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茶类分别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种植以及利用茶叶的国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中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之为用,最初始是作为药用,而后历经食用、饮用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青茶、黑茶,也不是古就有之,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制茶工艺的改革与演变,逐渐确立起来的。

那么,六大茶类分别是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确立的呢?六大茶类基本形成是在什么时期?

绿茶

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也是我国饮用范围最广的茶类。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出现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饼茶,实际上就是古老的蒸青绿茶。

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曾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表明当时在制作绿茶时,已有了蒸汽杀青的技术。

绿茶的加工工艺由晒青到蒸青、炒青、烘青,至创制出片、末、针眉、螺、珠等形状不同的优质名茶,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恩施玉露等。

红茶

红茶是世界上饮用最多的茶类。它的创始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约公元年),福建省武夷山的桐木关,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据现有文献记载,“红茶”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桐木关茶农首创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款红茶。

17世纪初,正山小种红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荷兰,英、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受到西欧国家的喜爱,逐渐演变成风靡于欧洲国家的下午茶风尚。

白茶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有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白茶”二字的最早记载。宋人在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年前后)记有:“白叶茶,茶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这些古书中的白茶是指茶树品种叶色泛白,类似于安吉白茶的茶树品种,又叫白叶茶,而不是加工方法的白茶。

清嘉庆初年(年前后),福建福鼎茶农采摘福鼎大白毫的茶芽,加工成干茶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针形茶“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产生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不同白茶花色品类。

黄茶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指的是茶树品种特征,即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现在的黄茶属于轻发酵茶,是在炒制绿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绿茶相比,多了一道焖黄的工艺,形成独特的黄汤黄叶的品质特征。

明代隆庆年间(在公元年前后),在绿茶炒青过程中,茶人发现茶青经杀青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时有的叶子变黄,从中产生了对制茶新的认识,在反复的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发明了黄茶。

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清雍正年间(年前后)。

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广东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现在全国乌龙茶最大产地当属福建安溪,安溪也与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黑茶

六大茶类中的黑茶起源于四川雅安,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茶叶经过马驮到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又有“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的说法。

最早的关于“黑茶”的记载,是在公元16世纪,明嘉靖三年(年)的《明史·食货志》中:“.....以商茶低劣,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乃第茶为上中二品,印烙筐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笈,送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此时的安化黑茶已经闻名全国,并由“私茶”逐步演变为“官茶”,用以易马。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云南、四川等地,代表性茶叶有:安化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

综上所知,现在意义上的六大茶类基本形成于唐宋时期,齐全于清朝。

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茶的色泽与加工方法分类,由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大茶学系陈橡教授于年《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受到茶界的普遍认可。

六大茶类,各具口感滋味特色。闲暇之余,执一盏茗茶,在茶之清新凝远的香气之中,了解茶之历史、茶之文化,茶之技艺。知茶,识茶,品茶有趣,喝茶有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