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进行身心洗礼,但又不想去一些人山人海的景点“数人头”,特别是终日都在喧闹都市的人群,似乎更倾向寻找一个宁静的古村悠闲度过假日。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境内的苍坡古村,因其独特的布局被摄影和旅游爱好者所青睐。也因其布局融合中国文房四宝,所以被称为“文房四宝村”。
苍坡古村,原名苍墩,村民基本上姓李,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近千年虽经历多次战火摧残,但仍保留着古意浓郁的路道,祠堂和古柏等。
苍坡的村楼牌建于南宋时期,全由木料构筑,悬山式重檐庄显古朴;相传过村牌必须步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就是苍坡村牌的一个映照。通过苍坡的村楼牌进入眼前的是一条笔直的石板道贯穿全村,目光再远望到对面的山,可以发现山的形状有点像一个笔架,而石道刚好放置在其中,所以这条石道被称为“笔街”。
笔街中间有一条五块大小均匀的石条搭建而成的桥,称之“墨”;整个村落呈长方形,称为“纸”,而笔街两侧的莲池,称之“砚”。
苍坡古村的看点除了融合“文房四宝”之外,还有一些颇具典故的建筑,比如望兄亭,仁济庙,李氏大祠堂等。其中李氏大祠堂里,可以看到“氏”字多一点,这是因为李氏祖先希望后辈们对待村民不管是李氏还是外姓人都应该做到互敬互爱。
我国南方,大多数农村都会有一座祠堂,红白喜事,村里大事,邻里纠纷基本都在祠堂解决,同时加强村民和睦团结。
因为苍坡村民基本上是李姓,所以流传的互敬互爱故事更多的是兄弟之间。比如望兄亭,水月堂,《李氏族谱》中李修平抚养弟弟妹妹的故事等,打断骨头连着筋就是说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手足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长幼尊卑”的孝道观念,村里人将李修平在父亲不幸离世后,承担抚养弟妹,照顾母亲的故事记入族谱,也是希望后世子孙遵循孝道的一种体现。
古代以“乡村文化”为主导,人人都希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如今社会以“都市文化”为主导,物欲横流,人们已逐渐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所遗忘。
苍坡古村这种融合“文房四宝”的布局,诠释着当时楠溪江流域的耕读文化。中华民族“耕读文化”源远流长,何谓“耕”即劳动,“读”即学习,在劳动之余,读书学习,是古代乡村学子的常态。
“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生活方式,也是价值取向,古人在艰苦劳动之余,仍坚持学习,这等精神是当今社会众多人们所缺乏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迁徙城市成为常态,其中不乏追求物质享受主动人群,但更多的是迫于无奈地被动离乡。进入城市虽然可以体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但离开乡村或将逐渐遗忘“耕读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近些年国家越发重视“三农”问题,提出要开展耕读教育,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尝试让学生亲近农业,认识农村,体验“耕读”,或许正是不希望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
如果是旅游爱好者,亦或是摄影爱好者,苍坡古村的景色不输“数人头”景点;如果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亦或是希望孩子认识“耕读文化”的家长和老师,苍坡古村的典故亦能满足需求。所以想要游玩古村的朋友可尝试去趟被称为“文房四宝村”的苍坡古村。
需要提醒的是苍坡古村并没有过多商业化,交通方面并不像其他景点那么方便,交通问题需要提前规划好,当然自驾游是最方便的,没有过度开发的古村才能真正体验到“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