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轻视小买卖,再小的生意都能助你发大财

一小包榨菜,一枚小纽扣,小小的一元店,类似于这样小打小闹不起的小买卖,好大喜功的年轻人总是不屑一顾。殊不知,很多名扬天下的富豪都是干小买卖起家的。

涪陵榨菜的董事长身价两亿,他却是卖小咸菜的!

温州炒房团在全世界都扬眉吐气,他们却是一群卖纽扣修雨伞的!

在会做生意的人手里,榨菜也能变鲍鱼。在不会做生意的人手里,黄金能变草根。

如果你瞧不起小生意,那你注定发不了大财。买卖大小不是以产品的个头和定价来论的,而是由利润决定的,外行了吧?傻眼了吧?快点改正过来吧。

只要能赚钱,小卖铺咱也开!榨菜咱也卖!

瞧不起小生意,注定当不了大老板

现在的年轻人,性情浮躁,都想做大生意,开大公司,当大老板;殊不知,很多腰缠万贯的超级富豪,都是做小买卖起家的。

在物价上涨不休的今天,1元钱能有什么用呢?仅仅能买到一包榨菜。

卖1元的榨菜,能有多少利润?答案是:3.5分钱。也许有人会问,利润这么少,谁还会做这种生意?可四川汉子周斌全却不嫌少,靠卖1元钱一包的榨菜,做到了上市公司。他是怎样做小生意赚钱的?

财富故事

年,周斌全开始担任涪陵榨菜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伊始,他发现涪陵榨菜年销量仅有一两万吨,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这个时候,集团有人向他建议:“做手机好,附加值高。”也有人说:“搞网络,容易吸引风投。”

是啊,在高科技时代,传统食品是微利行业,做榨菜,能有出路吗?集团里不少高管都想放弃榨菜,认为附加值不高,挣的钱都按分算,他们更倾向于产品转型,从事IT、网络等赢利显著的科技项目。

可是,周斌全却坚持卖小咸菜。他认为,中国有10多亿人,每月每人只吃一包榨菜,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只要用心去做,榨菜也会变为“鲍鱼”的。周斌全对此很有信心。

确定了目标后,周斌全发现,涪陵榨菜尽管与德国的甜酸甘蓝、欧洲酱黄瓜同列为世界三大名腌菜,可利润低,而且生产榨菜的设备简单、原始,居然还在采用“脚踩”的作坊式生产。为此,他用了半年时间去贵州、湖南等20多家同行企业考察,结果发现全国酱腌菜行业几乎都是作坊式生产。在当时,全世界都没有榨菜的自动化生产线,连常吃酱腌菜的日本、韩国也不例外。

这是个好机会。在失望的同时,周斌全发现了商机。

年,涪陵榨菜集团果断投入多万美元,通过国际招标的形式,最终确定与德国生产设备制造商合作。双方经过多次实验和调试,制造出榨菜行业第一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世界上第一条榨菜全自动生产线”就这样诞生了,技术的创新,让涪陵榨菜从量到质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规模上去了,硬件改善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周斌全想,涪陵榨菜在市场上的定位并不清晰,知名度也不够响亮。何不给榨菜做一次“镀金包装”呢?他想到了当时红极一时的策划大师叶茂中。

然而,请叶茂中出山并不容易。他用十二万分的诚意和天价策划费请得叶茂中出山。在叶茂中的策划下,周斌全请来演员张铁林担当涪陵榨菜的代言人,同时,配套地在地面、航空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终端品牌传播,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涪陵榨菜,使涪陵榨菜声名鹊起,家喻户晓。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涪陵榨菜的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年销售额飙升至4.4亿元!在年的一次榨菜文化节上,涪陵榨菜首日便签下了11亿元的销售订单。年11月,涪陵榨菜成功登陆沪指中小板上市交易,周斌全持有万股股票,当天股票收于40.8元每股,周斌全身价因此达到了两亿元!

求财启示

谁说挣3.5分钱的生意不是生意?周斌全让一元一包的榨菜,摇身变成企业的“鲍鱼”,把普普通通的榨菜,做成了“酱菜航母”。

很多穷人瞧不起小生意,但很多富人恰恰是做小生意的,只不过他做的不只是一个小生意,而是N个小生意的总和。

中国富豪刘永好,是做猪饲料起家的。城里人别说是养猪,就是看一眼猪,都会觉得邋遢。但是就在这个他们正眼也不瞧一瞧的行业里,却诞生了一个亿万富翁,雄踞在富豪榜首。

世界最大的百货零售商沃尔玛,世界最大的快餐店麦当劳,他们每天的销售额数以亿计,但沃尔玛每天要卖多少的碎小商品,麦当劳每天要卖多少个汉堡鸡腿,才能堆积出那样巨大的财富呢?不要以为你只是喝了一小瓶可乐,你那两三元的消费,相对于可口可乐的亿万资产来说,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却是绝不能忽略不计的,它巍峨的财富大厦,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两元三元垒成的!

所以,生意无大小。没有做过生意的人,

尽管每天和商品打交道,也只是个消费者。

消费者常常根据消费的经验,将生意分成大小等级,以为那些投资少、单价低的生意是小生意,反之则是大生意,比如经营房地产的必定是大老板,而从事柴米油盐的可能就是小商贩。其实生意的大小是由需求的大小决定的,需求大,市场大,就能赚钱多,就能把生意做大。

因此,发现大需求,才能做成大生意。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不就是吃喝拉撒这些小事吗?越小的事越不能忽略,所以,别再好高骛远了,欲成大业,不妨从能做得来的小买卖开始。

开发房地产的干不过卖纽扣的

一提房地产开发商,傻子都知道这是做大生意的。一提卖纽扣的,人们本能地以为是干小买卖的。

可事实证明,开发房地产的干不过卖纽扣的。

温州商人有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温州炒房团,在全世界的房地产市场都是主力军!可是你知道这些温州人都是怎么发财的吗?他们都是做小买卖起家的。

温州是“中国鞋都”“中国锁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塑编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印刷城”“中国徽标之乡”“中国泵阀之乡”等,这些国字号区域性品牌,不都是小买卖吗,这就是温州人擅长做小生意的一个明证。

财富故事

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市场闻名全国。在这个市场上有一个神秘人物,在温州纽扣市场壮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叫邹文聪。

邹文聪生于60年代,中学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家乡田少人多,连种田务农都有难处。他只好自谋出路跟着许多永嘉人投入到销售纽扣的行列中。

邹文聪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时才17岁,家里也拿不出钱给他做生意,他只好四处找人借,凑了元钱,从桥头纽扣市场进了一些货,用书包背着走村串巷叫卖。

一枚纽扣仅赚几厘钱的利,要想通过经营纽扣成为百万富翁是何等艰难!可是邹文聪做到了。

最初,邹文聪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销员,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游商。他背着一书包纽扣,从摆地摊做起,一个集镇一个集镇地走。遇到有人干涉,便收起纽扣,背上包离开。

靠着这种原始积累,邹文聪的本钱慢慢滚大,进的纽扣也多了,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在周边转,得去大一些的城镇,否则就难以卖出去。邹文聪开始远行,为了省点车票钱,他没少吃苦,他总在火车站、汽车站一类的地方过夜。

就这样走一路卖一路,几年后他竟然从温州走到了大连。邹文聪发现,大连的纽扣市场不错,需求量大,可供货量不足。大连的服装业发达,纽扣用量大。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固定客户,拿到了一笔真正意义的订单。有了这个订单之后,邹文聪不再跑推销了,而是盘过一间门店,在大连搞起了前店后厂。

邹文聪游走全国各地搞纽扣推销,对于许多城市的纽扣批发市场以及生产厂家都非常熟悉。他自己开厂,能吸取人家的优点,知道什么样的纽扣受欢迎。所以不久在大连便闯出了名头。

也就是这时候,更大的机会出现了。年,大连一家国营纽扣厂因经营不善濒于倒闭,为了挽救这家国有企业,有关部门四处张罗,希望招商引资。可并没有多少人对这种做小买卖的工厂感兴趣。邹文聪看准时机,及时出手买下了这间工厂。当时大连私人收购国有企业尚无先例,邹文聪创造了第一。

为了解决企业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差的问题,他回温州融资,从意大利等地进口一批现代化设备,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终于使企业起死回生。

此时,邹文聪开始盘算着把纽扣这样的小生意做大,不再生产普通的纽扣。普通纽扣针对的是普通市场,实际上纽扣除了实用性还有装饰性。邹文聪的这间厂就是要加强纽扣的装饰性,向西方学习,提高纽扣的文化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之前温州人的成功经验告诉邹文聪,办厂成功,除了管理必须科学严谨之外,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意大利生产设备本身便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为邹文聪进行品牌创新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可能。邹文聪即使不进行任何创新设计,仅仅按照这些设备的原设计程序生产,其产品就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番革新,品牌就由此创立。邹文聪给自己的纽扣注册了商标,并申请了品牌保护。

邹文聪意识到,大连的纽扣市场虽然很大,但与家乡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又在桥头镇创建了自己的服饰有限公司。

与此相配套,大连的工厂也不再只是生产纽扣,他将这间厂命名为大连服装公司。一南一北两个公司,经营上有所侧重,又相互配套,使得整个经营迅速形成优势。短时间内,邹文聪将自己跑推销时建立的关系充分利用起来,先后在武汉、广州、北京等地建立分公司,创建新的渠道平台。

国内的高档服饰市场还有待培养,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市场,等这个市场培养成熟时,邹文聪的公司恐怕早已经倒闭了。邹文聪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培养创建国内市场的同时他更注重的是国外市场,在进口设备时他便和外商签有合同,相当部分产品是供出口的。

国际市场教给他的第一课便是高档纽扣并不大众化,真正要将企业做大还需要大众化产品;而产品大众化的前提并非传统化,而是流行化。他不得不异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702.html