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个独具魅力的支脉是永嘉昆剧。据沈沉著《永嘉昆曲》记载:秦朝末年,群雄并起,越国后裔无诸、当摇等起兵助刘邦打败项羽。温州的人文历史就从当摇开始,摇被奉为“地主”,温州城区祀奉骆摇的地主殿就有五处之多。摇虽有属地却无建置,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建回浦县,名温州为东瓯乡。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年)温州才从东瓯乡上升为永宁县,三国吴赤乌二年(年)设罗阳县(后改为安固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年),析临海郡之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设为永嘉郡。
这一年温州开始建城,郭璞就是温州城建的总设计师。他看到环绕温州的九座山,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就按照九座山的地理位置,把城墙建在了九座山上。南戏《张协状元》中所说的“九山书会近日翻腾”的典故就由此而出。唐高宗上元二年(年),开始建立温州郡,从那时起至今多年间,以“温州”命名的行政建置再也没有变更。早在南宋中叶,温州人就创作出《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两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文。著名的“九山书会”是现知中国戏剧史上最早从事创作与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
另外还有“永嘉书会”,年,嘉定出土的明成化本《白兔记》就是“永嘉书会才人”编写的。嘉靖年间温州人王叔果在描述他家乡的元宵民俗活动的诗中有《答见鹤兄,时改诸剧本》的诗题。此前,明人对场上演出的戏曲本子均称“脚本”,此处“剧本”的称谓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出现。乾隆年间,永嘉、瑞安、平阳等地的“小儿班”遍地开花,备受民众青睐。清人张慕毋《观小儿班》有诗云:“儿童唇吻学宫商,学得昆山与弋阳。不用当筵笑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
清咸丰年间,有“露云”“秀柏”两个昆班。据永嘉县民众教育馆馆员黄一萍著作《温州之戏剧》记述:“闻七十年前时,温州旧有‘霭云’‘秀柏’两班,演奏颇遵古道。厥后则一死于疫,一溺诸海,中断者二十余年。”清同治年间,“同福”昆班成立。《温州昆剧综述》说:“温州‘老锦绣’乱弹班正生叶良金(艺名蒲门生)、丑角杨盛桃等为使中断二十余年的永嘉昆剧得以恢复,会同徐锦富等于同治某年正月初一日,在温州麻行僧街杨府殿正式组班开台,初取班名‘洪福’,后因路人误传为‘同福’,为讨口彩,遂改班名为‘同福’,公推叶良金为班主。”
演出剧目中除《雷峰塔》《渔家乐》《连环记》三本昆剧大戏以外,尚有不少昆剧小戏与折子戏。与湘昆一样,因其阵容强大,剧目又繁多,酬金方面也较一般戏曲班社为高。尽管价高,各地迎神赛会,反而都以能聘到“同福”班为荣,民间谚语有所谓“同福价钱老”的说法,即为此意。光绪十二年(年)“同福”昆班创始人,优秀生角演员叶良金(蒲门生)病逝,终年32岁。嗣后“品玉”昆班成立,班主为孙克礼(玉霖)。
为了能和“同福”分庭抗礼,该班着重在舞台美术方面进行改革,在服装、道具方面别开堂奥,采用奇涵多变的立体布景,如《绝龙岭》中用纸壳特制,绘以五颜六色并能口吐烟火的各种坐骑;《鹊桥会》中以二人连缀,用布套绘成水牛形,表演起来状如舞狮的水牛舞蹈;其他像《蜃中楼》之龙宫、《长生殿》之月宫,除采用立体布景外,还运用灯光来营造氛围。因而赢得“品玉行头好”的赞语。
从“同福”昆班成立至民国十年,可说是永嘉昆剧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其他昆班尚有“日秀”“一星”“金玉”“品福”“锦花春”“祝共和”“一品春”等,总数不下20余班。这些班社艺海浮沉,时聚时散。到了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江南春”科班,开始以追随时代、革除陋习、鼎故革新等为宗旨,为永昆的延续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