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温州市区的松台山山巅,屹立着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七级宝塔——净光塔,它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玄觉大师,也就是后人尊称的永嘉大师而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为此题写“宿觉名山”,并说:“温州的文化在唐以前,没有出什么很大的人物,只有一位,那就是佛家的永嘉玄觉禅师。”
松台山东麓岩壁上“宿觉名山”题字
永嘉大师是温州哪里人?
玄觉,又名元觉、宿觉、真觉、无相大师、永嘉大师、德明大士、洞明妙智禅师,俗家姓戴。
他出生的年代,正是玄奘大师、鉴真大师活跃的盛唐时期。
永嘉大师
据《宋高僧传》记载,永嘉大师字明道,圆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春秋四十九”,即出生于年。但最早为其立传的南唐《祖堂集》记载,他字道明,“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迁化,春秋三十九”,即出生于年。
对于他的籍贯,也有不同的说法。唐庆州刺史魏静(靖)在《禅宗永嘉集》序里说他“永嘉人”(永嘉,郡名,汉称东瓯,晋改永嘉,唐称温州,即现为温州鹿城);《祖堂集》说他是“温州永嘉县人”;明《弘治温州府志》说他是“瑞安人,居帆游山(乡)”;《两浙名贤录》也称其为“瑞安人”。
据宋高僧传卷八《唐温州龙兴寺玄觉传》记载,玄觉的祖先戴侃公系汉末建安时人,后世在梁朝天监年间,从剡溪迁入温州九曲巷。《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九曲巷在寨桥,今温州鹿城区第一桥附近。第一桥位于古城瑞安门内,就是现今温州市区大南门。所以有学者认为,一些记载说玄觉大师是瑞安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
查阅了温州各地戴氏宗谱,只有瑞安霞川(今属瓯海)《戴氏宗祠族谱》中收录了玄觉大师姐弟画像及生平文章,其后虽经考证列出宗支世系,仍未补哪朝哪代收录了画像。
这一家子都与佛门有缘
很小的时候,青灯古寺就决定了玄觉的向佛之路。
四岁时,他随哥哥住进西山(宋朝以前松台山称为西山)龙兴寺,侍作沙弥,法名玄觉,日夜精勤。每天坚持阅读理论性的佛经和祖师们的著作,或是认真打坐观照实践性的禅定功夫。逐渐,他对佛法教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玄觉大师也曾在温州开元寺修行。开元寺位于习礼坊(今公园路),之前叫崇安寺,是温州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寺院。据《祖堂集》记载,玄觉在开元寺修行期间,出家不忘孝奉母亲和姐姐,将母亲和姐姐安顿在寺院内。当时,永嘉大师因赡养母亲常招人非议。“有一日,亲母下世,著麻,未抛姊,又更被人谤”,但他却非常坦然。
开元寺旧址
《宋高僧传》记载:“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辎伍。”玄觉的哥哥是著名高僧,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也都出家为僧。另外,玄觉大师的姐姐也是唐时著名净居寺祖师,由于出家迟于玄觉,故称师妹。据《五灯会元》卷二《温州净居尼玄机》称:“世传玄机乃永嘉大师女弟。”《弘治温州府志·仙释》亦载:“玄机,瑞安人,戴氏女,宿觉师女弟”。《说文》:“妹,女弟也。”可见这一家都是佛门弟子。
无论是在龙兴寺还是在开元寺,当时都位于温州的城中心。面对花花世界,能修行得好吗?所以,天台宗八祖玄朗大师写信给玄觉说:“你现在在城市里面居住很不合适,一个修道之人应该到深山里去,与白云为伴,青山为侣,这样修道更容易进步。”
永嘉大师见罢,回信说:“如果住山修行,应该是见道而不见山,不应该是见山而不见道。如果见山而不见道,那跟城市的喧闹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在城市里修行,见道而不见城市,那跟住深山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此一来,玄朗大师就没再劝他到深山里修行了。
李白《将进酒》的灵感或来源《证道歌》
玄觉大师平生留下两部著作——《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是中国大乘禅法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永嘉证道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诗体写理论的作品。
《央视国宝档案:最长唐诗——证道歌》
据《大藏经》记载,《永嘉证道歌》以一个悟道者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学佛者求索智慧的心路历程。
全诗共有句,字,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诗《孔雀东南飞》还多出一百余字,被称为最长的一首唐诗。
《证道歌》在两宋时期有多火?北宋朝鲜曹溪宗的祖师知讷对《证道歌》的盛行景象是这样描绘的:“余尝览吾家,渔猎文字语言极多。而腾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之余永嘉著歌以证道,悭于二千言,往往乳儿灶妇亦能钻仰此道,争诵遗章断稿,况在士夫衲子蚁慕云骈,不待云后谕。”能够让“乳儿灶妇”争相诵读,可见证道歌的传播甚广。
不同版本的证道歌
《证道歌》还捧红了不少古代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央视国宝档案:最长唐诗——证道歌》里说到:《证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的开头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借鉴了《证道歌》的格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非常尊敬玄觉大师,曾书永嘉禅师《证道歌》,是现存唯一《证道歌》石刻——刻于宋绍圣三年(),立在广州净慧寺(今名六榕寺)。这也是两宋时期《证道歌》流传于寺院民间的实证。
苏轼手写《证道歌》拓片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引用《证道歌》中许多警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年轻时就拜读过永嘉大师的诗歌及偈颂,并表示了极大的赞叹。他在《宿觉庵记》中称:“玄觉师歌数十章,虽不与中国之道合,余爱其拨其钞疏之烦,自立证解,深而易达,浅不可测,明悟勇决,不累於生死,盖人杰也。既殁六百年,学者载之不衰……。”叶适不仅对永嘉大师的“自立证解”颇具个性的禅学思想,及其证悟的境界发于内心的赞叹,还以“人杰”称赞之。
一代高僧、明代大书法家憨山大师抄写的《证道歌》,如今被保存在美国,成为永世的经典。
《证道歌》憨山大师书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书体能够在韩国流行,也是因为《证道歌》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刊行的众多赵孟书帖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
《证道歌》赵孟书
如今,全世界流传的《证道歌》已超过一百多个版本。南怀瑾赞叹:“《证道歌》把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变成了文学化,使人容易朗朗上口。文字之美与《金刚经》《般若经》等一切经典相媲美。所以我说,禅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变成中国文化的佛法。永嘉大师乃是我一生最钦敬之大禅师也。”
推测他曾在瑞安高楼的石佛山留字
《证道歌》里有一句诗:“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在瑞安高楼镇东村村,有座石佛山,其中曹溪摩崖由曹溪二字和六祖坐像、岩窟及题款人名组成。曹溪二字楷书体,线条刻划精细,简练。
瑞安市有研究者据此推测,玄觉大师常来探望玄机尼师,而应在这里的石佛山结庐静修,后人为了纪念在石壁上雕刻佛像和楷书的“曹溪”二字。
“曹溪”是溪名,位于广东韶关宝林寺前,因六祖慧能大师而闻名。但广东曹溪及全国各佛教圣地均没有“曹溪”石刻,唯石佛山不仅刻有“曹溪”两个大字,而且刻有六祖慧能等禅师像,可见石佛山与慧能大师及其弟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慧能大师是否来过石佛山尚不得而知,但玄觉大师来过这里并在此修行弘法是极有可能的。
如此推断,原因有二。一是佛教早在南朝永初年间(-年)已在瑞安民间流行。作为当时温州禅学的领军人物,永嘉大师必然会来此弘法。二是石佛山南麓石壁上刻的六祖慧能坐像边有一篇题为“佛祖流派”的短文:“世尊拈花宗旨始自迦叶,传二十八祖达摩禅师,传至六祖大鉴禅师又南岳让禅师,遂传我师高峰妙禅师乃至大坚,五十七代(世)也”。这与《证道歌》“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的记载相契合。
而玄觉一生的转折点,正是与慧能大师的初次见面有关,于是有了名作《证道歌》。
那个时候,玄觉还只是名禅师,在阅读《维摩诘经》时,突然顿悟,感受到佛法的心宗和无量。
一天,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偶然前去相访,经过一番畅谈,他发现玄觉所说与六祖的说法如出一辙,于是好奇地问他:“你的老师是谁?”
玄觉说:“我没有固定的师父,是在《维摩经》中悟得佛心宗的。”
玄策提议,悟了或者没悟,我不能证明,需要高人替他验证,而这个人,正是曹溪的六祖大师。
玄觉一听有道理,就和玄策一同从温州出发,日夜兼程,到广东曹溪寻求六祖大师的指点。
不过见到六祖大师的第一眼,他并没有行礼,而是绕师三遍,然后站着不动了。
六祖大师见他如此,就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何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答:“生死都很无常,哪有时间行礼呢?”
六祖又问:“你为什么不去体会无生之果,去明了无速之道呢?”
玄觉说:“本来就是无生无死,也就没有速度可言。”
六祖点点头,表示认同。
玄觉这才向大师顶礼拜谢,随即告辞。六祖说:“这么快就要回去了?”
其实这时六祖是要考考玄觉,看看他的悟性。
玄觉并没有被问住,而是说:“本来就没有动,怎么会有速度?”
六祖说:“谁知道本来不动呢?”
玄觉说:“是你的心里有分别。”
六祖说:“你已深悟得无生的意义了。”
玄觉没有上当,反问:“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六祖继续追问:“如果没有意义,谁来分别呢?”
玄觉说:“分别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
几轮回合下来,六祖赞许道:“很好!请小住一晚吧!”
从那以后,大家都叫玄觉为“一宿觉”,或是称呼他为“宿觉禅师”。
据《祖堂集》记载,玄觉次日告别慧能,慧能隆重地领众相送。玄觉行十步,振锡三下吟道: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遂自步履行囊策杖回温。
净光塔地宫里发现舍利子
温州有九座山,分别是海坛山、仁王山、黄土山、郭公山、积谷山、华盖山、巽吉山、灵官山、松台山。九座山除了黄土山跟灵官山两座很小的山以外,其他的七座正好是一个北斗。堪舆大师郭璞造温州城就是按北斗来造的,温州也被称为“斗城”。而松台山正好在最中间的这个位置,四周八座山都围绕松台山来转开的。因此,松台山又称为九山,旁边有九山公园。
玄觉大师回到温州后,需要找个更适合禅修静坐的地方。
经过考察之后,玄觉大师就在龙兴寺的旁边,构筑了龙兴别院。《宋高僧传》说:“睹其寺旁别有圣境”,于是,从此过着“蓬莱仙境,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静修生涯。
有学者分析,龙兴别院的位置,就是现在松台广场当中永嘉大师铜像的位置,因为圆寂之后入葬的地方在松台山之巅,距离龙兴别院只有五百步之遥,这个是有记载的。
松台山下永嘉大师塑像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参拜求学者络绎不绝,道路为之拥挤,盛况空前。而通往松台山的这条街巷就被称为“千年禅街”。后因谐音,逐渐被人们叫成蝉街。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年),永嘉大师在龙兴寺别院圆寂。唐玄宗赐他“无相大师”的谥号,清雍正十一年又敕封他为“洞明妙智禅师”。《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为他撰写神道碑,碑文有:无证无修,不离此心而得佛;或默或语,未尝有法以示人。
唐宪宗元和年间,温州刺史杜贲喜爱他的《证道歌》到了非见其人不可的程度,开掘其墓,发现遗体如生,就为他造真身塔。唐僖宗乾符元年,永嘉大师受赐谥号为无相大师,塔名净光。唐昭宗光化二年,又赐塔院为净光禅寺。
据《浙江日报》报道,年1月,在文物部门的组织下,建筑工人开始对净光塔进行修缮,埋在泥土下千年之久的塔砖,陆续重见天日。
净光寺出土的塔钻
随着塔基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灰陶罐,出现在人们眼前。专家经过考证认为,陶罐里装的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地位很高的高僧圆寂后才会享有建塔供奉的待遇。净光塔地宫的发现,让人们找到了供奉这位高僧舍利的地方。
如今,永嘉大师的舍利子就供奉在妙果寺内。舍利子的发现,让永嘉大师穿越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变得不再遥远。
永嘉大师的舍利子
参考文章:
1.《鹿城区地名手册》鹿城区地名办公室编
2.《央视国宝档案:最长唐诗——证道歌》
3.《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4.《赵孟书法东传及朝鲜松雪体书艺》祁庆富
5.《温州文化史图说》洪振宁著
6.《敦煌本证道歌再探讨》侯成成
7.《玄觉:六祖弟子、永嘉大师》温州日报
8.《举诵证道歌而悟的禅宗大德》戴世德
9.《永嘉禅的历史和特色》达照法师
10.《永嘉禅宗玄觉和玄机》胡雪冈
11.《永嘉玄觉及其证道歌考辩》张子开
12.《永嘉玄觉与证道歌》华方天
13.《中华戴氏通鉴》(浙江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等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项丹妮
美编:小叶
审读:何光明戴世德审核:欧兴俊终审:邵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