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与新城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魔都”是上海的外号或昵称。“魔都”原是近代日本游客对上海城市的谑称,经作家村松梢风用作书名,于年出版,此后遂成为大众领域的术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奇迹般发展,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神话般表现,加上影视界的推波助澜,“魔都”一词又活跃起来,成为上海的网红名称。
魔,有魔幻、神秘、奇异之意。“魔都”,意在强调上海城市的特殊性,即上海存在许多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地方,许多对立两极的现象,在这里共存、兼容,如明亮与黑暗混为一体,极度繁华与藏污纳垢同在一地。当下人们以“魔都”指称上海,依然在于突出这座城市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特殊性,涉及城市建筑、城市管理、经济奇迹、科技成就、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具体事象如摩天大楼、引领时尚、重视契约、尊重女性、国际化程度较高、咖啡馆特别多等。有篇题为《魔都印象》的文章,从高、俏、幻三个方面,称赞上海城市之美。文章称:“上海美到哪种程度?一时难以言表,久而久之,‘魔’就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赞美之词,于是有了魔都的开始。”一篇阐释“魔都”的文章写道:“或许,真的没有‘魔都’这个称谓更适合上海这座城市了。无论是民国风情的老上海,还是现代化都市的新上海,错综迷离始终是它最真实的存在。”有学者曾仔细辨析从近代“魔都”到当下“魔都”内涵的延续与变易:
年轻人追捧“魔都”一称,殊不知“魔都”其实就是“摩登都市”(moderncity)的简称,那“摩”变这“魔”,谐音生发新意,恰巧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如同万花筒一般的善变、梦幻、猎奇、冒险等特质,确实为历史基因使然。这些源远流长的气质与秉性,正是这一城市在中国历史演化中和现实发展中不断“领先、率先、争先”而催生并遗存的。
上海城市的异乎寻常之处,无论在近代还是当代,都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表现,都是通过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上海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质。
近代百余年间,上海由一个二十来万人口的普通沿海城市,快速崛起为五百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人口绝大部分为机械增长,是从他处迁来的移民。城市人口集聚理论告诉我们,在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大体相近的背景下,从周边地区移居到城市的人口多寡,大体与距离城市远近成正比关系,越近越多,越远越少。作为上海近郊的上述十县,近水楼台,是上海城市移民的最重要来源地。以本书论述的嘉定等五个新城而论,近代上海众多精英人士,便来自这五个地方,诸如:
●嘉定:沈恩孚(教育)、廖世承(教育)、印有模(实业)、吴蕴初(实业)、胡厥文(实业)、顾维钧(外交)、葛传槼(教育),张君劢(学术)、张嘉璈(实业)
●青浦:席裕福(实业)、夏瑞芳(出版)、陆士谔(文学)、董健吾(政治)、陈云(政治)
●松江:胡公寿(画家)、俞粟庐(昆曲)、韩邦庆(作家)、史量才(新闻)、顾水如(围棋)
●奉贤:尤怀庭(画家)、宋亦亭(砖雕)、周赞邦(水利)
●南汇:张文虎(学术)、李问渔(学术)、傅雷(学术)、顾宜孙(教育)、张闻天(政治)
真是灿若繁星,熠熠生辉。这就是说,嘉定等五城在被划入上海市以前,便早已参与上海魔都实体建构与形象塑造了。计划经济时代,这几个地方,无论是作为卫星城,还是作为城市近郊,都是上海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魔都上海的特性,在这些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表现。
开放、创新、包容是魔都上海的最大优势与特质。改革开放以来,五城在体现这一优势与特质方面,最为耀眼。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即五城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远远高于本地户籍人口,其比例远远高于上海全市平均数。
就历史文脉而言,五城更是上海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主要承载区。上海地区文明的演进,是由西而东,渐次推进的。以行政建制而论,松江()最早,设于唐代;嘉定()其次,设于南宋;青浦()再次,设于明代。古代中国某地设县与否,本身就是其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处县治所在地,都在8世纪海岸线以西,是上海地区成陆较早、开发较早的地方,也是传统文化特别丰厚的地方。青浦境内崧泽、福泉山等文化遗址,松江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原属松江今在闵行的马桥文化遗址,都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聚居地和古文化发源地。上海地区的历史悠久性,主要体现在冈身以西这些地方。古代上海地区,松江、嘉定科举考试成就最高,所出学者最多,名人最多。
松江长期为府治所在地,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近代以前一直是上海地区政治、文化中心。陆机、陆云为魏晋时期名人,武功文才,名震遐迩。陆机《平复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书法界有“祖帖”之称。明清时期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李待问、张照等都是全国性名人。
嘉定向来为文教重镇,孔庙建筑之早之好,名闻遐迩。明代嘉定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与娄坚,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清代嘉定侯峒曾、黄淳耀、王鸣盛、钱大昕,或因勇抗强敌而流芳,或以治学卓越而名世。清代王敬铭、秦大成与徐郙,均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被称为“嘉定三状元”,传为佳话。
青浦在建县以前,本属华亭、上海两县,开发亦早。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集镇,北宋鼎盛时有云津坊、合浦坊、熙春坊等36坊和庆安桥等22桥,船商云集,市井繁荣。闽、粤、浙等地商人络绎不绝,越南、日本、朝鲜等地商人也每年均来一次。元代任仁发是著名水利专家;明代王圻、清代王昶,无论从政、治学,均成就卓著,望重一时。
奉贤、南汇虽然建县较晚,同为年,为清雍正年间,但历史底蕴也各具特点。
奉贤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奉贤人爱唱山歌,已有四百多年传统,山歌之多,篇幅之长,歌手之众,为上海其他郊县所少见。
南汇在历史上是上海地区制盐文化圣地。从南宋到明代,南汇盐场地域广、灶户多,煮盐技术高超,质量优异。一团、二团、三灶、五灶等地名,映射的便是这里丰厚的制盐文化。明代著名政治家方孝孺因反对朱棣(明成祖)篡位,以身殉国,其幼子被人保护,辗转流落南汇航头,开枝散叶,使得南汇成为衍传忠贞文化的重要地方。
魔都上海的文化底色是江南文化,其开放特性源于江南开放传统。东晋永嘉之乱以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以及宋室南迁,三次衣冠南渡,构成江南悠久而深厚的开放传统,江南得以开发、发展、繁荣,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有活力的区域。近代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前沿,于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移民人口为主体,上海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某些元素,形成了以开放、创新、包容为主要特色的上海城市文化。
当代上海城市发展,一直秉持这样的风格,即顶天、立地、偕时、精当。所谓顶天,即体现国家意志,实施国家战略;立地,即承载本地文化传统,小而上海地区,大而江南;偕时,即体现时代特点,善于把握时机,能够放眼世界,吸收全人类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精当,即在有限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做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浦东开发开放初期,上海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举世公认的骄人业绩,就是这种风格的生动体现。嘉定等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培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进而带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是继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新的重大举措。
五城承载着上海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近代以来已经属于魔都的一部分。新的五城建设,一定会使魔都上海的传奇,更富时代气息,更加光彩夺目!
(本文为《魔都与新城》序言之一,有部分删减)
书名:《魔都与新城》
作者:上海博物馆澎湃研究院编著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新书
《魔都与新城》:探寻文化之根,指示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