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永嘉盐场不仅是温州最早的盐场,也是全国古代重要的盐场之一,对温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起于唐代乾元元年(公元年),泯于年,历经了千百年的繁华。
作为独特的地域符号,“永嘉场”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它既繁衍出了“永嘉场”文化的劲枝茂叶,代表着龙湾历史沉淀的文明,也孕育出灵性、坚韧、拼搏的龙湾人精神,是龙湾人民勤劳致富的血脉印记。
文/潘伟光
写下这个题目,我也笑了,让人可能觉得自己似乎“盲瞠鸡娘逮着虫”,仿佛误打误撞中,一不小心解开了龙湾永嘉场的某个“地藏密码”。
其实,明眼人一看不难知晓,所谓的文化密码就藏在王叔杲《永昌堡地图说》中:“温之龙自括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
看出端倪没有?一言以蔽之,即“温之龙,海之弓”是也。翻成白话文就是“龙盘桓的海湾”,缩略简称为“龙湾”。所以,永嘉场就是龙湾,龙湾就是永嘉场,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换言之,永嘉场是龙湾的“老字号”,龙湾是永嘉场的“堪舆图”。龙湾,龙的湾,一个很富诗意的永嘉场的新地名。
以前人们津津乐道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它们是经济腾飞的象征性说法,跟传说中的“龙”没半点关系,而浙江也有“四小龙”,龙湾、龙港、龙游、龙泉,但唯独龙湾跟“龙”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有史实依据的。
“真龙天子”宋高宗于建炎四年()南渡时曾驻跸过龙湾的福圣寺(原叫“龙口寺”),后移泊温州江心寺。后来留下了“白颈蛙”的故事。甚至宋高宗到龙湾的登陆点——“龙湾岩头”还流传着丁仙的传说:
学道归来的丁仙从此下海劈开海浪到龙宫寻宝,后来东海龙王给了他一大篓的水族海鲜,有活碰乱跳的斓鲋、滑头滑脑的望潮、黄金黄甲的大头朱梅、挥着两把大钳的蝤蛑……他边走边撒沿路洒满让它们自由茁壮生长,从此海滨人享尽了舌尖上的幸福。
所以,永嘉场有山有水有风光,不只是“山岭爬爬,麦饼啃啃”,而是海鲜好吃直叫爽。嘴唇两爿皮,吃爻有处来。且听永嘉场海鲜“十二月小令”:
一年吃到臀,而且严格按着季节时令吃。否则,“三月青蛄倒茅坑”,那种肥肥嫩嫩鲜鲜美美的肉不知何时无影无踪了,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心狠一下还是扔掉算了。因为金灿灿的大头朱梅有的是,那个蒸汽腾腾鲜味四溢,直教人情不自禁地脱口竟哼出“日啖朱梅三五条,不妨长作永场人”盗版苏东坡的佳句来。
兜兜转转绕了个偌大的圈,还得转回来“不忘初心”。知道了她的“今生”,还得说说她的“前世”。永嘉场的前身是永嘉盐场。晚清丁立诚《永嘉三百咏》卷下有诗《永嘉场》:巡缉商可征,团竈海可煮。在越有朱馀,在唐有李谞。
自古便是“经济特区”,潮涨吃鲜,潮落点盐,渔盐之利滋润了永嘉场一百零八爿地方。
图|清嘉庆间永嘉场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是国之大宝、立国之本。在历史上,谁控制了盐,谁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况且自古盐商皆土豪,“高富帅”、“白富美”是他们的俗称字号代名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土里刨食、时常副业养家,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是芸芸众生的生活轨迹。至于,贩盐做生意而“一夜暴富”,或者读书考功名“一夜成名”,从此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实现心中的“中国梦”,那是永嘉场先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马云说得好,有朝一日,万一实现了呢?“明”代似乎可以证“明”,果不其然,永嘉场的王钲成了“盐箩王”,富甲一方;张璁当上“大首辅”,名传千古!
图|盐箩
王钲作为永嘉场乡间士绅的代表人物。“有盐就任性”,当时鹿城人姜准在其《岐海琐谈》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不妨原文照录:
溪桥王钲,少日贫贱,鬻盐糊口。曾同厮辈负盐渡茅竹岭,见有日者推命,同群厮叩之。日者打发其众,独约王以诘朝来取。如期而往,谓曰:“汝命超众,吾故另谈。若年迈四旬,不胜富贵,世之所称‘甜瓜命’者,以其愈老愈香也。”王酬以钱,日者却云:“吾验吾术,实非有所利耳。”果逾强年,二子连登甲科,以仲子贵,皓封通政,日之言验矣。晚岁乘舟入城,贩盐厮者群附其舟,至无容足,移坐于盐箩之上。每每如此,绝无所厌。人因称为“盐箩王”云。
近来,翻阅洪振宁先生编著的《永嘉场纪事》,洪先生说,上古的盐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商品生产者。中国古代的盐政和盐法,素来号称繁芜。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代盐业产销体制变迁曲折,反映了官府与商人的冲突与合作,最终是政府多少向商人让步,盐业史丰富而复杂。
在温州,永嘉场盐业生产的历史最久,历时千年。永嘉场今之范围,即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永中街道、海滨街道、永兴街道、沙城镇、天河镇及海城街道中星村和西一村各半。总面积凡一百九十二平方公里有奇。”(孙建胜《永嘉场墓志集录·前言》)
温州年平均气温较高,日照时数多,蒸发量大,有利于产盐,是浙江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台风、暴雨和大潮频繁,对盐业生产影响也较大。唐朝后朝,掌管盐政的常常是中央最高财政官员,宰相往往兼领盐铁使,并在地方设置盐场、盐监和巡院。盐监设在出盐乡,负责食盐的产销,永嘉盐监自唐肃宗乾元元年()开始设置,是晚唐中国东南十大盐监之一,并设盐官管理盐业。
宋代温州设有天富南北监,永嘉盐场归其管辖。盐场是盐务管理的基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管理、督促盐户,完成生产定额。盐场下面又分团、灶。三灶或二灶合为一团。立团可以共同使用一些大型工具,又为了防止盐户与外界交通,私下卖盐。团是设防的居住点、生产点,因而有固定的名称。在盐场劳动的人户至元代称为盐户和灶户,成年劳动者即称为盐丁和灶丁。盐户有专门的户籍,富有的拥有大量的资产,一般盐户和贫困盐户则十分艰苦。
明代盐业的基础管理单位叫盐课司,大致说全国有个,永嘉场设有盐课司,设于永嘉县二都永兴堡内。盐课司通过灶户中的团灶组织,实施管制。清同治年间刊刻《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一《疆域》:
永嘉场在永嘉县北二都永兴堡地方,所辖场地东至海,西至茅竹岭界,南至中界山巡检司,北至宁村千户所码道,延袤三十里。
“居氓麟比为灶”。这个情景从清朝修编的《两浙盐法志》之永嘉场图也可以看出些许来。嘉靖十三年(),永嘉场产盐吨。明朝时,永嘉场额征盐课银两。
图|清嘉庆间永嘉场
清朝康熙年间,永嘉场并入瑞安双穗场。雍正七年(),复置,有永茂团、永盛团等26团、煎灶98座。同治年间,永嘉场逐渐废弛。清朝时,永嘉场额解盐课银两。民国时,再次划归双穗场,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复场,改为永嘉县永嘉场盐务所。上世纪90年代全国盐产过剩,温州市裁废盐田,部分改为水产养殖场,至年,永嘉盐场的盐田全部废去。至此,盐场的“盐”归去,“场”来兮。
永嘉场,好商量,追求的是“和合文化”,家和事兴,和气生财。做生意不执拗,很圆通,懂得放长线钓大鱼,要的就是回头客,熟客带生客,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即是自家人,有钱大家赚,先富带后富,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总之,图的是“人气”,只有人气旺了,“市场”就形成了。于是,日薄西山的“盐场”一个漂亮的鲤鱼打挺,华丽转身就是“磁场”或“市场”,市场像磁场般吸引着五湖四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罗斯山以郁郁,观夫海之洋洋。”这是大罗山观海寺的一幅对联,从中似乎看到了龙湾永嘉场的山海气象,也嗅到了浓郁负氧离子的诱人气息。“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这是龙湾永嘉场最后一位盐大使程云骥离任时肺腑之言,从中不难感到其心中的依依惜别和由衷赞叹——风景这边独好,人文风采绝佳。
永嘉场,龙的湾,谁不说俺家乡好,因为家乡原本就是一本百读不厌的抒情和忆旧之书。永嘉场,读出了“久”;同样,龙的湾,念出了“秀”。龙湾永嘉场,既久且秀,人文深厚,经济繁荣,发展迅速,是一部厚厚的盐的进化史,里面有咸咸的故事,读起来总是那般有滋有味。
作者潘伟光:系
龙湾区
委史志办党史科科长,原
龙湾
历史学会会长
摄影:江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