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发〔〕2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年)〉的通知》(浙委发〔〕17号),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系统推进“五城五高地”建设,全力打造创业之都、创新之城、创富之市,按照到年、年“两阶段目标安排”,创造性系统性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特制定“十四五”时期行动方案如下。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建优质均衡普惠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探索,建立健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率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形成阶段性标志性重大成果,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加饱满,充分展现“在温州感受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努力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市域样板。
——努力打造体制机制更加灵活的市域样板。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市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先富带后富、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经验。
——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的市域样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突破千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创新创业创富动能充分释放,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家,创成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和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作为全省第三极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努力打造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的市域样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居民人均收入达到7.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60万元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左右,地区人均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8以内,5个山区县发展水平位列全省26个山区县前列,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努力打造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的市域样板。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优质均等可及,更高水平打造“温馨善育”“学在温州”“瓯越工匠”“健康温州”“颐养温州”“温暖安居”“真爱到家”等“七优享”品牌,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向更高层次提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成率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成率达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以上;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82岁;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25人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数达58%以上;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23%;全市年低保标准达元以上,实现救助服务联合体县级全覆盖。
——努力打造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的市域样板。新时代文化温州建设深入实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全面激扬,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深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高于9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共享,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3.1%,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成为全省诗路标杆示范,高水平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温州城市品牌享誉全球,努力打造成为源远流长瓯越文明与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交相辉映的文化温州。
——努力打造全域美丽更加彰显的市域样板。城乡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率先基本建成美丽大花园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品牌更加响亮,力争建成国际湿地城市,碳排放争取率先实现达峰,基本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92%,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省前列。
——努力打造社会治理更加高效的市域样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法治温州、平安温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常态化跻身全省平安建设第一梯队,高水平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犯罪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清廉温州建设纵深推进,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国领先。
二、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浙江“四大战略定位”和浙江建设七个方面省域范例要求,努力在八个方面做到先行示范,率先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率先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创业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更加彰显。
(一)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努力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
1.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持续推进国家自创区“八大攻坚”行动,打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三大会战升级版,推进省级以上高新区进等升位。力争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永久会址落地,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瓯江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创新平台。推进浙南科技城、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打造科创新地标。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行动,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重大科研平台设施、重大人才引进投入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双倍增”,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规上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推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提升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新材料“芯”谷等一批重大科创项目,促进国科、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加快推进“百万人才聚温州”,力争每年新招引(培育)12万高校毕业生、8万技能人才。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做强做大百亿科创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争创“科技创新鼎”。
2.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健全“两个健康”创建动态推进机制,构筑完善“+X”清单体系,每年谋划实施一批回应企业诉求、具有引领性的新清单项目。对标“国际一流、全国领先”,高标准推进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和十大品牌落地,巩固提升全国全省营商环境第一方阵地位。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构建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打造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示范区。强化产权司法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中心”。健全个人破产制度改革、企业破产预重整、民营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制度,深化涉企“柔性执法”,合理合法扩大“涉企免罚”适用范围,依法有序推进企业合规改革,常态化开展历史遗留问题“理旧账”。建立健全企业减负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推新政破堵点创亮点”,落实落细惠企政策。健全“三清单一承诺”政商交往机制,积极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高质量办好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和民营企业家节。建设全国一流的温州民营经济学院,实施“温商名家”培育行动,深化“青蓝接力”计划、“双传承”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温商“四千”创业精神。加快商协会改革制度创新、运行机制成果成型,打造非公党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全国样本”。积极推动“两个健康”指标评价体系上升为国家标准。构建完善“两个健康”理论框架体系,打造“两个健康”理论突破“策源地”。
3.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实施传统制造业重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大计划”,强化强链、补链、延链政策措施,五年内“5+5”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建成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和数字经济领跑区。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深入实施“百园万企”小微园示范引领工程,落实小微企业园十条刚性举措,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健全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上线“一码管地”应用平台,全面实施工业用地高质量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弹性年期出让”“限地价竞税收”供地方式,保障工业用地总规模,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达到30%以上,年度工业供地(用海)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各1万亩左右。
4.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主动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高质量建设都市区3个“1小时”交通圈,大力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建设,基本建成“畅达国内国际、引领区域协同、统筹开放融合、更加绿色智能”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标准打造新消费高地,加快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高起点建设华商华侨回归创新平台、华商华侨总部企业园和回归产业园,基本建成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深化实施“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打造“全球温商发展联盟”。推进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温州联动创新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裂变式”协同联动发展。深化市场采购试点全域联动,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到年进出口总额达亿元。加快打造浙闽赣进口商品集散中心,重点建设温州全球贸易港等一批核心平台,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积极对接“义新欧”班列,做大做强中欧(义新欧)班列“温州号”。全面融入RCEP区域发展,高标准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5.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以重大投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招商、重大平台为抓手,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百项万亿”重大投资工程,实现投向“两新一重”领域资金超万亿元。大力实施超百亿重大项目工程,加快推进三澳核电、瑞浦新能源、正威电子、大唐5G、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超百亿超千亿项目建成投产。树立“产业为重、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千亿工程,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五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实际到位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超亿元制造业项目0个以上,确保三年、争取两年实现超百亿产业项目“县县全覆盖”。高质量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行动,引导企业增加设备投入和技术改造,争取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实施重大产业平台万亿产值提升工程,着力培育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电力物联网等2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温州东部产业新区、乐清经济开发区、瑞安经济开发区等建成“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
6.大力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率先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推进森林康养、“侨家乐”民宿等新型业态,打响“国际著名休闲度假目的地”品牌。探索开展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试点,推进乡村旅游串联成珠,推动雁荡山-楠溪江“诗意山水”、文成-泰顺“环飞云湖”、瑞安-平阳-苍南“休闲度假”等板块抱团协同发展。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健全农业价值拓展实现机制。推进“农业+”行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挥服务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促进群众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提升家政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优化共同富裕群体结构,努力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先行示范
7.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工作督查激励机制,到年,力争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不低于45万人。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深入实施“双创”升级版,大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提升就业容量能级,支持“知识经济”“自由职业”“零工经济”等业态发展,探索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制定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大力支持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创新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各项就业补贴政策。深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率先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巩固提升“温州无欠薪”建设成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发展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
8.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时代温州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工匠培育行动,“十四五”时期新增技能人才40万人以上,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达50万人次。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推广校企合作共赢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普惠性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培训和托底帮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试点,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建成全市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形成市场培训和政府补贴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的精准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9.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术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温创业就业,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激励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收入稳步增长。推动更多资本和人才下乡,发挥各类要素带动作用,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加强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软基建”方面的主导作用,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品质生活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优化社会结构。
10.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资本收益参与分配机制。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科技成果交易和产业化应用,推广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经验,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积极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打造全国版权保护新高地。
11.探索完善分配再分配机制。优化政府、企业、居民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取缔非法收入。持续缩小城乡财政支出差距,推动财政支出重点向弱势群体、薄弱领域、农村、山区倾斜,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乡村振兴比例,到年比例达到50%以上。探索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帮扶和助弱环境,建立和完善“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社会再分配机制和体系。
(三)丰富共同富裕服务供给,努力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先行示范
12.打响“学在温州”品牌。围绕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推动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特殊教育融合延伸、高等教育实力强劲、终身教育体系完善,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深化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孩子同标教育、一体成长。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计划,推广普及“食育”课程。启动特殊教育第三期提升计划,构建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深化“分类办学”改革,提高普高特色办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普高高品质发展。推动普职融通发展,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提升到60%以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未来”工程,完善“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支持“民企办名校”,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建设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理工学院、温州肯恩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温州商学院等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双高”建设,打造全省高等教育高地。推行“教育大脑”+“智慧学校”,构建未来教育场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升基层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办学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学习的需要。
13.加快“健康温州”建设。深化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响“医在温州”品牌。加强市级疾控中心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推进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构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医院建设、学科建设、医学教育、科创平台等“登峰计划”,高水平打造浙南医学高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医院从中心城市向县市延伸。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创新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机制,高标准建成国家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区域性中医药强市。实施健康惠民行动,深化“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开展重点疾病早筛早诊早治行动,做好大病预防,减少大病开支。推广医疗影像云做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深化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建设城市医疗健康大脑,实施基于5G技术的远程诊疗应用,构建实用、共享、安全的温州“智慧健康云”。完善全覆盖、均等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打造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办好年杭州亚运会足球、龙舟赛事,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
14.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迭代升级市县乡三级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扎实推进补短板、促均衡、兜底线,力争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育婴、社保、住房等问题,强化政策供给、制度供给和基层首创,切实提升为民办实事效能。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完善征集筛选、科学决策、民意沟通、风险预警、资金保障、动态跟踪等制度,广泛吸纳民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依法监督、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深入推进民生保障“10N”集成式改革,围绕民生十大领域,以闭环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5.构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措施,适当延长生育妇女产假,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就近托育服务覆盖城镇小区,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加强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明眸皓齿”等民生工程,推进全国首个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健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服务体系,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建好日间照料中心,办好老年食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失能失智人群护理难题;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优先制度,实现老年优待证全市通办通用;加强数字智能技术推广,逐步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康养产业。
16.深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围绕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深化公共资源配置改革,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着力解决好民生“关键小事”。深化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体育、办养老服务、办文化改革,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的全国示范城市。建立多元化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培育高质量和国际化民生服务品牌,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完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监管体制建设,促进公办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
(四)筑牢共同富裕兜底防线,努力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先行示范
17.推进社保制度精准化结构性改革。探索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切实提高企业和个人社保基金缴费夯实率和参保率。实行鼓励城乡居民多缴费、长缴费的激励机制,探索提档补缴政策,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缴费补助。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实施养老金待遇增长分级调整计划,逐步缩小不同人群养老金待遇差距。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构建大病精准保障机制,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困难人员大病医疗家庭支付封顶制。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立健全“大预防”工作机制,深化国家“工伤医疗管理新模式”试点,率先形成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管理深度融合机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创新保险产品,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18.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构建以专项救助为重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时代社会大救助体系。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标全省总体水平提高低保标准。推动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建立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推进救助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转型。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和分类机制,分类制定解困帮扶政策措施,加大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难群体救助。实施智慧救助先行计划,完善“e救助”“微救助”,深化“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品牌建设。实施助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系列行动,建立健全困境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改善困境妇女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孤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确保每位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兜底保障;建立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让残疾人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建立健全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救助机制,为困难退役军人提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帮扶援助。深入实施希望工程“助学、助困、助医、圆梦”四大行动。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红十字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
19.推进“温暖安居”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价、地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打响“温暖安居”品牌,实现“居者有其屋”与“居者优其屋”并举。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建立人口净流入、人口总量和土地供应联动机制,对住房租赁用地实行计划单列,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探索实施“限房价、限地价、竞品质、竞租赁住房”土地出让方式。多渠道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缩短建设周期,早日圆好群众“安居梦”。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业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多途径解决新市民、青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加快完善长租公寓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智慧监管,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着力破解农村“建房难”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消除危房安全隐患。
(五)推动共同富裕全域协同,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先行示范
20.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温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高起点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粤闽浙金北翼、浙江省第三极”,更好融入和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深入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加强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市域空间结构。做大做强都市区主中心,加快建设南部副中心,更大力度推动两极发展,着力形成共同富裕东部先行、中部崛起、西部振兴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建立健全跨区域建设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大市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温瑞平原一体化、瓯洞一体化、瓯江两岸协同发展和鳌江流域联动发展,推动市区和乐清、瑞安、永嘉跨区域政策协同制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合作、服务共建共享、生态联保共治。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逐步实现同规同网。
2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县城、镇域、乡村“三个空间”布局,发挥好县城集聚功能、镇域联接功能、乡村承接功能。聚焦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积极争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试点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挥特大镇、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节点的作用,率先高质量创成乐清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总结推广“小县大城”经验,推动文成、平阳、泰顺等做大城区。深化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探索开展共同富裕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努力把龙港市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推进“十镇样板、百镇美丽”工程,不断提升美丽城镇建设品质,统筹推进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完善村庄规划,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彰显乡村综合价值,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
22.大力推进市民化集成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开展户籍、农村土地、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集成改革。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放宽放开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完善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政策,加快推进外来人口的城市化和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新型居住证制度,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机制,完善积分入学政策,逐步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挂钩政策。
23.深化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系统集成、全域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承包地(山)“三权分置”办法,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深化乐清、龙港农村宅基地国家级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探索农房财产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成改革,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完善农民持股计划,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形式,完善村股份合作社分红制度。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4.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计划。健全完善“两进两回”机制,发挥乡贤重要作用,深入实施“乡贤助乡兴”十大行动计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进农业农村投资集成示范改革。大力开展“金融强村”行动,积极争取央行专项信贷资金和再贷款再贴现低息资金,引导金融资源向山区、农村等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健全涉农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产品体系,推广农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模式和实施“整村授信”模式。实施“千村百亿强村计划”,组织强村公司,完善“飞地”抱团机制,投入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产权,按相应比例划归村集体所有,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探索“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复合模式,实现集体富裕带动群众富裕,力争1/3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直接分红或群众社会保障。到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亿元,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基本达到4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60%以上。制定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方案,积极发挥村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推动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作用。
(六)强化共同富裕文化支撑,努力在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上先行示范
25.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溯源工程,推进百年理论创新研究工程,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启动“温州剧里看中国”研究工程。深入实施走心工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宣讲体系、基层理论宣传宣讲工作体系,打响市民宣讲团、海外宣讲团等宣讲品牌,特色化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浙南革命史研究,推动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革命遗迹保护和文化挖掘,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打响“红动浙南”品牌。
26.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实施全域文明城市“八大提升计划”,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高水平迈进、向县域延伸,力争到年,实现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大力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面深化新时代“四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最美温州人”系列选树宣传。深化实施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探索实行文明积分制,提升“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垃圾要分类、餐饮不浪费”等文明实践品牌。持续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27.构建优质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城、城市繁荣文化下乡,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融合,确保文化服务供给“不让一个人掉队”。规划建设温州市档案中心、温州美术馆、温州市非遗馆等一批新文化地标。健全“城市书房”“文化礼堂”“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百姓健身房”“青年之家”“文艺之家”等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落实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构建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打响“书香社会、墨香城市、阅读温州”文化品牌。探索开展“文化管家”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阵地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深化“宣传嘉”文智大脑运用,深入推进“全民技艺普及工程”“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常态化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活动,持续性举办艺术节、市民文化节等活动,加大文化下乡范围频率,满足城乡居民多元文化需求。
28.打造独具瓯越特色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开展永嘉学派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丰富永嘉学派学术成果和应用成果。持续擦亮“中国山水诗发源地”“中国数学家之乡”“戏曲故里”“百工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等“国字号”文化金名片,推出一批具有温州特色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彰显温州文化标识性和影响力。加强传统工艺、传统戏曲艺术等保护传承,推动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格局。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培育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网络文学、动漫卡通、电竞游戏、数字音乐、数字演艺、短视频、数字文化装备等新兴文化业态,实施一批具有引导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项目,提高文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突出“诗画山水温润之州”主题,大力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着力培育“江心诗岛、雁荡诗山、楠溪诗村、五马诗街、温瑞诗河”等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建好山水诗主题展示馆,全面展示瓯江山水诗路整体风貌。高水平建设文化名人工作室,实施“温籍文化名家柔性回归工程”。扩大新时代文化精品供给,创作一批展示温州人文精神、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放大“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用好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世界的温州”影响力。
(七)营造共同富裕宜居环境,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
29.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碳中和愿景,编制实施行动方案及“6+1”重点领域专项行动方案,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建筑领域、交通领域、农业领域低碳化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精细化普查,鼓励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鼓励开发、生产、使用绿色低碳产品,探索建立“零碳”试点示范体系,加快推进“零碳”政府机关、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未来低碳社区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支持洞头开展蓝碳试点,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全面推进企业碳账户建设,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30.持续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全领域美丽治理体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样板。统筹推进“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创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全面消除市控以上V类水断面。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长效管理,持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建立污染排放源清单,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蓝色海湾”建设,持续推进全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开展入海河流氮磷减排、排海污染源规范整治、沿岸生态修复扩容三大行动,逐步形成健康海洋生态系统。深入推进净土清废行动,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全面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促进垃圾分类、“无违建”建设迭代升级,加强固体废物闭环监管、医疗废物非接触式智能监管,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
31.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常态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加快推行“两山银行”试点,推进GEP应用体系建设。探索推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试点,逐步建立基于生态价值、环境质量评价考核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制度,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加快创新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全面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和环保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深化河(湖)、湾(滩)长制,推行县(市、区)生态环境报表制度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信用+双随机”执法检查,构建责任清晰、规范履责的监管格局。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验收、监测和执法。
(八)提升共同富裕治理效能,努力在市域治理现代化上先行示范
32.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行区域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强“瓯江红”党建品牌,提升“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联盟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全面推行“党建联盟组团发展”。开展“红色管家幸福家园”行动,修改完善物业管理条例。全面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分层次分类型打造一批特色县域社会治理样板。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深化“五社联动”,推广“红色议事厅”“居民会客厅”等特色做法,持续推进城市管理“服务进社区”活动,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深入实施千村善治工作,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全市5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善治村(社区)目标。
33.深化法治温州建设。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深化各领域法治化改革,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一体推进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努力开创“法治温州”建设新局面。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和机制建设,率先探索共同富裕地方性法规立法,推进改革发展重点领域立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规范高效司法监督体系,全面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发挥行政争议调解中心作用,构建行政争议调解联动格局,实现行政诉讼收案数、行政诉讼败诉率“双降”。全力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咨询、听证、公示等制度,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加强政法干部交流,激发政法队伍活力,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破解执行难问题。加快建成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普法力度,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
34.深化平安温州建设。坚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完善“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深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以道路交通、涉海涉渔、消防安全、危化品、食药品、建设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等重点领域行业为重点,建立全链条精准化的行业监管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强化资源、能源、粮食安全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编织“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全覆盖”的海陆空立体应急救援网。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创新网络综合治理,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三、重大行动
充分发挥温州特色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找准推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着力点、发力点,大力实施共同富裕十大行动,打造具有温州鲜明标识的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35.实施民营经济赋能行动。发挥民营经济在做大“蛋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厚植民营经济共富“土壤”,以创新性举措放大民营经济“创富属性”,以创造性张力拓宽共同富裕途径。
加快发展新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时尚经济、会展经济等十大经济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打造都市经济、幸福经济、未来经济新蓝海。瞄准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学习借鉴华峰集团培育系列上市公司经验,打造更多现代产业航母型民营企业。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百千万行动”,着力培育百家高成长创新型在线新经济企业,推动千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云化改造、万家商户上云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深入实施“百企上市、千企上规”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到年,上市企业达到家,新增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5个以上、隐形冠军家以上,打造“隐形冠军”之城,推动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强、全国企业强、世界企业强。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开展首贷户拓展等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稳就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期间推动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万个。引导民营企业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共进。
构建创业创富共同体。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资源,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促进终端产品企业、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间协同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并进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带动和帮扶,形成大中小企业信息联通、产能对接、品牌共建、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共享,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优助强的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探索推广“森马”内部创业、“一鸣”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模式,构建企业与员工、客户利益共享机制。
大力培育税源经济。完善总部回归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推动贸易回归,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税”结合起来,着力培育特色税源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研究出台楼宇经济财政奖补政策,多渠道培育和引进规模大、效益好、成长性强、税收产出高的优质企业。完善“标准地”制度,推进“亩均税收论英雄”,提高产业、项目的税收产出效益。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清费政策,全面实施惠企政策“直通车”,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培植涵养税源。
36.实施百万市场主体新增行动。把市场主体培育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市场主体培育带动创业就业,促进全民增收致富。
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渠道。加快构建以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为核心的“1+8+X”商事登记体系,力争市内在册市场主体数量每年新增8万个以上,发挥内外温州人互动优势,支持温州人在外经商创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内外温州人市场主体再增加万个左右。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市场准入关键领域改革突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以外的领域、行业、业务,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支持。探索推广“双定三减”经营区等有限度自由经营,允许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和跨登记机关变更经营场所,完善促进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打造全链条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平台、综合性加速器,充分激发大众创业创新活力。深入研究“创业创新的柳市现象”,推动更多务工者成为创业者。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国企市场化转型,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贡献度。
加强内外温州人互动。深入实施“鸟巢计划”促进行动,推进温商回归、外资引进、央企合作、民资激活。实施“温商走天下、温货行天下、温州名天下”工程,深化全球温商联盟“拓市场畅循环”行动,多点发力提升温州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温商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力度,拓展建设越南龙江、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乌兹别克斯坦鹏盛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争取印尼纬达贝工业园提升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
37.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行动。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积极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