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文物建筑火灾多发,一次次的大火烧毁的不仅是一座座红墙绿瓦,更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产,令人痛惜。
年5月4日凌晨3时56分,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古村内的司马第大屋突发火灾,这是一座木质古宅,房屋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年,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现场勘查,此次过火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火灾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取证调查中。
年9月25日早7时许,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洋船屋后进一厢房起火,过火面积约平方,曾是电视剧《大江大河》取景地,是不少游客游玩的打卡点。
年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督察司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年度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和春节前组织的突查暗访情况。
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火灾事故情况
涉及文物级别:
国家文物局共接报文物火灾事故21起,其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地1起(县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起,其他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起,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起。
引发火灾原因:
21起火灾事故中,有19起消防部门已查明火灾原因。电气故障仍然是最主要的火灾诱因,发生文物电气火灾8起,占42%;此外,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4起,文物保护工程工地违规用火引发火灾2起,燃香、烛火引发火灾2起,外来火种蔓延引发火灾2起,吸烟引发火灾1起。
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隐患
年12月至年1月,国家文物局对部分重点文物、博物馆单位组织了随机突查暗访,共抽查文物、博物馆单位75处,其中国保单位47处(第八批国保单位16处),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11处,博物馆17处,发现各类文物安全隐患和问题余项,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电气隐患:
在文物建筑的木质构件上直接敷设灯具和线路,在文物单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甚至用棉被等直接遮盖电器。
2、消防设施设备不完善:
消防设施设备检测和维护不到位,消火栓无水或水压不足,消防水带霉变老化;灭火器配置不足,或者老化过期、失压无效等。部分单位点式感烟火灾探测器设置不规范。有的单位消火栓箱、灭火器箱等消防设备上锁或者贴封条,影响及时取用。
3、生活用火问题较为严重:
有的文博单位在古建筑内设置职工厨房,用油用气用火用电隐患突出。个别文博单位的毗邻餐馆将烟窗设置在文物单位院内。
4、日常安全管理松懈:
有的在文物单位内私搭乱建,乱堆易燃、可燃物品,工作人员和游客在文保单位内随意吸烟等。有的用于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建筑焚香燃烛部位无专人看管,无有效防火措施;个别地方游客在古建筑院内明火烧纸。
5、消防值守不到位:
单人单岗、无证上岗、调备操控不熟练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有的值守人员夜间值班睡觉。部分单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日常演练流于形式,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国家文物局确定火患整治主要任务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全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全国文物系统部署开展三年行动。三年行动从今年5月启动,到年12月结束。
《实施方案》要点:
加大科技应用,切实增强火灾预警防控能力;实施精准管理,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扎实推进文物消防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大新技术应用;增强防火能力,加强消防设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作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台账;实施精准化管理,加强日常检查巡查,明确检查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科学设定检查巡查内容、频次和路线,做好检查巡查记录和档案。
文物古建筑消防难点如何解决?
文物安全工作归根到底是预防工作。旨在源头治理、预防为先,“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要将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针对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消防设施为传统消防设备,灭火救援困难,其火灾特点总体表现为易发生火灾、易造成蔓延、易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湖南省钜升畅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的全新智慧消防解决方案,提升文物古建单位的消防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古建筑火灾防范能力,营造平安旅游环境。
1、用电安全管理系统:
平台通过传感器实现对配电柜、二级箱柜等各关键节点的电流、电压、剩余电流、线缆温度等数据,同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一旦数据超出设定的安全值,系统就会发送短信到用户手机端,及早发现火灾隐患,从根本上避免因为电气短路或过载而引发的火灾危险。
2、消防设施设备管理:
对单位的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记录设备每天的检查信息,包括设备的名称,类型,位置,存在的问题,会发生的隐患等信息,反馈给工作人员和系统。由此,可以获取该设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