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除了众所周知的苍坡、芙蓉、林坑等,岩坦溪口村虽没有像这些古村那样名声远扬,然而它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却并不逊色。
近期,溪口村以打造“溪口古村南宋官道”为契机,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与人文底蕴,让我们看到这个千年古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贯通。
散落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
溪口村,旧时称合溪村,因位于岩坦溪和大楠溪的交汇处而得名。据村里戴氏宗谱记载,溪口村建于北宋,始祖戴天旭从仙居皤滩迁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戴姓的聚居地,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宗谱中还载有乐清南阁章纶公题赠合溪(现称溪口)的一幅对联:“邹鲁号溪山,道统儒门双接绪;程朱传理学,春宫第甲六登墀。”称赞溪口村的历史文风。
村支部书记戴元彪告诉记者,溪口村正打造南宋官道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沿着千年官道领略古建筑群以及官道沿线的各景点。
我们从村口出发沿着戴氏大宗祠、进士坟外一条铺着卵石的小巷,一路绕屋拐巷,就到了让村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戴蒙书院”。
“戴蒙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戴蒙和文字学家戴侗父子俩共同创办。身为太子讲读的戴蒙辞官回乡后,就在家乡创办戴蒙书院,培养士子,由于成绩斐然,宋光宗赐了一方御题匾,上书“明文”二字。因此又称“明文书院”。现存的书院地基仍为宋时所建,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占地面积平米。在书院内,我们还见到了一处未曾开放的,最初是用来接见朋友的小客厅,尤其是顶上的雕刻非常精美,栩栩如生。陪同的村干部李海丰称在合适的时机,他们会把这处虽然小,却精致的地方展现在游客面前。
明文书院(戴蒙书院)
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但书院外观保存完好,屋角各处的绿植花卉为书院增添了诸多生气,一只金毛在院子里欢快地把主人要用的纸板叼过来叼过去。一时间,让人联想在那时候,书院里除了书声,是否也如这般的充满生机。
书院后,就是那条贯穿全村铺着石板条的主街。小巷间,有许多老宅院,以及盛名在外的“李氏三进屋”。
李氏大宗
花墙
屋檐
李氏三进屋,是明代建造的大宅,是村里一座最大的老屋。这幢大宅院的主人是一位曾任“尚书”的大官。大宅院十分精致,中堂有雕花的石鼓凳,台阶铺以长4米至5米的条石,台阶垂带也有精致的浮雕,院里铺块石,中央用条石铺甬道,其规模非同一般。
介绍完它的基本情况,戴元彪神秘地称,“给你看处这里的精华”,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一个方形池水塘,被青石条、青砖分隔成5个高低错落有致的小池,大的池约8平方米,小的仅1平方米多。戴元彪告诉记者,这看似普通,却是一个很有科技含量的水处理净化系统。它是将外边的溪水引进来,经过层层过滤,分成不同的池口使用。他们也是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了大宅里还有这么一处净化系统。竟然在四五百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就已出现,令人惊叹不止。这也是目前温州发现的最早的自来水净化系统。
古代的自来水净化系统
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众多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南宋官道旅游线路设计师范向荣告诉记者,对于老屋,他们采取以旧修旧的方式,保护好老房子,保留好历史留给溪口村的财富。
打造官道环线景点
走在这条近千年的官道,虽历经沧桑,但石板条表面被磨得平整光滑,在岁月中焕发出新生的力量。沿着官道在村中闲逛,除了古屋,沿街的风景照样吸引人。
官道
尤其是溪口村一面面各色石块组成的石墙是溪口村特色的风景,或是蛮石或是青石。有的矮墙石缝间隙,还会长满青苔。而有的石墙却在不经意间就欺骗了你的眼睛。“这是我们画在墙上的石墙,为了跟古村相对应,或者是跟旁边的石墙形成统一。因为原来的外墙实在是太突兀了,不过有些可以改造的墙面我们依然选择用卵石堆砌。”范向荣向我们介绍道。
我们看到有些石墙保留着古朴的味道,有些石墙上则做了少许的现代点缀,如一些墙面上挂着一面竹篾子,里面一个神似花瓶的竹篮内插着几许荻花,充满了野趣。“我们要给这个古村增加一点艺术价值,不然就埋没了。所以初步的改造希望吸引更多的眼球,让更多人带来的旅游资源再去保护这个村。因此在官道沿线的设计上我们会设置一些逗留点、拍摄点、打卡点等。”范向荣称。
古村改造
经过一个长方形的大方塘,水池清澈,一条石板桥斜入池塘,尽头处一座古香古色的八角亭,两层四面,飞檐翘角,弧形的月亮门别具特色,额曰水月亭。这水月亭是村里年重新修建而成。明年他们将在这里种上荷花,到时就是名副其实的“莲池”。
走过“水月亭”,看见前方有10个栓马桩。范向荣称:“原先的栓马桩不止10个,由此我们也推断旁边的老屋是以前的驿站。而且从老屋的规模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驿站非常大。我们也想到我们脚下走的这条官道曾经非常的繁荣,也带来周边商户的兴起,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范向荣还解释到所谓官道,是古代社会对官府出钱修筑的道路的称谓,一般可以走马车,是各地老百姓往来及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路上官府设有管理或邮递机构。戴元彪则称:“溪口建村在唐末宋初,戴氏来溪口前居住过潘氏、刘氏,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南宋时中的进士最多,为官者也最多,与官方往来最频繁,故名南宋官道。”
突然,只见一座有三四层高的古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破旧的门台,再细一看,原来所见的建筑乃是一幅立体画。“这幅立体墙是衬托街道融合进去,是一种古代场景重现,因为我们想官道旁的建筑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场景是热闹的。如果对外立面进行实体改造成本较高,所以我们以这破旧的门台为切入点,与官道相对应,把场景融合在一起。”范向荣介绍道,这个有着多平方的外墙,他们画了两个多月才完工。而在溪口村还会看到很多巨幅的画作,但是在选择的背景上,他们选用的都是宋代时期的场景。转身之际,让人感叹似乎已置身于千年前。
戴元彪向记者介绍,这次他们为打造千年官道共拆除了小屋、厕所、猪栏等多个,而把它们改成长廊、花园等。范向荣却偷偷称自己其实保留了几个,不过他说到时大家肯定想不到,他保留了三个露天坑改成了三个小花圃,把猪圈改成了茶室。他想要的是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上创新,符合整体的发展,让古村保有新鲜的活力。
可“耕”可“读”
在溪口村,你还能感受到浓浓的“耕读传家”乡风,古村里的人非常重视耕读文化。在宋朝时曾出了八名进士、十几名学者,成为温州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戴元彪介绍,文风盛源于读,山村读书靠书院。历史上溪口村曾有7个书院,这在永嘉县文化古村中是少见的。村里的东山书院是楠溪江流域古时最早的书院,即我们现在所知的“戴蒙书院”。戴蒙书院于5年3月被浙江省批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小山堂书院、翠屏书院等。它们是楠溪江耕读文化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楠溪江居民“读可荣身,耕以致富”的追求和向往。
溪口村还曾是舟筏运输第一埠。旧时,村外多米长的溪潭两岸常停舶着一排排的舴艋舟,多达余只,别具溪山乡风情。戴蒙《暮春》诗中就有“家住楠溪欲尽头”,“更白长潭上小舟”的佳句。
如今,村外的溪潭碧水盈盈,我们过碇步来到了对面的嘉纳庄园。这个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庄园,游客常络绎不绝。里面的生态农业体验区、农耕同乐园等中的体验项目,让现在的人们感受到“耕”的乐趣。
嘉纳庄园
戴元彪称,如今溪口村是岩坦镇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村,经改造后游客在这里可体验现代方式的“耕”与“读”。他们也希望这个迟来的古村,能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新貌焕发新机。
来源/中国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