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老友在闲聊中谈起了“永嘉师范学校”。我记得年,永嘉在上塘三元堂旧祠堂办起了师专,后改称永嘉师范学校。
此后,我电话联系原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徐耘天先生,有否永师的相关资料,因他曾负责编著出版《永嘉教育史话》。他说没有这方面材料,“但你提到的永嘉师范若加以调查整理将填补我县教育史的空白。”就这样,县教育局给开了一张介绍信,当天就去了县档案局,查看有关历史材料。结果查到一份中共永嘉县委文件:时间为年2月,任命洪宇央为永嘉师范学校书记,粱枫任为副书记。就这样顺藤摸瓜,第二天我去温州黄龙住宅区,找到粱枫、姜桂兰夫妇,姜桂兰是永嘉师范毕业生。他们从玻璃板下拿出一张“永嘉县师范学校年四川岩坦运树积极分子合影名单”。名单上有姜桂兰、黄方波、王昌礼等30多人的名字。但合影已找不到了。我拿回这张名单,开始寻找名单上所熟悉的人。
办在三元堂祠堂的原永嘉师范专科校舍(黄方波提供)
初办于破旧的祠堂内
年,大跃进的高潮到来,到处放“卫星”,传“喜报”。当时,永嘉县委决定创办永嘉农专、工专、师专各一所。校长由县委分管书记、部长兼……农专利用永嘉中学校舍设备,工专、师专在二初(中)戴帽子,经费开支,以不向上要为原则,将在全县教育经费中统筹使用,并发动学生勤工俭学,劳动建校,节约开支,解决困难。
根据当年永嘉师专学生陈秀琴等同学回忆,年,永嘉县政府从温州九山搬迁到上塘,县政府办公室租在上塘前、后村民房里。永嘉师范专科学校办在三元堂村祠堂内,学习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但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吃苦耐劳,觉得有书读就好了。生源主要由各公社推荐保送。对象是具有高、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初、幼师是要小学毕业)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是临时抽调的。当时两个破祠堂里,有六个班级。上课彼此干扰严重,坐后面的学生,可以听到两个教室的讲课。
师生的寝室也是就地安排,打地铺。迟来的学生在祠堂里分不到床位,就租用民房。学校只能在泥地上铺上稻草,给同学们睡。常有鸡跑进来,鸡粪都拉在被子上。如果农民家有竹床板,大个子的学生也要两人挤在一块。而大小便,要上农民的路旁茅坑解决。生活环境相当艰苦,来自市区的学生很不习惯。陈秀琴记得,有两位来自平原地区的学生,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就挑行李回去了。
历经艰辛建校舍
初办时,县里指派罗兆尧同志主持工作,校长由时任县委书记兼。全体师生渴望建造新校舍。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也非常重视,拨下经费,批下木材计划。学校领导提出“自己学校自己造”的口号。于是,校领导抽调一批身体好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偏僻山区运木材。
黄方波先生原为县广播站总编,曾就读于永嘉师范。于是我走访了他。
他跟我谈了当时学校一些情况,并翻阅了《永嘉县志》和有关档案资料,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据《永嘉县志》记载,年9月创办于上塘三元堂,始称永嘉师范专科学校,招文史科1个班,学生33人。次年秋,永嘉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改为永嘉师范学校。设中师1个班,初师2个班。年冬,发展到14个班,在校生人。年,毕业1个班,分配任小教。年,学校停办。
接着黄先生向我介绍了建校舍背树的情景。当时上级批给永嘉师范造房子的木材有两批,年96立方米,在原四川公社巽宅黄坦,距上塘华里。年51.5立方米,在原四川公社溪下山重坑,这个地方是永嘉、青田、仙居三县交界,离上塘华里。在当时交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要将大批木材运抵县城并非易事。他记得光第二批运树时间就花费了33天,以最原始的三种方式运输。第一个阶段是溪水中“溜树”,共用了12天。即把株树溜到山涧深谷,得经过30多个浅滩和深潭。第二阶段是人工背树。株计9万斤的大木头,背过米的高山及大小多个山湾,40华里羊肠小道。第三阶段是放排。同学们没有放排技术,木排经常触礁搁滩。仅仅10天中,跌到水中83人次。在零下2度的寒冬腊月,师生们毫不退缩,仍然坚持将木材运到上塘江边码头。
然后马上组织师生去搬运。两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基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建筑工地上,有的搬砖、挑沙、挖坑、筑路,还有的参加做水沟、建操场等。经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努力,年下半年,上塘北郊上山头建成了教学楼、餐厅、礼堂、寝室、厕所,同学们欢欣鼓舞搬进了新校舍。
曾任永嘉师范学校副书记粱枫的爱人叫姜桂兰,是当时的学生,她回忆说:去溪下背树,山高路远,两个女同学抬一株树,树重山峻,我们跌倒了,树向下滑,我扶着树,跟着滑,险象环生。有的女生肩膀磨破了,就把衣衫绕在树上继续扛。
但有小部分女生,特别是城里来的,确实吃不消。后来班主任姒洪章,安排她带领几个女同学去干后勤工作。陈秀琴分配到的任务是帮忙办好食堂。
在运树积极分子名单上,我看到王昌礼这个名字,他曾与我共过事,我走访了他。他告诉我:两年来,去山底背了两次树,共计50天时间。当时路过各地时,有山民见我们是学生娃,便对我们说:“你们去背树,不要让树把你们背出来啊!”(指受伤)“背出来的树也只能是‘挡柱’。”听了这些闲言碎语,我们并没有气馁,大家认为任务艰难,但很光荣,是考验和锻炼的机会。便响亮回答:“好汉不住现成房,师生不怕背树难。”
听了他们的不辞辛劳,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经历,我深受感动。他们为建校贡献力量,令人敬佩。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师生住进新校舍,更是像跨进幸福殿堂。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锻炼、生活。那热火朝天、温暖如春的场景,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
苏和龙,年从永嘉师范参军。他深深记得:当年他们聚集在下塘山党校园里,整装待发,校长罗兆荛带几位同学来送行。罗校长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参军了,从学校转到另一个大学校。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你已是共青团员,在校是优秀学生,希望你们在部队里,好好锻炼成长,争取入党,为国防建设建功立业。我们等待你们的喜讯。”
苏和龙入伍后不负众望,曾任排长、团部宣传秘书等。年转业在后曾任永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民政局长等职,1年退休。他说,他的成长,也离不开永嘉师范学校老师培养和期望。
我在采访黄方波先生时,他给我提供了在永嘉师范读书时的校徽、成绩单和学生照。成绩单的评语中这样写着:“该生要求进步迫切,学习用功肯钻研,成绩优良,肯帮助同学,能积极自觉地参加劳动,基建中被评为积极分子,对学习干事主动负责,关心集体,遵守学校制度等,希望今后加倍努力,争取做个光荣的共青团员。”黄方波当过工人、教师,当过兵。在原县广播电视台工作近40年,曾任总编等职。他说:“我能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离不开在永嘉师范打下的基础。”
陈秀琴给我提供了永师毕业时女同学照片和毕业文凭。她毕业后在七都、乌牛、枫林中心小学和岩头中学、城关中学任教。
在采访永师学生王昌礼时,他找到一张班级篮球队获冠军的照片和毕业照片。从这两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当年班主任祝学明、体育老师卢文奎和同学的容貌,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新校舍。我问他:“你个子也不高,怎么参加篮球队?”他说:“体育运动领导重视,我们开展的是群众体育活动,没有条件限制,能够积极参加就好。学校里开展体育运动氛围好,课余饭后,全校几百名学生在操场上有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篮球队合影
潘忠兰,曾任县教育局招生办主任,原是永嘉师范学校文艺宣传队长。她向我介绍:“在永师读书时,在音乐老师谷景贤的组织指导下,由何文宏,叶克村、金海默等20来名师生组成校宣传队。平时课余,排练节目,常常到上塘的前后村、浦东、浦口、下塘等地的街头巷尾向群众宣传演出。记忆最深的一次多人的大合唱,在大会堂演出:《英雄抢渡大渡河》,男高音由叶克村领唱,女高音由我领唱。学校里还常组织‘周歌比赛’。平时,老师重视音、体美教育,晚自修休息时间,同学练习唱歌。校园里歌声、琴声绕耳。”
校文艺宣传队(前排左一为潘忠兰)
培养了一批教育战线的人才
我去县档案局查阅有关历史材料,查到一份年7月“永嘉县人民委员会”发的文件,内容是“永嘉师范”经省委、省人委批准予以停办。
因年是国家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处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当时由组织安排:学校校舍给永嘉一中使用(后供上塘中学),学校教职员工也重新予以分流。年普师、初师毕业的学生,由教育部门分配各地为公、民办教师;潘忠兰、金海默等15名学生送到温州师范学校续读,其他同学转学或返回家乡务农。
永嘉师范从建立到停办,短短四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一刹那。可是这一刹那,是多么灿烂。它为永嘉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永嘉教育事业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发扬。永嘉师范就读过的学生,对母校非常怀念,他们常常召开同学会,叙旧、追恋。
来源/中国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