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代,它被当做国礼,永嘉这一抹蓝色

永嘉曾经流行一种印染着蓝花的土布,家家户户婚嫁时都少不了它,这就是“蓝夹缬”。年,永嘉县蓝夹缬技艺作为“温州蓝夹缬技艺”的组成部分,成功入选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盛行于唐宋。《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因为夹缬染色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首选,所以通常叫“蓝夹缬”。

叶新人 摄

夹缬在永嘉民间俗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有时也凭图案称作“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等。蓝夹缬的制作工艺包括土布纺织、花版雕刻、靛青打制、夹染印花等步骤,其中花版雕刻最为关键。织布流程包括纺纱、上浆、织成等。据《永嘉县志·风土》记载:“陆地则种豆芋、麻、枲、木棉之属,女红罕事事剪锈,惟勤纺织,虽女孩老媪未当废织,纺织如此,印染也然。”纺织技术的改进和发达,也促进了当时印染业的发展,更是为夹缬工艺流传到永嘉一带创造了条件。

花版雕刻流程包括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回粉本等。一块精美的雕版对于印染一条成功的夹缬被而言至关重要,雕版内容多为喜庆图案。有时也雕刻些戏文故事。永嘉昆曲是温州南戏余音的遗存,所以很多雕版会雕刻有诸如《白兔记》《荆钗记》等戏文人物。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打花、过筛、沉淀等。靛青是蓝夹缬的印制染液,打靛技艺的高低也影响着夹缬制作的精良与否。如果染液不好,就会出现印染不均匀,有色差等瑕疵。夹缬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印染,印染流程主要包括染液发酵、坯布装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蓝夹缬技艺程序烦琐,要求很高,几百年的手工传承,也决定了其工艺无法量化,全凭经验心得。

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在唐代,夹缬曾是皇室赠送各国遣唐使的“国礼”。唐代诗人薛涛曾有诗赞曰:“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大文豪白居易也留下了“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的咏叹。但可惜的是,自明清后,这种活化石般的印染技艺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更为可惜的是,20世纪70年代,蓝夹缬逐渐退出了浙南人民的日常生活范畴。夹缬几乎成为绝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温州蓝夹缬技艺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永嘉蓝夹缬技艺也随之得以复苏。然而,要想真正让这种技艺能延续承传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夹缬技艺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永嘉夹缬更是凝聚了永嘉人民的聪明才智。

来源/中国永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