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温州的烟馆查禁烟毒的黑幕

毒品,今人早已视如洪水猛兽,远离毒品已成人们的共识。在解放前的温州城,一度烟毒泛滥,烟馆多多,贩卖烟土与吸食者各得其所,政府官员查禁鸦片贸易黑幕重重。本文根据史料整理出几个片段,仅供参考。

一、烟馆

解放大街西侧有条窄一点的街道,叫鼓楼街,它早更的地名叫渔丰桥。

鼓楼街口昔日烟馆

按门牌这幢两层建筑先前开有一家照相馆,再早点是旅社。而在抗日战争前后,这里是永嘉(温州)县政府准许设立的合法烟馆所在。

烟馆是供烟客购买鸦片或开灯吸食鸦片的场所。清末,虽皇帝也“禁天下臣民吸食鸦片并种罂粟”(徐定超语),温州城乡烟毒仍旧泛滥。年,也就是距今年时,城里开始出现公开贩售鸦片的大小烟馆。

历史老人戴文席回忆道,当时规模大的烟馆叫“大土行”,有打锣桥口的广东人经营的广仁昌,府前街福建人经营的泉春,本地人所开的坤记、苏吉昌,鼓楼下的慎顺,铁井栏的慎源等六家,专事批发。贩售的鸦片,以印度出产居多,名为大土,形若西瓜。每个重约两斤,价值银币二十元左右。后来又有了一种取名金花红的烟土。

罂粟植物

还有一种规模小一点的烟馆,它从大土行那里购得货,再开灯供吸食者享受,或卖到乡下,所谓零售。比如大南门的马元武,虞师里的王岩明,谢池巷的银翠,晏公殿巷的金翠,城西街的潘昆,水井佛前的伍老大,麻行僧街的凌子耀,东门外的公秤支,大同巷的阿有等等。

人分三六九等,烟馆根据顾客层次,有的房间装饰雅致,烟具考究,所谓的名士们便趋之若鹜。

还有一种下等人的烟馆,分散在偏僻的巷弄底,专门招待穷鬼、妓女、流氓,三教九流,什么来路都有。“房里终日烟雾腾腾,人声嘈杂”,这个叫“煎烟馆”,统称“烟馆”。比如朔门的短命三儿,信河街番人云,小南门阿海等。

国内低档

进入民国,政府在全国禁烟,温州城的烟贩暂时收手了,市面上公开的贩售转入地下。但是,因为是暴利行当,那些烟贩就使出浑身解数,或暗中攀附外国势力,或勾结贪官污吏,私下售烟一直也没有决绝。

二、旧政府“禁烟”是明禁暗纵

民国初年,政府不允许鸦片生意存在。查禁烟案均由县知事办理,当时永嘉县知事叫刘强夫,是个表面西装革履,绅士派头,暗中拼命捞钱的家伙,他派出缉毒警察四处找有钱的烟客。当时乡下地主如茶山诸岩松,霞坊叶玉周,庵下徐元臣和徐元海,城内富商户如任杰三、陈文光、陈秋全等人,都曾被敲竹杠,每人罚金一千、八百元不等,闹得鸡飞狗叫。有的烟客们纷纷避往上海以外县区。人们背后给知事取了个外号,叫刘强盗。后任知县郑彤文,自己本身就是一只老抢,除了自己抽,把所有没收下来的鸦片叫下手偷偷拿去卖掉,将钱装入私囊。

官商勾结

大约年,浙江省设立禁烟督办公署,浙军第二师师长张载阳兼任督办,其第四区管辖温州。下属的官员得此肥缺,一个个勒索有门,生财有道,人人发财。民国的警察局、检察官、法院,在查处案件时暗中各有分工。警察局是抓到立即罚款了事,自己先捞一把,法院是欺软怕硬,给好处就把法律抛一边。

年,国民党政府一度让烟馆公开合法化,有指定的烟馆,烟民发放“准吸登记证”。烟馆就在前文提到的渔丰桥。不久又撤销了。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禁烟毒治罪条例,地方上设立鉴定所和戒毒所,对烟客进行鉴定和戒毒,有钱人家塞点钱就通过了鉴定,钱送少的给吃点药,教训教训,不送钱的,一律送进去强制戒毒。

所以说,旧中国禁烟,是禁者自禁,卖者自卖,吸者自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