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出好水,好水做好酒。永嘉县内有楠溪江国家级景区,楠溪江水质优良,清甜可口。永嘉雨热同期,适宜糯米种植。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永嘉烧制出品质优良的白酒。永嘉烧制白酒的历史已十分悠久,古时农家几乎都能烧制供自家享用。
清代袁枚有文:“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国人只知道杜康造酒,杜康所造之酒,其实只是黄酒。烧酒,也就是白酒的起源,无可考的历史,但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之称为“火酒”,并列出其功效,可以推断烧酒在当时已经流行。
烧酒是从黄酒中延伸出来,是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产出的蒸馏酒。在温州永嘉,烧酒又被称为老酒汗,这是相当形象的称呼。
据永嘉白酒非遗传承人朱启腊介绍,永嘉家酿老酒历史悠久,唐代有“丰和春”、宋代有“蒙泉”等老酒。永嘉白酒实际来源于老酒(黄酒)。做老酒首先要制粬,入秋以后,采取辣蓼的嫩枝叶,捣碎与米粉搓成丸子,晒干成为酒粬。又将早稻米炊熟,倒入内室竹簟上,长出黄绿色菌丝后晒干,称为黄衣粬。每年冬至后,取优质糯米浸泡炊熟,候凉与黄衣粬拌匀落缸,按比率加入山泉水,数月后黄酒酿成。取新酒液(又称生头),入天锅古法蒸馏,每百斤萃取五六两蒸馏出来的五色汗汁,称为老酒汗。永嘉老酒汗清冽醇香,落喉甘爽,有通经活络之功效。老酒汗是白酒,但有老酒的味道。老酒糟经古法蒸馏出酒精含量较高的部分,称为糟烧酒,也就是白酒。
永嘉老酒汗,不仅制作技艺采用古法,用具也沿用古法。在蒸馏过程中,取当地柴火烧制,器具以锡器为主,这是朱启腊从清到民国、从民国到解放后所留下的文物中考据出的。
老酒汗的生产过程中,讲究水、酒粬和粮食。朱启腊有个很到位的比喻,他说,对老酒汗而言,水犹如人体的血液,酒粬相当于骨头,粮食相当于肌肉。因为老酒汗是液态的,跟水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很讲究,他家的老酒汗用的是山泉水,在如今是件奢侈的事情。走进位于永嘉瓯窑小镇的展示厅时,看到院子里正晒着呈现出绿豆颜色的酒粬,朱启腊说,他家的酒粬都是自己制作,用最好的米发酵。而他烧制老酒汗所用的粮食,则是晚糯米。在他看来,酿酒的技艺要用心,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握好,但在技艺之上,“德”字是首要的,所以,每一种材料都要用最好的。
朱家是永嘉楠溪江花坦村的酿酒世家,当年朱彝尊避难到此,就作有《花坦望雁荡山歌》和《题廊下村主人壁》诗,“珍重主人投辖饮,几回把酒意茫然。”朱彝尊所喝的就是朱家的家酿。
世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德行。朱启腊不藏私,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在蒸馏的过程中,火候的把握凭的是自己的经验;老酒汗讲究的是贮藏,要放在陶制的坛缸里,贮存5年以上,有条件可以进行窖藏,放在阴凉的山洞里,出来的酒口感会更好;还有打酒时,以平潮为最佳时机,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千百年来的传承;白酒蒸馏出来,要去头掐尾,头酒和尾酒都含有异味和不良元素。
因为出生于酿酒世家,儿时耳濡目染,虽然年轻时出来闯荡过,最终还是选择回来传承家族事业。老酒汗里蕴含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比酒还要醉人。
文/周红
摄影/北大方摄制组
本栏目由本报和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办
温州非遗小吃系列
温州鱼丸/温州鱼饼/高梁肉/胶冻/麦麦酒/糖塑/梅头虾虮/茶山黄叶早茶/九蒸九晒姜汁膏/番薯粉/海岛伴手礼/海蜇加工技术/茯苓糕/瑞安传统制糖技艺/五香干/桥墩月饼/酱油/顺溪黄年糕/钱仓糕点/馄饨/醋/肉燕
★版权声明:本文为《温州新壹周》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