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温州日报
今年适逢陈傅良诞辰八百八十周年、孙锵鸣诞辰两百周年。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瑞安借诞辰之机于11月21日、22日举办以“缅怀瑞安先贤,传承优秀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追溯历史文化基因,推进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
一系列纪念活动丰富而重大,包括纪念讲座、纪念座谈、学术研讨会、陈傅良纪念馆开馆仪式、孙氏墨迹展以及参观砚下孙氏故居、玉海楼等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及孙氏后裔等余人聚集瑞安参加了此次文化交流,仰先贤高德,共议其事功思想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次活动由温州瑞安市委市政府主办,瑞安市委宣传部、瑞安市文广新局、瑞安市社科联、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永嘉学派是浙学最具坐标性质的思想流派之一
流传至今更具现实意义
陈傅良和孙锵鸣均生于瑞安。两者毕生均弘扬永嘉之学,且都为学渊博、为政以德,为开启民智,布施教泽,使社会民风士气大有提升。
陈傅良
.1.7-.12.16
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推崇“经世致用”之永嘉学派理学精髓,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巨擘。与叶适同为永嘉学派的重要代表。
“陈傅良、孙锵鸣学术研讨会”“纪念陈傅良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孙锵鸣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两日里,三场专业性极强的会议带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里最权威的学术之声,共入选论文近60篇。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教授李天纲,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项宇等一干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当代学界代表在研讨会上抒发真知灼见,为温州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孙锵鸣
.2.21—.2.1
字韶甫,号蕖田,晚自号止庵,瑞安人。
晚清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晚清温州知识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不仅与其兄孙衣言一起,为复活几百年前的永嘉学派做了大量工作,又因先后任教于苏州、南京、上海、温州各书院,为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讨会现场,可容纳两百听众的会议场地生生挤进了近三百人。在陈傅良学术研讨会上,陈来以“浙学”的地域渊源与历史发展的大视角展开论述,肯定了南宋的事功学是浙学最具坐标性质的思想流派之一,值得不断深入地加以研究。多年潜心研究永嘉学派的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用浅显易懂的方式陈述了陈傅良事功思想精髓,“永嘉学派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现代意义,就是它扎扎实实研究问题”。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传承永嘉学派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在孙锵鸣学术研讨会上,孙锵鸣连同其门下诸儒一同成为讨论热点,专家们表示,孙锵鸣在近代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大变革时期对教育改革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多位与会学者在会上谈及孙锵鸣《家训随笔》。“作为瑞安孙氏后人,我们抱着敬畏憧憬的心情认真学习先祖《家训随笔》,字,字字期望,八十岁的人生经验,在对子孙的殷切关怀中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努力向上的榜样。”孙氏后人孙嫣如是发言道。专家们高度评赞孙氏家风家训,认为其体现的仁爱精神、敬畏意识、礼乐陶冶、和谐原则,以及积极进取创造思维、整体性的思考模式,都需要传承。另外,孙锵鸣因“言本籍事”“为民请命”而被“勒令休致”,结束了政治生涯的案由真相及仕途命运也在会上被广泛而深入讨论。
“陈傅良和孙锵鸣这两位先贤,虽然相隔多年,但他们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有相通之处,在今天看来,更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习他们的原因。”在阐释先贤思想和相关实践时,陈来与何俊均谈到两者心系家国、关切民生的共性,以其两者均强调“制度严谨、职责明确”的先见之明。“瑞安曾经是十二、十三世纪之交南宋永嘉学派特别活跃的地方,后来又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永嘉学派重振复兴的中心。这是瑞安的文化方位,也是瑞安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位。”温州本土学者、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洪振宁则认为,纪念陈傅良和孙锵鸣这两位温州文化史上的高峰,有助于传承渊源深厚的传统乡贤文化,对于今后瑞安乃至整个温州市构建“新乡贤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瑞安早期的新式文教事业和近代事业
是温州精神的重要基础和发祥基地
两天里,各地专家学者,陈氏、孙氏后裔走访了砚下孙氏故居、陈傅良纪念馆、玉海楼、瑞安中学等地,并观看了在瑞安市博物馆展出的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书法著作展。他们纷纷感言,瑞安名人辈出,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根基深厚,文化发展后劲十足。
“这次来温州,觉得八年不见,变化很大,特别是对瑞安的发展状况有了亲身了解。”陈来感言,瑞安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消费力很强,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参加陈傅良、孙锵鸣纪念活动,明显感觉到基层领导和民众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拥护与实践。“我相信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大美温州将建设得越来越好!”
对李天纲而言,距离上一次温州之行则长达28年之久,这次他看到了一直想看的学计馆、方言馆,感触颇深。“当年它们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学校,办得非常成功,后来合并成瑞安中学。这座‘小大学’有很深的学术底蕴,在古籍收藏、新旧学识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两个意外收获--来到了周予同和项骧的故居。“周先生是我老师朱维铮的老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影响深远,项骧曾帮助马相伯筹办震旦学院,和中国教育近代史关系密切,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看到他们的故居还保留着,真的非常高兴!”
永嘉学派
在李天纲看来,本土文化的发展需要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瑞安老城的基本格局还在,这很珍贵,对于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贤乡贤,可以建博物馆、纪念馆。我一直鼓励要花点财力做文化文物的修复,在上海我们做了十几年,修复完之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文化那么厉害,文化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的确,一座座名人故居、纪念馆,串起了城市的千年文脉。11月22日,位于温瑞塘河北岸“颖鹤公园”内的陈傅良纪念馆正式开馆。这座五间三层庭院式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0平方米。门前青石牌坊矗立,庭院内圆盘喷水、九曲回廊、近水凉亭错落有致,环境优雅。馆内设有展厅,共分8个单元,展出陈傅良画像及平生事迹介绍和当代一些名家的墨宝。
专家们表示,陈傅良和孙锵鸣,对永嘉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永嘉学派的创立发展中,瑞安陈傅良先生是主将;在永嘉学派的重振复兴中,瑞安孙锵鸣先生是主将。年前,永嘉学派在瑞安等地繁荣,陈傅良、蔡幼学、叶适等一批学者讲学、著述,重文兴学育才,推进学术创新,形成了温州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由于孙衣言、孙锵鸣等学者的努力,中断了多年的永嘉学派得以赓续重光,近代温州文化得以奠基和开创。
李天纲、项宇认为,瑞安地区早期的新式文教事业和近代事业,是温州精神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发祥基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由一大批乡贤人士举办新式文化、教育、市政、产业等肇端。即使是在当时现代化事业中“开风气之先”的江浙地区,瑞安也是“敢为天下先”,走在大部分州、府、县之前。瑞安地区现代事业的强势崛起,并没有多少“天时”“地利”因素,有的只是一大批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先贤人物,他们筚路蓝缕地艰苦创业,打开眼界,增进知识,编织网络,这才有了“走出去”的第一代现代温州人。瑞安地区一百多年来的成就,靠的就是“人和”。“我们希望把瑞安文化说清楚、道明白,能够挖掘出同当代相同频率的东西,不仅和学术、和世界相连接,还能找到本身俱在的基因。”
纪念先贤继续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
东瓯古邑瑞安僻隅东南海国,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夙有“理学名邦”“东南邹鲁”之誉。北宋“皇祐三先生”王开祖、丁昌期、林石开永嘉事功之学的先河,元明以降,有南戏鼻祖高则成写《琵琶记》,一代书宗姜立纲创“姜体”馆阁,至晚清,瑞安几成东瓯人文之渊薮,各种思潮文化在这里碰撞。以三孙(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五黄(黄体芳、黄体正、黄体立、黄绍箕、黄绍第)、东瓯三先生(陈黻宸、陈虬、宋恕)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们,教育救国,实业兴邦,驰骋四方,著书立书,拯救乡梓文存,庋藏名家书画,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决意,高举东瓯文化的爝火,一地文脉呈现难得的繁荣盛况。
参观陈傅良纪念馆
此次,举办纪念先贤系列活动是寻找自强的思想资源,借以振兴永嘉学派而进行现代性建构,是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发明现代性,发现新文化,寻找现代性的本土基因。近代瑞安的先贤们,从寻找“自强”的思想资源,发展到讨论变法自强,参与设计和讨论如何达到富强的途径,并亲自在瑞安等地进行了不少实践探索。从学术史上看,他们是在创立与发展后永嘉学派,他们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后永嘉学派的创立期,正是近代温州迈向现代化的启动点。后永嘉学派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与兴办实业、振兴地方、推进现代化建设相伴随。
一百多年来,瑞安,走在近代史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前列有许多。如,年项芳兰在瑞安创办方言馆,是浙江省最早的外国语学校,瑞安籍的留学生差不多“尽出其间”。辛亥革命前温州地区外出的留学生总数中,瑞安人数最多,占了近四成。中华书局20世纪出版“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丛书,其中有2种是瑞安人的著述。近代瑞安人,兴办实业,发展工商,在温州办报,引进石印技术,最早使用铅字排版印刷等。年版的《温州市志》收入近现代人物中,瑞安人约占四分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年至年公布的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属温州的70多部,八成是瑞安人的著作或原藏于瑞安。以陈虬为核心的利济医人群体,以瑞安城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医院,采用的《利济教经》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编的最早的新式教科书”,利济培养的数十位医师,成为近代温州的新式医学的带头人。以陈黻宸为首的知识群体,在上海创办的《新世界学报》,是中国最早的纯学术期刊。这一知识群体后来转入北京大学,培养了冯友兰等中国杰出的人才,成为胡适先生所说的“北大的温州学派”。
近代以来,由于瑞安人的努力奋斗,在温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兴办新式学校、乐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潮、提倡和崇尚实业的社会风气,并积淀为一种创业创新、致力于民生改善的区域文化。这一影响,不可低估。
源远流长的温州文化,正是探求温州当代发展奥妙和未来发展规律的根和魂。眼下,温州再次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瑞安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并正在继续加强旧城历史街区原貌的整体保护力度,准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瑞安城历史街区的保护,是留住记忆、记得乡愁、共建家园、塑造未来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共建海上丝绸路上节点城市的重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今天,我们纪念先贤,重温他们不畏艰辛、孜孜不怠的奋斗史,是要继续推进新时代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温州精神新的内涵与活力!
研讨会发言摘要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朱晓鹏:
应当把南宋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外在条件上看,南宋浙学各个学派在时间、空间上高度重合。从学术交往、学者关系上看,南宋浙学各学派往来密切、关系融洽。从学术旨趣、思想倾向上看,南宋浙学各学派虽然有些差异,但却基本一致,应该看作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唐宋社会的巨大转型是一种“近世化”的转型,思想转型的典型就是南宋浙学。浙学既具有地域性,又完全不限于地域性,是具有普适性的地方性知识,其具有经世致用的追求、经验主义的方法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等。应从两宋思想史的演变角度去定位南宋浙学。
温州大学副教授孙邦金:
永嘉之学既不是一种事功之学,更非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制度新学”或者“经制之学”。礼学研究尤其是周礼研究历来是永嘉学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温州籍学者自觉选择的一门绝学。永嘉学者一直延续了“以礼为主”“以礼为治”的治学传统。永嘉礼学研究中所彰显出来的区域文化精神或特质,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礼治国,重视制度建设与创新;二是“缘人情而制礼”,重视人情;三是“礼时为大”,因时损益,强调务实变通。
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王宇:
《止斋先生奥论》是陈傅良早期的著作,虽然被作者本人所轻视,但其中的思想与永嘉学派成熟之后的思想观点仍有一定的渊源,值得做进一步的分析。如该书的第一篇《唐制度纪纲》,其论证浓缩了永嘉学派“制度新学”的理论成果。陈傅良论证了道与法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相离,反对“任道而废法”,称赞唐太宗的制度纪纲在汉以下各朝中最接近三代之法,值得取法。他还认为修身齐家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纪纲相配合才能实现。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海英:
重读书,更重修身。“俭而勤,敦朴而畏法”,是瑞安孙氏家风的绝好写照。勤俭节约,厚道朴实,不做违法之事,这些说法看似朴拙,却是使得孙家兄弟成为清末名臣的基本理念。孙锵鸣八十岁时,写成《家训随笔》,他在其中回忆道,自己的父亲曾常年把“但愿润身不润屋,虽无恒产有恒心”的对联挂在厅堂,激励子孙修身须有恒心。自幼受祖辈熏陶,孙锵鸣后来即使平步青云,也能视富贵如浮云。正因为能看淡名利,兄弟二人为官时才能抗颜犯上,“不知进退”。到了孙诒让,则将“素抱在经世,文章兼事功”的治学思路,发挥得淋漓尽致。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兴文:
孙锵鸣站在南宋永嘉学派的立场上,以益民为宗旨,积极倡导实学教育,并落实于生平的书院讲学中,实际反映了地方精英回应近代化风潮的能力和方式。清末士绅在书院教化的过程中实际经历了权力与利益的迁移、重组与授予。而孙锵鸣对“兴贤育才”这种传统教化路径的依赖和批评,凸显出官绅群体权力和利益的变化,以及关于身份与现实冲突的调适。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王学斌:
通过整理文献、融汇颜李学与西学、培育人才和躬身实业,瑞安孙氏及其后人、弟子们使永嘉学于时隔数百年之后再度焕发生机、绵延至今。这既是永嘉学派“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思想在近代的延续,又是于危机刺激下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典型个案。永嘉学的近代复兴展现出儒学在时代变动中存续嬗变的某种规律。瑞安孙氏与近代永嘉学复兴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好好考察与探究。
湖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雪平:
孙锵鸣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不仅关心民生疾苦,忧时嫉俗,痛心疾首,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追求真正落实到对现实民生的关切上。他为官正直敢言,为学严谨务实,他在笃守中学为体的同时,也主张学习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他的《止庵读书记》手稿后附有一页,是他学习用的英语笔记。他主张书院备书要有裨实学,主张学有所用,把学习经史的要旨归之为可以作实事实功的真学问。
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嫣:
孙锵鸣所撰的《家训随笔》,以“随笔”的方式表达,长达字,字字真情,字字期望。八十岁的人生经验,在对子孙的殷切关怀中,娓娓道来,内容不仅是行为规范,而是通过家世的历史,耕读修身,兄友弟恭,夫妻敬爱,隐忍勉学,国为家先的人生真谛、礼仪准则,还有富有创造性的务实精神,给子孙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努力向上的榜样。其特点有四:以身垂范,目标高远,尚俭崇义,情深易解。
温州大学原中文系副教授沈洪保:
孙锵鸣写作诗歌《黄婆行》表露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松江棉布业的鼎盛写到衰落,并提出令人思考的问题。也许诗人联想到中国,也从强盛走向衰落,这黄婆祠好像是中国的缩影。从这首诗看,他仿佛已经感受到时代的不幸,民族的苦难。他的艺术的感知和独到的见解,给人有现实感,有时代感。这首诗没有艰深的字词,用典也不多,写的平实流畅,刻画形象,层次清晰。
(原标题《弘扬先贤精神,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原作者王民悦程潇潇洪振宁。见习编辑邵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