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头岭古道,系民间古通道,南北走向。古道发于永嘉县碧莲镇应坑社区应坑村应坑口水库,上象鼻头岭,过大岙社区应岙村应山头,下大柏村下岸自然村,止于大岙村。古道全长口米许,累计爬升米许,块石为基,是当年大岙乡村民去往碧莲等地的主要通道。古道沿途,山色秀美层田起伏连绵,尤以大岙人文为丰,是一条长长的乡愁之道,三个半小时可至,当去。
古道起点在应坑村去往大岙的公路旁,有一碧秀水藏于溪峡,一坝拦于溪涧,便是应坑口水库。
上一桥横亘库面,一寮立于桥头,
过桥上古道,行于苍翠间。
上行百米许,至公路,右行不到百米,公路左侧,有块石古道入口。
沿着迂回陡峭的古道上行于山坡,状如大象之头、陡如象鼻上行,此岭故名象鼻头岭。
远山云雾缭绕,山色空濛,春山风雨飘摇中。
行一里半许,过临崖道,深不见底,不久复见公路。
上公路左行,去往应山头方向。
对山雾迷更甚,更为空濛,中国乱弹发源地应界坑村若隐若现于山头,恍若仙境,自是山歌嘹亮。
如此行三里半许,公路右侧有下行的古道,行于林间,溪涧流水淙淙,漫石为瀑。
下行半里许,道有岔口,直行而过,
复行半里,一片层田之上伫立一座古庵因毁于山火,重建之中。
过古庵,渡溪涧,流水潺潺。
行半里许有拦畜栅栏横于道上,爬栏而过,只见一片连绵起伏的梯田依坡而建。
远处山坳,就是此行最高处风门凹。
右边民居便是应山头村,
绕行层田行里许,有巨石缀于山坡,似元宝、似卧牛,形态各具,巧夺天工。
过乱石,左边直行上公路,旁有应界坑村的石刻路牌。
在小屋旁,多次穿插而上,一里许至机耕道,
过机耕道右侧有古道,
复行半里许至风门坳,开始下行。
临坳高空鸟瞰,应岙、大岙美景尽收眼底,岙上一派田园风光无限。
下行半里许,复上公路,
左行百米,公路右侧有古道入口,下行之。
宛转几步,便见有庵翼然,
远处可眺大岙胜景,藏于山坡。
复行半里许,直过公路入大柏村下岸自然村,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大柏村原名大坑。因重名,年以山名改为大柏,下岸大坑东南1公里。5地处山腰下的坑岸村,故名。公路盘曲于村境。
过水渠门,复行于古道,
一路穿插公路一里许,大岙村跃然眼前。
古道蜿蜒,曲径通幽,下至溪涧,左边沿溪行,一树桃花映于涧水入村而去。
复行半里至大岙村,古道出口,为当年的粮站仓库。
过仓库前的小桥,右转几座古宅依次摆开,据说当年大岙村有数百座大宅,民国时毁于匪患,毁于大火,殊为可惜。
至大岙社区卫生院,古道尽。
大岙村位于永嘉西北部山区,东与金益村相邻,西与大柏村交界,距离县城近80公里,村后大柏山海拔米为永嘉第5高峰,可谓山高路远。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大岙村落在大柏山东坡海拔米的山岙,故名。山(坑)大(岙)公路从风门岙盘旋而下。村南小溪东流入大源溪,落差米。
大岙村为吕姓集聚地,村中有古桥,建于明正德庚午年的大岙村“宝弓桥”,系单孔石拱结构,桥长20米,宽3.5米,高7.5米,石拱跨径10米,厚0.5米。据当地老人说,村里请来一个远近闻名的建桥师傅,开工之前村里首事无意中与他开了一个玩笑:石头任由你挑选,但不用一锤一凿,如能把桥造起来,再付两银。谁料想师傅竟慨然承诺:造桥过程中若用一锤一凿,桥造好后不要你们一分工钱。在村民的严密监督下,石工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投入此项创纪录的工程,三年后一条美妙的飞虹出现在村口的醒目位置。该桥桥身全部采用天然蛮石,桥面也未作铺垫和修饰,虽历经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仍坚固如初。
桥畔有古宗祠、香堂,亦立多年。
桥前古道是去往孙山,碎坑的百步岭古道(点击)。
大岙水牛坟的传说
传说,大岙吕氏先祖少时放牛,遇见老虎被吓晕,幸得老水牛顶推老虎,用牛角挂起小主人的腰带奔回家。却被其父母误会是水牛害主,遭杀。
待少年醒来为时已晚,村人为感念水牛忠义,便葬其于后山,曰“水牛坟”,每年正月十五前去祭拜。然而如今,水牛坟已然多年无人管理,其上杂草丛生,只能隐约看出卧牛形状。让人感叹物质有形尚可保留,可其背后的文化却是虚无缥缈,随着一代人的离去就逐渐断了。回头再要去找,恐怕覆水难收。(摘抄于中国永嘉)
蛙蟆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