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慧廉与轰动中外的甲申教案澎湃在线

                            

沈迦凭一己之力,历时六年,走访苏慧廉生活过的地方,找遍英美各大图书馆,利用口述和各种现存的档案文献资料,完整地书写了作为传教士、学者的苏慧廉精彩纷呈起伏跌宕的一生,还原了近代基督教在华的曲折传布、接受、互动生长的过程,也以苏慧廉一家这个个体的经历牵引出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折射出动荡时代教会、士绅、民间等不同权力的颉颃,社会思想的裂变,以及纷繁复杂的中西关系谜局。

*文章选自《寻找苏慧廉》(沈迦著三联书店-4)。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在路上》,白衣男子为苏慧廉。苏慧廉一直就以这样的形象留在温州过去百年的历史里

甲申教案

初来温州的日子并不顺利。年10月4日,光绪十年八月十六日,惨烈的一幕掀开了:

这天是星期六,晚上。二三十名中国基督徒如期集中在毗邻嘉会里巷的小教堂做礼拜。开头的赞美诗还未唱完,门外就出现了异常情况:一群民众在外面汇聚,当他们发觉前门紧闭不能闯入时,便转到屋后,在那里他们如愿以偿。瞬间,无数石头“嗖嗖”地向门窗飞来。过了一会儿,木制的后门支撑不住,轰然倒下,乱哄哄的人群如潮水般地涌入院内。这时,苏慧廉正急匆匆地赶往前门,他看到一阵可怕的火光从仆人的住处升起,于是他即转身返回后门。他看到院子里已聚集了一大群男子,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人光着上身。这些人手持棍棒,乱扔石头,欣赏着被“洋油”点燃的地板在滚滚浓烟中燃烧。

苏慧廉叫人一起扑火。暴民们看到苏慧廉朝自己过来,便落荒而逃。苏慧廉跟在后面,不厌其烦地劝说他们,但得到的唯一回答是一块呼啸而来的石头。石头打偏了,击中苏慧廉身边一位教徒的头。

苏慧廉派了一个又一个人去见知县,请求援助。他既没有向知县提出保护财产的要求,也没有提及自己可以享受的治外法权。在遭到攻击时,他仅呼吁人们要保持冷静。事态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官员还是没有来。苏慧廉于是手持用以自卫的马鞭,亲自到官府求助。

这些纷乱的情景记录在路熙晚年所著的《中国纪行》中。这一幕并非她亲见,暴乱发生时她还在英国,正做着前往中国的准备。

温州图书馆馆藏《中国纪行》《中国传教纪事》

路熙是年10月离开英国的。在以未婚妻的身份向苏慧廉的亲友告别时,她收到了温州暴发教案的电报。这场教案因发生于甲申年,史称“甲申教案”。这是温州近代史上继年“施鸿螯事件”后又一起震惊中外的民众暴动。据《温州海关志》记载:“当晚愤怒的群众将温州城内六座教堂和外国教士的住宅全部付之一炬。他们还捣毁瓯海关的用物、档案等,以及外籍税务司、帮办等三人住所中的家具和用物。”

甲申教案的起因是中法战争。年中法因越南主权问题交恶,法国海军少将孤拔(Anatole-Amde-ProsperCourbet)带领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北圻的清军并占领了该地,中法战争自此爆发。次年八月,法舰进攻台湾。同时,进驻福州马尾的法舰主力击沉中国兵船九艘。十月法军攻占基隆,并向台北进犯。东南沿海战云密布。

温州地接福建,又是重要港口,并且城内还有法属天主教教堂,一时民间有法国人将打到温州的传言。

温州官府发布告示,要求每个家庭在门口放一堆大石头。木匠日夜辛劳工作,制造巨大的木箱子。这些箱子会被拖到岸边,望风的渔民一发现敌人的信号,就在瓯江口把装了大石头的箱子沉到中流,这样六十里外的瓯江口就形成一道屏障,拦住了敌人的舰队。

在那个时代,这可能也是没有办法时的最好的办法。不过,这些石头因法军没有如期到来而未派上用场。但是,在甲申教案中,它被参与闹事的民众当作手榴弹扔给他们认为与法国军队一伙的洋人身上。

“由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的反基督教情绪的余波尚未平息,中法战争又进一步加重了整个中国对所有外国人的仇恨,不仅仅限于传播外国宗教的传教士们。……排外之风与来自官员和士绅的反对基督教的态度煽动了原本相对来说对外国人不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