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乌牛有个以寺而名的李田寺古村,古寺悠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
李田寺古村文图老邓您好李田寺原名“犁田寺”。据传,先民来此犁田并建寺,故名“犁田寺”。形成村民聚落后,因先有寺后有村,所在自然村以寺命名,亦名“李田寺”。李田寺位于乌牛街道西部山区,虽地势不高,但交通不便。过去李田寺有几条山道通外界。一条经大木山、马岙到仁溪;一条经中庵,经昭福寺到茅楼,一条下山经岭下到乌牛,再一条经半岭到罗溪。不管哪条道在年前多要走上1到2千米左右的山道才能到达通汽车的公路。李田寺位于一个小山谷里,三面环山,山谷一直延伸到大木山。李田寺地势最高,海拔约在米左右。由于过去交通不便,高山缺水地贫,因此早在许多年前,由李田寺、大木山和中庵三个自然村组成大联村整体搬迁到山下。年李田寺修通了公路,由乌牛到罗溪的公路在岭头分岔,岭头垭口海拔约m,分路行程2千米爬升了多米,到达海拔约m入李田寺的垭口,再向下行0.8千米到达李田寺。李田寺垭口新建有进村“城墙”,门洞上方阳面为“山川永固”、阴面为“草木华滋”。由于通了公路,白天开车回来做农活的村民多了起来,他们在山下各处多有住房,但山上还有田地,主要是种植乌牛早茶园,还有竹林、红薯和其他菜蔬,通常开车上山,干完农活就下山。李田寺有居民十多户,共有三姓,均为外来人口,以潘姓为主,潘姓来自仁溪黄岙。平时在山里常住的只有几户老人。由于山区过去是穷乡僻壤,因此,李田寺村还没有受到现代化的侵扰,山色清秀,绿树郁郁,小庙保持着的原始风貌。石砌的墙、青灰的瓦,饰有花纹的瓦当和滴水。小庙主体建筑大殿为五间十一懔悬山顶木建筑,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两侧厢房为近代砖石建筑。目前为住房和佛堂。大殿前铭文“乌牛李田寺”的铁香炉铸于佛历年公历年。大殿内的佛像和陈设比较简单,但是却一尘不染。门柱、明间和次间柱上有本地书法家李象占年书写的对联“南海慈航普度三千界,鹰山佛日长明亿万年”,“观青灯尽是三空妙谛,瞻淡月无非一点禅机”;“苦海无边登彼岸,慈航普度救终生”,“古刹丹青今几劫,崇山佛日亦千秋”,“慧性生香觉灭尽,尘心妄为有沉沦”。小庙实属尼姑庵,由一外来老尼姑主持着,尼姑的前任也是一位老尼姑。庙产目前属于李田寺村,产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佛道的轮替。小庙历史悠久,建于何年目前尚不了解。但肯定不晚于清晚期。在村西的山坡上有一坟冢,树有一碑,碑文为“清本菴邁住本山性道嘉慶十年冬月吉立”,碑额阴刻太阳云纹,碑脚阴刻莲花座。嘉慶十年为年,如果该碑主人为李田寺的先者,那么李田寺至少已有二百十年历史了。在庙堂前还有两座总高约70厘米的小身塔,该是小庙已故上祖的坟塔。可能是在小庙维修或扩建厢房时移到此处。左侧莲花座顶鼓形小坟塔的正面刻有碑文:“清傳天台教觀第三十四世桂輪皓法師之塔”铭文“塔”疑采用“石”旁。右侧六角柱锥座顶鼓形小坟塔的正面刻有碑文:“當山中興法雲堂上上濟下渠已師祖夀塔”身塔尺寸不大,反映他们的地位或财力并不显赫。这符合身塔属于小庙和尚的特征。根据碑文“天台教觀第三十四世”我们可以推测小庙建庙的最晚时期。“天台教觀”为天台宗,对天台宗的传承有很多研究。虽说有些出入,但几个关键点是一致的。创始者为智者大师圆寂于公元年;天台宗四明知礼大师被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法智大师圆寂于公元年;天台宗重兴高明第一代无尽传灯大师圆寂于公元年。他们在不同传承中的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智者大师(-年)知礼法智大师(-年)无尽传灯大师(-年)履源岳洪大师(-)谛闲古虚法师(-年)灵峰支四祖十七祖三十祖三十四祖四十三祖谛闲说一世十四世二十七世三十一世四十世午亭支十七祖三十祖四十三祖天台宗创始者为智者大师,他将印度龙树称为天台宗的始祖,自己为四世。谛闲说自己为智者大师四十世之嫡裔。午亭支认摩诃迦叶为初祖,智者大师为十七祖。小庙輪皓法師自称第三十四世,显然不会是午亭支,也不会是相对于智者大师而言,只能是按天台宗的法脉推算。我们不知道三十四祖“履源岳洪大师”圆寂于何年。因此,也不知道犁田寺轮皓法师圆寂何时,但我们可以按三十祖(-年)和四十三祖(-年)圆寂年代来大致推测。两祖相隔13世,时间相差年,相当于一世23.4年。那么三十四祖的圆寂年代应该在年左右。也就是说,犁田寺的建庙时间不会晚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年历史。犁田寺现在的殿堂建于何年,没留下碑文记载,但在寺庙的梁、檩上留有了大量的文字,反映寺庙建筑于清代后期。因此,犁田寺庙宇建筑的风格可看成是清代后期温州地区山区农村庙宇建筑的样本。留有文字的明、次三间,建筑构件粗大。右侧间梁架用材明显细小,而左侧间采用石砌山墙无梁架。可以肯定两侧间为后期扩建。大殿内部房架结构五架梁、檐口梁次间柱右侧间梁架和顶面明间金柱柱头处结构及装饰雀体细部。檐柱明间柱头、侧间柱头为了不给后人留下遗憾。我将目前在梁、檩上留下的文字记录于下。万一村民们有了钱没处化,需要拆掉古物盖现代化建筑时,也好有所交代。以下数字与图中数字相对应,部分照片由前后两张拼接而成。①.左五架梁下方(由内向外):“大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應鐘月穀旦立”(應鐘月:农历十月)②.右五架梁下方(由内向外):“□□□本都七里金嶴何俊傑何昌光助银捌拾兩仍捐舊基重建”(“□□□”疑为“功德主”被人为洗掉)③.左檐口梁下方(由内向外)“馬岙功德主胡一品潘明坤各助一元”(由外向内)“馬岙功德主胡氏眾助□□(银五?)拾两”④.右檐口梁下方(由内向外)“金岙功德主何炳南助銀伍两福焕成照炳钦各助弍两何玉浩洋銀乙元何士顺助銀叁两楊樹連洋銀乙元”(由外向内)“□山功德主蔡阿陸助銀拾两□阿釧弍元陳阿華弍元陳川賢弍元傅阿三弍元朱正横弍元施樹春蔡永甯陳阿增施德盛蔡伯欽各助銀壹元朱邦賢傅阿四孫樹郎朱正樹各助洋銀壹元”⑤.(由左向右)“□□□本都七里金嶴何世三何國士助银陸拾兩仍捐舊基重建”(“□□□”疑为“功德主”被人为洗掉)⑥.(由左向右)“温州府增綢司本都昭福寺沙門清奎孫真曙玅綸覺煜置田地基山共伍拾畝永远本菴香燈”(“增綢司”系“僧纲司”之误)⑦.(由右向左)“吴明善道人捨英洋叁拾元常住蕭宗傅道人捨英洋壹伯元”(“伯”系“佰”之误)(由左向右)“鄭圓成道人捨英洋弍拾元陳至庚捨英洋弍拾元”⑧.(由右向左)“上糖胡篤存堂助英洋壹元木槁葉亜增助英洋壹元”(“糖”系“塘”之误)(由左向右)“古□胡正祥助英洋弍元(樂邑)陳樹旺助英洋壹元”(“樂邑”为小字)⑨.(由左向右)“平邑陳大娒捨英洋弍元”(由右向左)“瑞邑季亜欽捨英洋伍元”⑩(由左向右)“功德主上三房陳世芝助銀柒两正”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李田寺的一些信息:1.李田寺大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年,李田寺大殿是有确切建造时代的山区小庙;2.李田寺当年的主要施主是金岙何姓。金岙是一自然村,目前尚存,是何姓聚居村落,现有何氏宗祠,属乌牛新庄村。沿目前称为茅楼支河的河道上行,经昭福寺、中庵,有古道到犁田寺。古道约4千米,爬升米。地图上直线距离为3.2千米。3.何姓“仍捐舊基重建”说明:其一,犁田寺早就存在,年只是重建;其二,“仍捐舊基”说明舊基以前捐过,只是在犁田寺破败后被收回;其三,同一旧基,由多人(列有四房)捐助,说明该地基属于何氏公产,因此,有理由猜测犁田寺原为金岙何氏家族的家庵。4.犁田寺另一位大施主是在温州僧纲司备案的大寺“昭福寺”。昭福寺经中庵到犁田寺的山道只有3千米,犁田寺实际成为昭福寺的上庵。昭福寺“置田地基山共伍拾畝永远本菴香燈”,犁田寺有永久的使用权,但产权属于昭福寺。因此,犁田寺在年重建后成了昭福寺的派出机构。5.道人捨英洋,说明在犁田寺重建后不久,即发生了重大变故,清末民初犁田寺已为道人占有,有道人常住。由于道人经常在外游走,施主不再限于寺庙附近的村民,还有来自平阳、瑞安的舍英洋者。6.“功德主”被人为洗掉,反映了道、佛之争。“功德主”为佛教常用词,是对施主的称颂,道人洗掉“功德主”三字是为了消除犁田寺曾经为佛寺的痕迹。道人曾经管理过犁田寺,在犁田寺道人们除了在檩上留下了踪迹外,还在庙墙的石碑上留下了踪迹。犁田寺何时又回到佛教徒的主持之下,不得而知。至少,询问现在的村民他们都是不清楚的。犁田寺保留有一尊年维修前的佛像。佛像为木胎泥塑,当为仁溪本地造像师的作品,时代不会久远。犁田寺值得称道的还有殿堂门前几块的花岗岩长条台阶,长度很长,这在小山村是很少见的。最后,犁田寺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件重要的文物,那就是镶嵌在殿墙内的保护寺产碑。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中华民国五年),但作为当时改革年代的见证还是很有历史价值。注:本文中左,右均从佛龛向外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