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一座仙人桥无限风光南正尖温州古道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五月初,应永嘉方志办高远兄之邀,与文史群好友、地质专家胡雄剑做一趟考察之旅。

仙人桥,位于永嘉县岩头镇鲤溪乡郑家庄村石桥山(也叫涛山),山中有一条古道通往仙人桥。郑家庄,顾名思义,村人多数姓郑而得名。经村人指引,过村头溪涧沿溪往东行数百米便至古道入口处。古道全长米许,块石为基,原为泥道乃近年翻修,只是雨后青苔湿滑,须小心行走。

时值初夏,草木绿至最深处。古道掩映于修竹翠篁间,藤蔓相绕,流水淙淙,全程荫蔽之下让人不觉外面已是30度的高温,反而有一丝清凉之意。更有山风扑面,甚为凉爽,实乃避暑佳地。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毛竹,长得特别坚固粗壮,这也许与其强硬的基因有关。这里石多土少,春笋几乎都是从乱石缝里拱出来的。高远兄是植物通,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能如数家珍,简直是一本“行走的植物百科”,我也跟着他认识了大叶兰、温郁金、黄精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植物。

上山古道

乱世缝里拱出的竹笋

古道旁边是峡谷,有涧水挂于绝壁,积于碧潭,山峦天然浑成,自成佳趣。上行几百米后,密林之上有微光透亮,只见仙人桥以一道优美的拱曲弧线高高的矗立在山坡的凹谷之中,桥长50米光景,桥洞跨径27米,高约18米,桥“板”厚约3米。桥壁直上直下,相当规整。桥洞呈对称的圆拱形,拱顶的桥面薄,两侧的桥墩厚,活脱脱一座天生的拱形桥,气势宏伟,造型完美。细看桥洞,锯齿状的菱角看似整齐划一,大桥洞的右侧,还有一个弧形的小桥洞,约长9米,高5米,就好像主拱旁边又设计了一个泄洪孔一样。

“仙人桥上走一走,保你活到九十九”,这是郑家庄村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一句话。既然来到仙人桥,必须上桥走一走。仙人桥的左侧,有天然的“阶梯”可以上桥。桥面平坦,两侧倾斜,宽约3-4米。站在高高的桥顶上远眺,群山起伏,嵯峨黛绿,但山风亦很大,不可久立。

桥下的植物

狭窄而平坦的桥面

一大一小两个桥洞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永嘉山民就已发现了这座仙人桥,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一》就有记载:“永宁县(永嘉县古称)涛山有河,水色红赤,有天然石桥,多鱼、獭、异禽。阴雨时常闻鼗角声。”可见该桥历史已甚为悠久。

同行的地质专家胡雄剑说,仙人桥,在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地质作用下自然生成的桥形地貌或拱门形地貌,尤以喀斯特地区最为常见,其成因多与石灰岩遭受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有关。目前以跨径大小评定的世界十大天生桥,前六名都在中国,且都分布于南方喀斯特地区。而永嘉这座仙人桥,堪称国内天生桥之一绝。构成仙人桥的岩石是单一的霏细斑岩。霏细斑岩是一种成分与花岗岩一致的次火山岩,矿物颗粒致密细小,以具有霏细结构而得名,其中的石英和长石,呈颗粒较大的斑晶出现,故曰“霏细斑岩”。霏细斑岩,多形成于火山—岩浆活动的后期或结束期,呈脉状或墙状沿着断裂带上侵冷凝而成。随着地壳抬升,形成于一亿年前的白垩纪火山喷发晚期的霏细斑岩岩脉出露于地表,其两侧的围岩因构造破碎,在风化作用下遭受侵蚀剥离,而岩性均匀致密的霏细斑岩岩脉就像一堵墙凸出于地表,因冷凝收缩和后期构造应力产力产生的密集节理带,使岩石的整体性大打折扣,在风化作用下,如流水冲刷、冻融作用、生物生长和重力崩塌等,霏细斑岩脉的底部会被逐渐侵蚀掏空、崩塌,被漫长的时间岁月塑造成有着一大一小两个拱曲的天生桥,并被民间传为仙人桥,演绎出各种神话故事。

霏细斑岩(仙人桥)的密集节理

有关“仙人桥”的传说,版本颇多。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古代有一个仙人想在该村建造一座“仙人桥”,仙人运用仙法,将石头化成乌猪进行驱赶,试图在相距3公里许的“调岩”村附近建一个桥墩,将现存的“仙人桥”与“调岩”村的桥墩架接起来。这时,仙人看到一个“卖绡客”经过,仙人也想显耀一下自己的道行,就问卖绡客有没有看到一群乌猪在跑?卖绡客直言,只看到几块石头在跑动。这下子,仙人的仙法被“冲”了,现在只看到调岩村附近山岗上有三块巨大的石头叠在一起,当地人叫“重岩”,所以附近的村子也就叫成了“调岩村”。

我静静地看着这座仙人桥,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甚至更久的光阴,在蓝天的巨大衬托下,显得更加雄壮高阔。在它面前,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短暂游客或驴友,越发显得渺小和萧索了。一群人来了,又走了。一群人来了,又走了。如此往复,像所有虚幻的时间之风。仙人桥始终沉默无语,它将继续承载时间所赋予的一切。

仙人桥下生长着花朵娇艳的温郁金。永恒与短暂的交相辉映。最孤独的存在与最绚丽的表达。它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去往南正尖的路上要经过张溪乡,于是顺便逛了一下林坑古村。张溪林坑古村有余年的历史,保存有32座山地古民居建筑,较之黄南林坑古村尤为壮观,但因后者名气更大,反而保留了独有的宁静朴素。

古村依山傍水而建,从高处看过去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无序中显自然,变化中见统一。加之前后两旁点缀着翠绿色的竹林,凭添了清幽之意。村内的每座民居造型各异、结构独特,有四合院、三合院、横屋等,堪称永嘉山地民居之典范。这里没有深宅大院和文物遗迹,纯是一群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而且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灰黑色老屋,石头墙垒的道坦,木质结构的房子。许是这段时间雨水多,每户院舍里植物的绿色特别好看。

午后,阳光盛大而慵懒,整个村庄除了宁静,就是祥和。阳光静静地泻在村庄里,照在老屋和树上,在小路和巷子里斜切下了片片的阴凉。于是阳光虽仍是金晃晃的,但已不再是那么强烈了,变得和气了、温顺了。世界仿佛已经沉沉睡去。偶尔看见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发呆,感觉时光很慢很慢,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刻,时间又鲜活起来。对老人来说,时间是等待,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期待。风吹过,树叶哗哗的响,我听到了风的声音。

时光在建筑身上,仿佛是静止的。时光在生命身上,我看见它流动。

这三张图是我前年十月底游玩时拍的,初夏和初秋的感觉完全不同,从光影中可见一斑。

南正尖,位于永嘉张溪乡与台州黄岩交界处,海拔米,是永嘉第三高峰,号称永嘉的“小西藏”。前几年初秋和几个驴友初行时,对山顶的地貌就颇有几分惊讶,故此次高远兄邀请,欣然前往。

通往南正尖只有一条石阶古道,1公里多的路程。我们从广福寺旁边的入口拾级而上,下午两点多,太阳正猛,毫无遮拦地直射过来,盛夏那种火辣辣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古道两旁是高大密集的松树和柳杉。行至半山腰,两边茂密的树林中,不时冒出大红色的映山红、粉红色的猴头杜鹃以及纯白色的金樱子。越往上走,映山红越多,有些还是含苞欲放的模样。离立夏只有两天了,这里却是一派春光。正应了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渐高,树越矮,植被更单薄,岩石更奇特。经过两座亭子后,就走到道路分叉口,看见一个路牌,左上方有“金山顶”字样,右边有“南正顶”、“龙潭”字样。“金山顶”是黄岩地界,与永嘉地界的“南正顶”有路相通,我们从右边上去,这是此行的目的地。有意思的是,在县界两侧,各有一座供奉孙悟空的寺庙,在南正尖的两个山头上,也各有一座大圣宫,真不知道这个孙大圣怎么就跟南正尖结上了缘。我想,这应该与古代闽人不断向永嘉迁徙有关,因为早在明代,福建就很流行齐天大圣信俗,而且名气很大。如沙县有一座齐天大圣庙,始建于明初建文元年(),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大圣诞辰日,香客云集。

南正尖对面黄岩境内的孙悟空庙

南正尖下规模恢弘的广福寺及齐天大圣旗

再经过一座由两块巨石立成的天然山门后,左转而上,再往右转就到了大圣宫大山门,红色的琉璃瓦使这体量不大的建筑显得与这山不相谐而更加突兀。大圣宫依崖而建,和下面的广福寺一样,也是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两个地方香火都极盛,朝香之人络绎不绝!民间把南正尖归为孙悟空的道场,说是极为灵验,至今一直流传着一些神话传说。当地人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大圣诞辰日,来南正尖烧香许愿的香客人潮拥挤,以致两地派出所都要来维持秩序。但不知为什么,永嘉大圣宫庙将孙悟空的出生日期定为农历六月初一,而有别于福建。

南正尖顶上的大圣宫

大圣宫前有一片不小的道坦,可休憩,可远眺俯视,是个不错的场所。大圣宫后从左到右一排岩穴,不知从哪儿来的清泉流淌,特别可人。中间一处稍微幽深的岩穴,从两崖缝隙中弯腰进去,昏暗中有一泓清水,这就是两地人们所称的“龙潭圣水”。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至今没有人能说清这水是从何而来?这水是从石缝里滴下来的,这潭泉水上面是岩石,而岩石上方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植被和泥土,又怎么会有水?

“山寺桃花始盛开”

水的来源虽然成了谜,但这潭水却是常年不涸。掬之入口,清澈甘醇,冰凉透心,非别处可比。龙潭外的石壁上有摩崖造像,稚拙古朴,不知是何时何人所为,与龙潭旁坐着青石雕的龙王与龙母,有了鲜明对照,显得有些可爱。来此地游玩的人对此水十分虔诚,都要装一壶携归。

从“大圣宫”往上走几分钟就可到达最高处的“南正顶”。此处有很多块孤立突兀的巨石,形如龟、兔、老鹰、虎豹等,移步换景,活生生一个“动物世界”,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壮观的是一块据说号称“南正顶”的巨石,高六七米、宽十余米,仿佛天外之物。在这些石头上方和山坡空地上,随处可见人工堆成的高低不同、大小不一、造型别致的叠石景观。

南正尖的草甸地貌

山风阵阵吹来,上山时的酷热早已被拂去。南正顶上几乎没有树木和灌木,而且山顶附近的松树都成了灌木状,非常低矮。但代之以出现的却是成片的灌丛草甸,绿油油的,非常茂盛。按理说,南方的千米高山不该出现这类青藏高原常见的高寒植被类型,真是不可思议。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南正尖主峰南正顶和次峰金山顶之间的马鞍形山梁垭口部位,除了稀稀拉拉的小草和灌木状的松树之外,看不到一棵像样的乔木。显然,这里是风口,强劲的山风,吹走了植物赖以扎根的泥土,也吹垮了崭露头角的树苗,只留下白花花的岩石风化层。而南正顶上,放眼望去,更是一片不毛之地,脚下全是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砂砾“荒漠”,几乎寸草不生,类似于米高山才有的寒漠土带,真够绝的。

在这片高山“荒漠”中,孤零零地矗立着花岗岩叠石和石蛋,拟人状物,有好几块“长”的像猪八戒,妙趣横生。胡雄剑说,这是岩浆冷凝收缩和压力释放产生的立方体节理,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造就了南正尖花岗岩的石蛋地貌景观。以温差变化为主的风化作用,竟然导致坚硬致密的花岗岩发生强烈的高岭土化并分解成大片的“荒漠”地貌,真是令人惊讶不已。所以,千万不要漠视地质岁月中的大自然力量,滴水可以穿石,温差亦能碎石。

花岗岩风化形成的“荒漠”地貌和“八戒石”

山顶正中央呈现“戈壁滩”的异域地貌,在偌大的“戈壁滩”上,泥土如香灰,细软酥松。被风化的石头,成片或成块散落四处,游客和香客就是利用这些石片或石块,在自然耸立的奇岩怪石上方或在空地上,堆就了各种造型的叠石,这就是有着藏区风情的玛尼堆,在温州其它地方没有看见。玛尼堆,是藏区的一种石头崇拜现象,藏语称“朵堆”,意为垒起来的石头,可用以阻秽禳灾镇邪,因为藏民相信石头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当地人称,此地的石头堆形成多年,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高度也一年比一年高,为祈福所为。这成群的类似藏区的玛尼堆,成为驴友和摄友们体验异域风情的好地方。

玛尼堆

山顶上视野极佳,远山连绵,层层叠叠,环顾四周,黄岩、仙居、永嘉、温州市区尽收眼底。且风云变幻,神鬼莫测,忽而云雾缭绕,忽而天晴湛蓝。胡雄剑说,南正尖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容易聚集云雾中的水汽,且夜间温度下降时,水汽就会转化为凝结水,渗入花岗岩裂隙含水层,长年不断。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夏秋季节,夜间凝结水的补给量相当可观,即使在久旱无雨的季节,也能保证大圣宫的甘泉永不干涸,这就是龙潭圣水长年不断的源头了。

回望对面的山头金山顶,会发现山脊上有路连接金山顶和南正顶,可以走这条捷径到金山顶直接下山,我们依然原路返回。夕阳已悬挂半山腰,西边的天空一片通红,把青山的轮廓清清楚楚地勾画出来,每处都是神秘又温柔的光线。下得山来,日落月出,四下虫鸣,远山淡淡,可消清夜。

夜幕下的玛尼堆汪学斌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