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格律讲堂第三十讲

格律讲堂第二十九讲

绝句创作(十三)渔洋绝句第十一法

渔洋绝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1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

2要点解读: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3创作过程: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王士祯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题释:这首诗是顺治十八年(年)春,王渔洋从江宁(南京)返回扬州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大风,诗中描写了风中行船所见到的景物。凿:雕琢之意。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丹:红。指春花烂漫。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白。潺湲(yuán):流水声。岑参《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王安石《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布帆:用布制成的船帆。

卧:躺着。指躺在船上。

金陵:今南京。

绿树红花雕凿流动在暮色之间,

那像雪白的浪涛发出急烈水声。

十尺高的布帆好似那矫健飞鸟,

我正躺着欣赏金陵两岸的青山。

一、全诗脉络:

首句描画渡江的季节、环境,表远景,烘托渡江主题。“凿翠流丹”,表春,“杳”表暮。

次句从视听的通感描述渡江感觉,表中景。烘托渡江主题。

第三句把目光收回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表近景。继续烘托渡江主题。

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在如此春色之下,作者干啥去了?

合句给出了答案:我正悠闲地躺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青山。这又回应了首句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间”景色,并回扣了渡江主题。

二、写作手法:

1、运用“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之间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并能进而引起人的情绪。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地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诗中,前三句看似纯景描写,其实每一句都是作者的心境与视觉、听觉所得的环境相融通:

“凿翠流丹”,自然界的绿树红花,幻化成诗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

“银涛雪浪”,把汹涌的浪涛与纯净的银雪联系,令人心境平和;

帆如飞鸟的联想,消去旅程的枯燥,代之以高远的情怀。

视觉、听觉的交汇,融合成诗人自身的心灵感受:闲逸、惬意,最终体现在“卧看”这个身体语言上。这就是通感修辞的妙处。

2、运用“烘托”修辞手法。

此诗还运用了“烘托”修饰手法,这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归纳根据。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如下图:

用背景艳丽盛开的桃花,烘托出孩子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欢乐游玩的愉悦,更直观、深刻地突出《春天》这个主题。

把烘托这种技法用在诗词联中,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或先对事物的环境进行渲染,以烘托出主题的表现技法。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更加鲜明突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境”。选用最合适的物象,运用合适的修辞,有目的地炼字炼句,营造一个最适合寄寓情感的语境和意境。

王士祯此诗,先从远中近的环境描写着手,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动感,从而烘托诗人的悠雅闲恬。

3、不着痕迹。

这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三个意象,把风的状态表露出来:

形容词“银”、“雪”,显示风之力量,大到能把浪涛搅动得泛白;形容词“急”、动词“飞”显示风之速度,快到声急帆飞。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4、炼字功夫

“凿翠”、“流丹”,首句前四便已先声夺人。两个动词,把本是沉寂的静物炼活;而“银涛”、“雪浪”则因两个形容词的洁和净,又使本是澎湃的物象归于平和。凿、流,可谓是神来之笔。字炼得炉火纯青。

前二句的八个字一起一伏,一动一静,反物象本身性状,炼字功夫可见神奇。

而后的虚字“急”、“飞”,也是自有妙处,除了形象地勾勒出风之大,同时,跟“银”、“雪”合在一起,也是极好的烘托:

以“动”烘托“静”,以“快”烘托“闲”。使得“卧”、“看”这两个寄寓作者心境的动作更突出。

我们都知道,浪不大,不会泛白,何况是如银般雪白。而浪不急,声不会响。船不快,帆不会飞。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卧”在船上,为什么?

1、王士祯晕船,不得不躺下。可是,“看”这个动作,否定了这个可能。

2、王士祯很享受,所以悠之游哉地欣赏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这个反衬,不是很妙吗?

再看下一首: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王士祯

沉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这是王世祯于康熙二十九年(年)经过夹江到嘉州(乐山)时在嘉阳驿路上所吟写的诗句。

夹江:即今四川省夹江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位于沉黎(今雅安)和古犍为(今乐山)之间。县城在青衣江边,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胜景而得名。

沉黎:西汉时设置的郡,辖今雅安的大部分地区,郡治在笮都(今汉源县东北)。沉黎在嘉定府(今乐山)西南,故云“东上”。

古犍为:犍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是乐山市第一大县。西汉设置犍为郡,辖地在今川西南及贵州北部,至今已有多年。嘉州曾一度改名为犍为郡。今天的犍为县依隋朝所置。

红树:枫树。

竹亚枝:“亚”同“压”。形容竹叶茂盛使竹枝低垂迭压状。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亚枝低”,又:“花亚欲移竹”。鱼玄机诗:“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青衣江畔路:又名嘉阳驿路,东起嘉州(今乐山市),西到雅州(今雅安市),沿青衣江北岸延伸。嘉阳为嘉州别名。

峨眉: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青衣江距峨眉山最近,夹江平原的青衣江边是眺望峨眉最佳处,这里距峨眉山脚只有十余公里,远望峨眉秀出天半,三峰并峙(金顶、千佛岩、万佛顶),整体如眉。

从沉黎出发前往东北的古犍为,

一路上枫树老藤密布竹子压枝。

在青衣江畔的路上骑着马赶路,

一天的路程风雨交加望着峨眉。

首句点题,写明行走在夹江路上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从沉黎出发,经过夹江往犍为。

第二节句细写路上所见:枫树、苍藤和枝头低压的竹林。

第三句交代赶路的方式:骑着马沿着青衣江畔走。

第四句句表面上写的是赶路时天气不好,一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却用“望峨眉”表达出愉快的心情: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能够望着峨眉山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这首诗前三句同样是为合句作烘托。

王士祯采用此法创作的七绝还有: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