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河钩沉丨瓯海清末办学记

瓯海清末办学记

林伟昭

清光绪廿七年()八月,清政府传谕各省,所有书院改设学堂,温州各县爱国人士纷纷出来办学,办学之风随之兴起。清末,瓯海人办学成绩也十分显著,在温州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平阳黄群、永嘉吴壁华、青田陈琪(兰薰)等自日本归里,慨然有振兴学务之意,遂联名向温处道温兆蓉建议,成立“温处学务分处”。于是,会同永嘉张之纲、乐清熙周、刘之屏、冯豹、瑞安郭凤诰、平阳刘绍宽、龙泉叶维周、青田徐寿九、项宣等五十余人在张氏池上楼集会,公决成立温处学务分处。是年十月二十二日,经学务大臣张百熙特准,正式成立,隶于省学务处,推孙诒让为总理。在温处学务分处筹办过程中,今瓯海籍的张之纲也积极参与。张之纲(—),字文伯,号君辅,晚号谢村老人、如园主人,原籍永嘉吹台乡十六都河庄(今属瓯海区娄桥街道)人,光绪廿八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制诰局佥事。张氏推崇永嘉学派事功,对温州办学十分支持。

温州师范学堂

次年八月,温州学务分处改为温处劝学所,永嘉县也筹备创办劝学所,便发动社会人士赞助办学,四处募捐,得到社会上士绅积极响应。三十二年(),永嘉绅富徐元凯首捐学款元,永嘉的徐凤来、沈建斋各捐学款元。徐元凯,字虞臣(又作元臣),会昌镇庵下(今娄桥街道安下村)人,平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均有捐助,尤对文化教育支持甚多,如民国十一(),会文学社成立时,也有捐助。徐韶九,字凤来,庵下人。清光绪卅三年()十一月,永嘉劝学所在王儒志祠成立。同年,孙诒让筹设两郡师范学堂,向社会发起捐款活动。徐元凯和徐凤来两人各捐银元元。三十四年(),徐元凯又捐银两,作为温州师范学堂开办学费。徐元凯热心办学义行,还得清廷的嘉奖,建坊表彰。

温州师范学堂

清末,在著名教育家孙诒让积极倡议办学影响下,各地兴起了办学高潮,新式教育的小学堂,在今瓯海境内随之如春笋般冒出。

光绪三年()十月,叶墨山在南湖叶氏祠堂开办公育高等小学堂。初办时,“前番为乡人阻挠,几不得开学”,后来“延孙主政仲容先生来演说一次,人始贴然”。可见办学在当时之艰难,请德高望重的名儒孙诒让出面后,才得以进行。据张震轩撰《普及初等小学堂简明表》载,计分六门:一校舍,二职员,三学徒,四教科,五规则,六经费。堂中设校长一员、舍监一员,教习四员。学员和经费,“幼童学生尚只十余人,经费亦尚未筹实。本冬仍是墨山及张君琴陶二人垫付也”。

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有以下小学堂:正月,有永嘉县三溪两等小学,设在上河乡暘葢旧三溪书院;中立初小,在梧埏;二月,乐群初小,在霞坊;资新初小,在净水。三月,永嘉县私立广育初小,在蟠凤潘氏宗祠。

孙诒让光绪卅三年《温州办学记》云:永嘉旧无蒙学,自前年城内外始有数区,然皆未甚合法,乡间尤少。去年下湖(河)乡始有三区,上湖(河)乡有一区,永强有一区,皆自称两等,然实则并初级亦未完全,尚须竭力改良也。从孙氏的办学记之言,可窥见当时办学条件还是差的,小学堂大多办在宗祠或旧书院中。

由张骞题写的“温州师范学堂”墨迹

清末,温州各县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课,每周授课时数分别为2小时和12小时。学堂设堂长、教员或专设学监,稽查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及一切起居动作,并将品行列为考核内容,分“语言、容止、行礼、行事、交际和出游”六方面,随处稽查评其等等,酌情奖励。经费有的由书院遗产如遗款、租息等移交,庙产的田租,校产(学田)租金收入,学杂费收入,公款补助。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孙诒让因病逝世。浙江巡抚冯汝骚得讣告,即檄饬裁撤温处学务总汇处,所有议办而未及施之事,一概停止进行。孙氏卒后,各地办学辄然而止。瓯海清末办学时间虽短暂,但开了办学之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来源:瓯海社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