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说起城堡两个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欧洲中世纪贵族修建的西式古堡形象。
其实,中国人词汇里的城堡,本意是指堡垒式的小城,大者为城、小者为堡,一般有着军事防御用途。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一座城堡中。
鲜为人知的是,温州各地至今仍有众多的城、堡、寨,以及烽火台遗址,特别是蒲壮所城、永昌堡这两处城堡建筑,还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永昌堡
本期,三十六坊君带读者走进多年前温州人修筑的一座神奇古堡——永昌堡。它是明代温州民间修筑规模最大的民堡,规模堪比一座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为什么温州民间会修筑如此大规模的城堡?又是谁修筑了这样一座城堡?古堡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抗倭民堡——永昌堡
永昌堡是一座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民间抗倭古堡。学者评价,明中叶以来江南大量兴建的众多城堡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当推永昌堡。
△永昌堡
永昌堡的位置在今龙湾区永中街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名为堡实则为城。同时代的乐清人侯一元(-)曾撰文说:“堡城四周凡八百六十丈有奇,高二十有五尺,厚半之。以三面距河,中引二渠,按方立门,水陆各四,楼橹、周庐、阛阓、桥道,靡不敕治,井井绳绳,屹为一方巨镇,咸以县治无以过也。”
这话并不夸张。从规模看,永昌堡比当时的平阳县城都要大(周长丈),就是与沿海一些著名卫所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堡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堡内生产生活均可自给,原有水田多亩,危急时可生产自救,不怕久困。一次倭寇围困城堡,“见堡内水田,遂退”。
△永昌堡内百姓生活场景
古堡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阔米,城高8米,基阔3.9米,周长米,有陆门4座,水门4座。在每座城门上面设有谯楼,可当作战指挥部。东城门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筑设成瓮城、夹墙、暗道、炮窗,东南北三向安放大炮,有利防御、射击。
城中有城堞个,空心敌台12座,突出城墙三米多,空心敌台分二层,上层设瞭望孔、瞭望室、雉堞,可瞭望、射击,可贮存薪柴,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作为联络信号,相互救援。下层空心处能容纳数十人,设有瞭望孔、炮窗,可供休息和驻防,便于日夜观察敌情或出其不意地击杀敌人。
永昌堡不但防御性强,且环境优美,“大海环之,内河四绕,虽蕞尔一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堡内开了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民居商店沿河分布,小桥流水,颇有江南风光之美,俨若一座美丽的水城。
为何在温州民间,会修筑如此大规模的一座古堡呢?这要从明中期的嘉靖大倭乱说起。
嘉靖大倭乱
上周,三十六坊君介绍了明初信国公汤和来温指导筑城抗倭功绩显著,去世后被追封为“东瓯王”的一段历史。
△汤和塑像
明朝政府非常重视温州海防建设。汤和在浙东、浙西沿海修筑卫所59座,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温州就有温州卫、金乡卫、磐石卫;平阳所、瑞安所、海安所、沙园所、宁村所、蒲门所、壮士所、蒲岐所等。汤和确定了浙江沿海卫所体系的主体格局,有力地防御了倭寇的窜犯,百余年间,沿海一带总体较为安宁,“海上无大侵犯”。
倭寇最为严重且对温州造成巨大损失的,是在嘉靖年间,史称“嘉靖大倭寇”时期。此前,倭寇只是在温州沿海、滨海地区骚扰;而这段时期,倭寇深入内陆劫掠,百姓生灵涂炭。明代郑若曾在《筹海图编》就曾说到“自倭人入寇东南,惟浙为最甚。浙受祸,惟宁、台、温为最甚”。
学者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大倭患,一方面是因为嘉靖时期国家管理体制僵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内忧不断;加上嘉靖二年()的“争贡事件”,明政府取消日本来华贸易资格,日本人轻视中国海防实力,埋下隐患。而温州沿海一带承平日久,卫所水军战斗力下降、战备松懈。
特别是嘉靖三十七年()的倭寇之乱,“百姓受灾之惨烈为温之为郡以来前所未有”。倭寇在各处同时登岸,整个温州境内都被侵扰,不仅繁华的郡城、县城是主要目标,还深入内地山村大肆劫掠。温州府城戒严、城门关闭20多日,仅守城每夜耗费的蜡烛就达到2.5万支。温州府城被倭寇围困七日,所幸官民齐力携手抗敌才未被攻破。但是府城之外四乡之民却损失惨重,嘉靖《永嘉县志》记载“乡间民房烧毁十去八,杀死男妇约有万余,其沉溺水中及饥渴困顿因而死者更多”。
△温州府图
温州府城、各县城及卫所还有军队保护防守,而“城外一任烧劫”,因此乡间四方多处自发修建民堡,保护乡民。仅嘉靖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两年间,永嘉县永兴、永昌堡,乐清县寿宁、康福、福安、宁安、石梁堡,瑞安县梅头、山黄等堡相继建成。
王氏家族与永昌堡
永昌堡正是建于此时。
永昌堡的位置在今龙湾区永中镇。明初,朱元璋极为重视盐利,洪武元年()就在温州府置课司于永嘉场。明万历《东嘉英桥王氏族谱》中写道:“邑之里一至五都,居氓鳞比为灶,而办盐业丁数独位于他场……沙坦延袤数百里。”明代永嘉场由于渔盐等山海之利,地饶民富,文化繁荣。
明中叶之后,永嘉场人才辈出,二都英桥王氏家族就是其中佼佼者,走出了王澈、王激、王沛、王瓒、王诤、王叔果、王叔杲等一大批名人。
△王激
△王瓒
△王叔果
△王叔杲
因为地处海防前沿,永嘉场屡有倭匪侵袭。在嘉靖三十一年沿海倭乱开始蔓延时,王氏家族的王沛、王德叔侄就募集乡兵以保护乡民,屡建奇功。但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倭患浩劫中,王沛、王德相继在抗倭战斗中牺牲。明朝廷为表彰两人颁布敕命,赠王沛为太仆寺寺丞,建褒忠祠;王德为太仆寺少卿,建愍忠祠。
△东瓯双壁(王叔果,王叔杲)
王沛、王德叔侄的牺牲,也让王氏家族众人转变抗倭策略,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在建永昌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对兄弟被誉为“王氏双璧”。王叔果(-),字育德,号西华;王叔杲(-),字阳德,号旸谷。两人出身世家,父亲王澈由举人官至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叔父王激是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舅祖是名相张璁张阁老。王叔果、王叔杲兄弟自小聪颖好学,十几岁时全家跟着父亲王澈迁往北京。王叔果后官至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及广东按察副使;王叔杲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
王叔果是嘉靖二十九年(年)进士,曾任职兵部主事,监督修建皇宫的工事,得赐金绮。叔父王沛、族兄王德抗倭牺牲时,王叔果正回乡省亲,兄弟俩共同筹划。弟弟王叔杲放弃赴京会试的机会,带头捐银数千两,会同族中父老主持建堡工程。王叔果回京即上奏《请建堡疏》,得朝廷核准,将永嘉场原有中界山巡检司和盐课司迁入堡内,以增强防御能力。
其实,早于王沛王德牺牲前,王叔杲就已有建堡的想法,提出:“欲保聚乡族,必须相地筑一城,以护其室庐,然后练习乡兵,进则可战,退则可守,方为万全之策。”当年10月,王氏合族变卖田地财产凑数,永昌堡启动建设,耗时11个月建成,共花费余金。
此后,永昌堡成为军民联防的堡垒,一旦倭寇来犯,远近乡民避入堡中、合力防御,据说曾8次胜利抗击倭寇。
神奇古堡
那么,永昌堡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
古建筑专家认为,永昌堡的空心城墙和墙内的铳眼设计,在古代城垣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永昌堡东门瓮城,下方可见铳眼
永昌堡的瓮城墙体是空心的,墙内有四个对外的射击孔——铳眼,12座敌台内也有暗道和铳眼。这在国内已知建置的瓮城和敌台中未见,也未见诸文献记载。
△东门是唯一有瓮城的城门。
暗道和铳眼有什么用呢?它们是专为解决火器射击死角而设的。明朝是中国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极致的年代。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就组建了专门枪炮部队——神机营,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嘉靖中期之后,火器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有多种传统的管形火器,还引进了西方的佛朗机和鸟铳,百步之内就可有效杀伤敌人。明代温州还出了位军事发明家、乐清人赵士桢。明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万历皇帝进《神器谱》,这是我国科技史、军事史上的名著。
△影视剧中神机营士兵形象
瓮城,也称月城,由于城门是攻城者首选的进攻目标,既是城池防御薄弱环节、也是防御重点,为此人常在城门外再构筑一小城,形成两道城门。当敌人攻破第一道城门,进入瓮城内,就会受到来自城上守军的四面攻击。瓮城在春秋时期已见雏形,汉代已成型并普遍构筑,但直到明代甚至以后,都未见有如永昌堡城这样的空心瓮城城墙和从墙内可以击敌的铳眼。如明代南京城的中华门内瓮城、北京城内城的9门瓮城等京师重地的瓮城,以及明辽东总兵官驻地的广宁城瓮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瓮城等边防重地城池的瓮城,城墙都是实心的,墙上也没有铳眼。
△永昌堡中的暗道
敌台,汉代已有之,称为“马面”,明代又有称“附墙台”、“雉”、“墩台”等,永昌堡内有12座空心敌台。明人谭纶说:“凡城有敌台者,最好守。”敌台的特殊之处在于伸出城墙,所以当敌人进到墙根下,城上管形火器无法击敌时,敌台上的火器可以从两侧打击墙脚下之敌,以确保城墙的安全。但以往的敌台内都没有暗道和铳眼。
△永昌堡暗道中的景象
永昌堡的瓮城中、敌台上,都增加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击敌场所,空心城墙和暗道还消除了射击死角,提升了城池的防御能力,非常独特、前所未有。
除了城堡建筑本身,在永昌堡修筑过程中,还体现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经济头脑,可谓是如今万达、万象城等地产公司城市综合体“造城”的“先驱”。王叔杲为了节省开支,将城堡外围一片土地开发出让以增加收入。侯一元《永嘉场新建堡城记》中提到,因为永昌堡周围有许多空闲地,在此兴建住宅和店铺,则地价自然倍增,然后按面积论价出售,以解决建堡资金的不足。众人皆对他的理财能力非常叹服。
△永昌堡项绍雄摄
参考资料:
《浙江温州明代永昌堡的瓮城和敌台》范中义黄培量
《明代温州倭寇研究》蔡瑞霞
《永强王氏双璧——王叔果、叔杲》朱烈
《明中叶以来江南城市化的新格局--——永昌堡兴建的价值与意义》陈学文
《明代温州海防体系建设研究》温正灿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又一史实明代水利、城建运用市场手段》俞光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