温州,因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其战略地位就需要被重估。

这些年,温州已经开始与闽东联动,与宁德开展战略合作,设立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一些如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甬台温改扩建等畅通东南沿海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度也在加快。

“尽管目前,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仅仅出现在规划当中,国家也尚未对此作出明确部署,继续融入长三角,仍是温州必须坚持的方向。但我们已经看到并颇为重视这一新机遇,挺起‘全省第三极’的腰板,主动对接、主动拓展、主动争取。”郑晓波说。

04过去与当下

温州的过去无疑是辉煌的。曾几何时,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符号。

温州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在改革开放后走南闯北的温州人身上。

走访时,几乎每一位受访者在提到温州优势时,都会提到“温州人经济”,但同时都会补充道,要理性看待“温州人经济”。

不可否认,温州人是温州引以为傲的资本。但在城市竞争的新格局下,温州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温州人经济”源于这座城市,但不完全属于这座城市。

或许上一代、这一代温州人会因家乡情怀,回温投资,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情怀又能维持多久?

“是时候从‘温州人经济’回归‘温州经济’了。‘温州人经济’也是需要去尽力争取的稀缺资源,而争取的前提是亟待提升的城市竞争力。”一位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